APP下载

从“能学”到“想学”

2020-05-28晏庆华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方式分层教学

晏庆华

摘要:要改善“学困生”的数学学习,首要的是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具体做法有:分层制订学习目标,分层提出课堂问题,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困生”能学;引导采取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困生”想学。

关键词:学困生;初中数学;学习动力;分层教学;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中,有这样一类“学困生”,他们的智力正常,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动力不足、方法不当、基础薄弱等,造成学习水平低下,学习成绩总是低于同年龄的普通学生。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除了指导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反思、总结等的方法)、强化学习基础之外,首要的是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为此,一方面要让他们觉得数学不难、能学,有成就感、有信心;另一方面,要让他们觉得数学有趣、想学,有满足感、有兴趣。

一、分层设计学习内容,让“学困生”能学

要让“学困生”能学,除了降低学习强度(如减少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分配课堂新授、练习、总结的时间)之外,还要降低学习内容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但是,课堂教学面向的是众多学生,他们之间具有个体差异,如果“一刀切”地降低学习内容难度,势必照顾不到“学优生”和“中等生”。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为此,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等,将他们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

(一)分层制订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设计教学)和归宿(评价教学)。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分层制订学习目标,使之实现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对学生来说,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即落在“最近发展区”。

例如,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一课教学前,笔者分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对于“掌握菱形的特有性质”,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能熟练地将菱形的特有性质结合图形转化为符号语言的形式,C层次的学生能在适当的提醒下用“因为……所以……”的形式进行描述。

2.对于“证明菱形的特有性质”,A层次的学生能独立证明菱形的特有性质,B层次的学生能结合学案上的提示完成证明,C层次的学生不做要求。

3.对于“简单应用菱形的性质”,A层次的学生能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多个性质解决问题,B层次的学生能在有铺垫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多个性质解决问题,C层次的学生能直接运用单个性质解决问题。

(二)分层提出课堂问题

提问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實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分层提出课堂问题: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多问几个“是什么”,让他们能听懂,每节课有所知;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知识的同化、顺应和迁移能力;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多问几个“怎么办”,让他们不但有所知,而且知有所不知,培养主动探索未知、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菱形的性质》一课,笔者这样分层提出课堂问题:

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以及矩形的定义、性质时,笔者让C层次的学生发言,并且只要他们能够说出相应的定义、性质是什么,就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以折纸的方式探索菱形性质的环节,笔者让B层次的学生思考菱形的性质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性质,让C层次的学生记住菱形的性质是什么。

在证明菱形性质的环节,笔者让A层次的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对B层次的学生给予一些提示,对C层次的学生不做要求。

(三)分层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掌握知识。实施分层教学还要分层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对一道较难的题目铺垫提问,也可以对一道较易的题目拓展设问,从而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题目。

例如,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一章教学后,笔者对教材中的一道复习题做了改编,进行了分层设计:

对B层次的学生,布置表述微调的题目:

如图1,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是不方便。于是,他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点B的点C,量得AC、BC的长度;再分别沿AC、BC方向走到点D、点E处,使CD=CA、CE=CB;然后测出DE的长度,即为点A、B间的距离。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图1

对C层次的学生,布置铺垫设问的题目(题干与B层次学生的题目相同,略):

(1)求证:△ACB≌△DCE;

(2)测出DE的长度,即为点A、B间的距离。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对A层次的学生,布置减少条件、开放设问的题目:

如下页图2,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是绳子不够长。你能帮他想个主意吗?画出测量图案,写出测量步骤,并写出测量理由。

图2

二、灵活采取学习方式,让“学困生”想学

要让“学困生”想学,除了通过激励性评价(如肯定、表扬学生的优点,鼓励、奖励学生的进步),创设愉悦、积极的学习氛围,还要灵活采取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此,特别要注意引导他们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一)联系生活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联系生活实例能使其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多引导“学困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时,一位“学困生”搞不清楚计算法则,把-3+5的结果算成-2。笔者就举了一个生活实例:“这道题,我们可以看成:小佳原先欠别人3元,现在自己有5元。有位学生的计算结果是-2,也就是说,还钱后小佳还欠别人2元。你们说对吗?”学生听后笑了起来,进一步理解了有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笔者接着说:“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就经常借钱给她吧,因为她老算错。”这进一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动手操作

数学活动更多的是思维活动,属于离身(脱离感官的)认知,缺少直观性、体验性,这也是“学困生”感到数学学习困难、无趣的原因之一。教师要多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从而激活思维,感悟其中的数学规律和方法。

例如,教学《菱形的性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用提前准备好的矩形纸片和剪刀折、剪出一个菱形(将矩形纸片横竖对折两次,沿图3所示的虚线剪下,再打开),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形,注意它的轴对称性,关注其中的线段和角,结合所学的知识,归纳出菱形的三个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3)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图3

(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有时不方便、不愿意向教师提出,而更容易、更愿意与同学交流。教师要多提供一些比较开放的话题,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都能够从别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

例如,教学《中心对称图形》一章的复习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说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及性质,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请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展示。让学生小组自由讨论,合作交流。在巡视中,笔者发现,“学困生”基本上能说出一些图形的定义和性质,但是在总结这几类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往往存在遗漏、不完整或者混淆、不清楚的情况;而在小组交流中,他们非常愿意表达,且能互相补充和纠正,完善认知。

当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属于思想工作,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懵懂又叛逆的初中生来说,尤其难做。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方法,制订一些个性化措施,并且保持耐心、充满爱心。

参考文献:

[1] 沈义军.如何搞好班内数学分层教学[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00).

[2] 张学民.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效率的行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3] 彭红伟.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学习方式分层教学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