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哀怨曲还是欢乐颂”课堂实录

2020-05-28陈兴才

语文建设 2020年4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王安石

陈兴才

说明:整个“王昭君叙事专题学习”任务设计包括:白读学习材料,自主完成前期学习任务;课堂讨论“哀怨曲还是欢乐颂”;自主完成后续选择性任务、挑战性任务,加课堂分享、交流。此课堂实录呈现的是第2部分,执教于2019年11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讨活动。

师: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里有个内容指向——哀怨曲还是欢乐颂,表明我们要探讨的是关于王昭君叙事的不同表达。

什么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先看一张图。图上有“我的”,还有“别人的”。我们先要辨析的是别人笔下的、口中的、眼中的、心中的王昭君,她们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知道她们为什么不一样;“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我的看法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我的依据可靠吗?最终,我有没有可以让人信服的一个判断?这不仅是语文课上学习人物形象和历史人物所要做的事情,同样也是我们在生活中要具有的一种思维品质。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事实不一定是事实的原貌,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对于事实的认定和判断呢?我们的立场、情感都会影响。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投影展示前期学习任务)

阅读以下文本:

材料1.《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材料2.《明妃曲》(其二)

王安石

材料3.《怨旷思惟歌》蔡邕

材料4.《匈奴传》(节选97个字)

班固

材料5.《汉宫秋》第2折(有删节,1000字)马致远

材料6.《王昭君高歌欢乐颂》(580)字)

朱大可前期学习任务:

讲义中的一系列材料都是有关王昭君叙事的文本,请先辨识它们分别是什么体裁的文本;特别关注材料1、3、4、5,你认为哪一个材料中王昭君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要求用完整流畅的语段表达出来,说明理由,不少于200字,阐述理由要以文本为依据。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大家的看法和理由。我们就请这位举手的同学。

生1:材料1和材料2都属于诗歌,材料3属于记叙描写性文本,材料4是史书中的概括叙事,材料5是剧本。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材料3塑造的王昭君。

材料3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相比于史料更为丰满,对于情节的描述相比于诗歌更为详细。开头写了王昭君的出生,用正面描写,“颜色皎洁,闻于国中”体现了王昭君的美貌倾国倾城,义写“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是为后文王昭君受冷遇作铺垫,“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体现她不会迎合皇帝来争宠,有个性。在朝堂之上,挑选宫女和亲的时候,“喟然越席”则是她内心积累已久的哀怨爆发的表现。昭君的起身是坚定的,是斩钉截铁的,她用“粗丑卑陋”白黑,其中的讥讽之意很明显,体现了王昭君的积怨在爆发时的犀利和酣畅淋漓。此材料中昭君的这一选择是为自己的命运作选择。她不想留在皇帝——这个不在意白己的男人身边,做他卑微的小情妇,她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师:这位同学表述的内容让我听得很激动,对材料的分析非常到位。我请旁边的同学对你的表述进行评价,好吗?

(随机点一邻近学生)

生2:我觉得说得蛮不错的。因为他既从各个角度赏析了这篇文章,也表达了自己对王昭君的赞美之情。虽然可能有过多的赞美,但还是依据文章作出的,很好。

师:我觉得有点遗憾。他说得那么详细,你只是给他评了几个“很好”和“不错”。同学l的阅读很仔细,对于王昭君的出生、美貌、在后宫生活的分析都很到位,我不重复了,要强调的是,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要有文本依据,要有“讲依据的意识”,这位同学给大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现有的文本资料多种多样,我们在文体识别的时候需要更精确化。第1、2两则材料是诗歌,第3则材料本来出自音乐专著,但这里采用了其中一个故事,用我们今天的说法是记叙文,第4则是史传材料,第5则准确来说是元代的杂剧剧本,第6则是一个文化评论或随笔。这么多文本放在那里,根据我前面给大家提过的要求——每一位作者笔下的王昭君是怎样的?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和解决的。

对于杜甫的这首诗歌,(课件展示全诗)(学生齐读)我请大家温习一个问题——“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齐答):悲、哀、怨……

师:但我真正要问的是,为什么杜甫会把王昭君写成怨恨的形象呢?

生3:我认为作者是通过怨恨以及悲壮气氛的描写,更加突出她出塞时大义凛然、无怨无悔、甘心牺牲的精神,作者在对她表达一种赞颂。

师:停,我想打断一下。你说杜甫写王昭君的怨恨是为了衬托她出塞时的无怨无悔。你是从哪里看出她出塞的时候是无怨无悔的?

生3:可能是通过前后文阅读,我感觉到她是无怨无悔的。

师:前后文?我需要确认——你所说的王昭君的无怨无悔是从杜甫的诗歌中读出来的,还是从别的文本中读出来的?

生3:我从别的文本中读出来的,可能是基于自己的主观看法吧。

师:好,同学们听好,对于他发表的看法,我们要追根究底:他说自己头脑中有这样一个理解,可能是受别的文本影响。那杜甫这个文本中究竟有没有大义凛然、无怨无悔?

生3:诗歌本身是没有的。

师:所以,请注意啊,我们在发表看法时要讲究证据,既然杜甫诗中没有,你的看法其实是一种主观成见。我还要追究另一个问题:退一步来讲,不管有无大义凛然,即使有,你认为写怨恨能衬托大义凛然、无怨无悔吗?

(生不能答)

师:旁边同学呢?

生4:用怨恨襯托大义凛然、无怨无悔,本身就矛盾,不能这样说。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先看最后一句“分明怨恨曲中论”,从这里表现出昭君不是无怨无悔,而是带有怨恨的,就是不情愿。前面的景物描写——“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也正好衬托了昭君的命运凄惨,漂泊流离。

师:你一直在告诉我的是,从中读出了悲伤、怨恨、悲凉,不错。但是我想解决的问题是“杜甫为什么把王昭君写成这样的人”?有没有回答我呢?继续思考。请坐。

生5:首先,这首诗我个人读起来感觉是有点酸溜溜的。

师:你说的酸溜溜是什么意思?平常我们说酸溜溜是吃醋的意思吧?

生5:我说的酸溜溜指的是表达一种哀怨和怨恨。杜甫应该是想借昭君悲惨的命运来抨击和亲这个行为,他希望朝廷能够正面去迎击侵略者,而不是要靠和亲这样一个手段来应对。

师:你的意思是杜甫把王昭君写得悲苦哀怨,其实是为了表达他不主张当年的和亲政策,认为这是一个屈辱的行为。但杜甫的诗有没有表现这一点?还有同学有别的想法吗?

生6:我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王昭君白比。

师:请具体一点。

生6:“画图省识春风面”,王昭君因为这个而没有被汉元帝赏识,杜甫以此白比无人推荐,遭受冷落;“环佩空归月夜魂”是说即使昭君死在他乡,也想让魂魄回到家乡,杜甫也以此表达白己的爱国之情。

师:杜甫想回到哪里?

生6:朝廷。杜甫想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怨气和心念长安。

师:好,请坐。大家看,又出现一个答案,就是说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寄托对于自己身世的感慨。王昭君不被皇上赏识,就好比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可谓有共鸣,同病相怜。确实,这位同学所说的正是历代以来解读杜甫笔下的王昭君的一个重要方式,即杜甫是借怀古来感伤自己的身世遭遇。

接着刚才同学的推论,我们来假设一个情形,如果杜甫没有自己凄苦不得志的一生,他笔下的王昭君是否就是另一种形象了呢?

生7:我认为是有这种可能的。杜甫在官场上不得志,所以借王昭君怀古伤情,如果他仕途上得志,不会把王昭君写得这么悲伤。

师:文学鉴赏或文艺主张中有一种说法,叫“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自已想看到的”,它强调的是主观投射的作用。杜甫倒霉的一生促成了他笔下哀怨的王昭君。如果杜甫春风得意的话,笔下就会是一个快乐的王昭君——刚才这位同学认为非常有可能。我们来作一个统计,认为杜甫有着快乐、春风得意的一生就会写出快乐的王昭君的同学举一下手。好,超过了一半。我也觉得是有可能的。

但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请大家看这一连串的诗句,李白的、李商隐的,大家一起读一下。(投影,生齐读)

李白: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商隐: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白居易: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欧阳修: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这些诗句在主旨、情感上与杜甫的诗有何共同点?

生8:都写了王昭君的凄惨,因为这是历史事实,无法更改。

生9:都写出了王昭君的人生哀怨,作者的同情惋惜。

师:是的,我同意大家的看法,但你们有没有意识到新问题会出现?我前面问的是杜甫因为白己身世凄凉而写出了哀怨的王昭君,我们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如果他快乐就不大会写出哀怨的王昭君。现在,出现了这几位诗人,李白一生豪放,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坛领袖,官至宰相,文章天下第一,可不像杜甫那般倒霉、凄凉。为什么这些得志的、豪放的诗人们还是写出了哀怨的王昭君?义都对王昭君有一种怜惜、同情之心?如果我们说杜甫写王昭君是寄托身世的感慨,难道李白、李商隐、白居易、欧阳修都是这样?根据我们刚才的探讨,显然难以成立。

我想告诉大家,通过知人论世,把文学作品与作者生平互证,是文学鉴赏的好方法,但是这方法好用,却不必拘泥不化地使用,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是将来我们学习探究时要注意的问题。

绕了一圈,遇到墙,走不通,我们的问题还在!如果我们不把这些诗文一律看成作者身世的寄托,那为何这些诗文基本都以怨恨和悲苦为出发点呢?

生10:诗人们对王昭君有同情与怜惜,因为王昭君只是和亲的一个T具,是被国家所抛弃的一个人,是当时无能当权者的一个牺牲品。而且从诗歌的景物描写来看,北方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所以诗人们都把她写得很凄苦、怨恨,来表达对她的同情和怜惜。

师:你的话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和亲屈辱,昭君会屈辱地寄人篱下;二是举目无亲,一去无回,环境恶劣,苦寒之地,生活定然艰苦。所以诗人们会把她写成这样。这位同学非常好,补充了作者身世白况以外的理解。是不是屈辱,历史是不是这样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最起码这代表了一种可能性,我非常赞赏你的理解。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位同学是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出的一种推测,我还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作出这样的推测呢?你怎么就知道她嫁到那边就要受欺负,很屈辱,生活得很糟糕呢?

生11: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中原之人都认为匈奴之地是苦寒、野蛮之地,从杜甫诗中也可以看出那个地方是大漠,王昭君是生活在帝都的人,中原人本来就自恃自己的血统高于匈奴血统,这几个活得潇洒的诗人自然也不例外,都会带有成见,觉得匈奴那边的生活会很差。

师:非常好,我在前面要求大家有证据意识,现在大家在证据之上还学会了推测和推理,当然,推测和推理也是讲证据的,我高度肯定大家的思维过程。但是,我还有问题,请看李白的另一首《王昭君》,一起读。(投影,生齐读)

昭君拂玉鞍,

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

明朝胡地妾。

李白這首诗的表达重点在哪里?

生12:-是昭君的悲苦,二是突出了汉与胡的区别。

师:好!昭君的形象是啼和伤悲。原因在于,今天是汉人,明天成了胡妾,怎能没有怨恨。地域的差别,加上大汉族的美女嫁到了粗野的匈奴,义从宫人变成妾,落差是不是很大?

关于王昭君的形象为什么是怨恨和凄苦的,我们现在又有了另外一个答案。以李白、杜甫、欧阳修等为代表,历代关于王昭君的诗词有600多首,杂剧或传奇80多种,大多数都是以哀怨的格调出现。刚才同学们用白己的理解体现了一种观念——我们是汉族,我们的美女嫁到匈奴,那里那么苦,肯定受屈辱,心里总是不平的。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大汉文人的哀怨美学。

师:下面我们研讨元朝马致远《汉宫秋》第2折和《汉书》中的《匈奴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我请一位女同学对这两个文本作一个比较。

生13:第4则材料选白史书,“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史书上对王昭君的事情寥寥几笔带过,没有像第5则元杂剧那样有更多的对她情感的表现,史书当中对于一个女子的记载更多表现JLn她是一个政治的牺牲品,一个工具之类的。而元杂剧更多的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着重表现了王昭君与皇帝之间的情感,塑造出她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女子,比其他材料更多了情义。

师:是一个爱情当中的女子,有情有义,最后她作JLn的选择是什么?

生13:选择为国牺牲,选择去和亲。

师:为国牺牲或者说为她爱情的对象汉元帝而牺牲,割舍了爱情,牺牲了个人,选择出塞,消弭祸端。这个形象是一个民族大义的形象。而史传材料中王昭君就是和亲政策的棋子,突出对国家的影响,而没有个人形象。

师:我们再完成一个任务,请大家根据材料中《汉宫秋》第2折的内容去推测一下第1折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个第2折节选文字后面,情节将会如何发展。

(生自主梳理,依据唱、白来推测,一个学生呈现成果,师生交流)

(投影《汉宫秋》的情节)

第1折:元帝选美;中大夫毛延寿索贿;昭君拒绝;毛氏记恨,点破美人图;昭君被冷落于后宫;元帝寻琵琶声偶遇昭君,宠幸;惩罚毛延寿,毛逃走

第2折:讲义节选部分续:昭君割舍爱情,牺牲个人,选择出塞以消弭兵祸

师:在这个杂剧中,刚才我们厘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看到剧中皇帝是好人,只是一时受蒙骗,是有情有义的;昭君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坏事是谁干的?奸臣弄事。我们的传统文学叙事中经常把悲剧的责任归结到奸臣身上。其实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奸臣于的?奸臣能干出那样的大事吗?留待大家课后去关注这个问题。

但是我还有疑问,我们所知的王昭君的故事中有个奸臣叫毛延寿,杜甫诗歌中“画图省识春风面”指的就是毛延寿修改了美人图,这个事情有没有呢?史传里没有,最早是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出现的,因此才把王昭君的悲剧归结为奸臣使坏。但是宋代王安石洞穿了历史,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认为毛延寿用美人图陷害王昭君、导致王昭君的悲剧是不成立的。前面一位男同学(生1)对《怨旷思惟歌》的分析让我印象太深刻了,大家再关注有颜色的字句(指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请你再分析一下这个王昭君与《汉宫秋》里的王昭君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生1:第3则材料中的昭君与为国献身的正面形象是不同的。作为笼中鸟,她对求宠而不得的怨恨和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是交织在一起的,成为她复杂的动机。在宴会上她勇敢地站了i}{来,与扁平的为国牺牲形象是不同的,这个形象更立体、更真实。

师:你最喜欢的形象是材料3。从文学形象塑造的角度,我同意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更有光辉。

(转向一女同学)我们随便假设,你如果是当事人,你希望自己成为哪一个王昭君?

生14:我愿意是材料3中的,她有自己合理的动机,对汉元帝的一种报复吧,敢爱敢恨。

师:大家听了这个女同学和前面那个男同学的分析,可以确认这两个形象,一个是《汉宫秋》里爱国、爱皇帝的形象,而《怨旷思惟歌》中的形象是“我”——王昭君,是一个个体的形象,这个昭君形象在哪个文本中得到了印证?

生15:材料2的《明妃曲》。

师:读一下。(生读)最关键的是哪两句?

生:“汉恩白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与其在宫中受冷落,等待,不如出塞,生活可能苦一点,但有可能“相知心”。从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确实有“知心”,如果大家有所怀疑,课后可以再去找一些资料来了解她在匈奴的生活。王安石的这两句话太棒了,这个观点从历史上看是石破天惊,极为稀有的。王安石这个人经常会有石破天惊的观点,比如他在吟诵项羽的时候,就一反杜牧的“卷土重来未可知”的人生鸡汤,而是反问“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他认为项羽根本无法卷土重来,因为他已经失掉了民心。这都是王安石的高明之处,作为一个文学家义是一个政治改革家的高明之处。结果他的观点到一百多年后还被一个叫范冲的大臣向皇帝举报,认为王安石是“坏人心术,无父无君”。那么,为什么王安石提出这样一个学术观点,就被人冠以一个这么严重的罪名呢?

生16:我认为这里可能是政治观点不正确。胡恩深于汉恩,这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

师:非常好,有一个专有名称叫“政治不正确”,王安石站在别人或外族的立场上,受到的抨击自然非常猛烈,即使放在今天,王安石也可能要被骂作汉奸。好,不管怎样,在《琴操》和王安石的诗歌中,王昭君形象体现的是“女性的反抗和个人价值的自救”。

现在我们来看,关于王昭君叙事,我们有了多少种视角呢?(投影)

作者杜甫怀古伤己

大汉文人哀怨美学

美女外交政治棋子

奸臣弄事皇帝有情

女性的自我反抗与自救

也许后代和当代人还会有更多的视角,大家可以继续探究。

我今天上课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一个问题要从多个视角去分析,看别人怎么说,为什么这么说,找到各自的出发点,有H己的判断。如果说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有一些常规动作的话,那就是(投影)——

会占有,会比较,会辨析,会质疑,会评价。

留给大家继续学习的任务有两组,一组选择性任务,一组挑战性任务。

(投影)

一、选择性任务:在下列学习任务中任选一个,所写须包含你对王昭君出塞的理解。

1.嫁与不嫁是个问题,是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坐在自行车后面笑,也是一个问题,请你以王昭君闺密的身份给她提供建设;

2.王安石诗句中有“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的句子,请你模拟“家人”的口吻,写出这封家书。

二、挑战性任务:请你在对各种文本阅读、探究之后,就王昭君的经历、命运、性格、形象塑造寫一篇800字以上的人物评传或者学术小论文,要有中心观点;记得拟一个吸引人的题目,如“王昭君高歌欢乐颂”“千古琵琶谁知音”“毛延寿表示不背锅”等。

这两个任务的完成成果留待下次讨论。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注:学习材料及整体任务设计,见《语文建设》201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王安石
北陂杏花
梅花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