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2020-05-28纪嵩山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趋势发展

纪嵩山

摘    要:每当提起电视纪录片,很多人都愿意将其与真实进行联系,认为纪录片就等于真实。其实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的确就是真实,他需要将现实生活的本质与现实生活的存在以创作的模式,在作品中进行体现。也就是说,对待现实生活的创作是以一种非虚构方式进行的。本文对不同阶段的电视纪录片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发展;趋势

前言:

所说的纪实,就是对美学风格的一种泛指,它与真实息息相关;而风格则是指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关照,是一种组织类型偏向于艺术形式的艺术形态。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包括现实本身的信息,同时也是在艺术层面对现实的一种折射。而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对其的看法也会由于国籍不同、理念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记录政治内容阶段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大概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政治化的纪录片阶段,对于本阶段来说,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大多在理念上对于政治存在较强的依赖,而对于其形态来说,则又过多对其他电视节目进行依附。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的所有电视纪录片几乎都与政治色彩脱不开干系。

政治化的纪录片,在风格上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在题材上具有较强的雷同性,在表达上具有较强的空洞性。甚至对这一阶段的电视纪录片来说,几乎不带有任何人文情怀与感情色彩,再加上当时技术的局限,以及人们的思想理念作用,进而形成一种画面与声音存在剥离性的形态,因此这一阶段的纪录片具有较强的灌输性。

所以说,这一阶段的电视纪录片,虽然对重要的历史职能进行了负载,同时在地位层面也具有相当的高度,使却过于缺少现实层面的意义。

譬如,在1963年-1965年之间,我国开创了三个第一,这三年每年都会产生一部电视纪录片,而且全都是开创了第一部的先河。包括63年的《长江行》,本片了长江两岸的风貌进行了介绍;64年的《换了新疆》是我国首部对少数民族提出进行记录的电视纪录片;65年的《芦笛岩》是我国首部风光题材纪录片。

二、记录人文情怀阶段

对于第二阶段的纪录片来说,第一阶段的政治味道没有了。在这一阶段,社会思潮对人的意识产生了觉醒,从曾经的英雄主题变为人的主题[1]。虽然在电视纪录片中出现的人,还并非具有独立个体的特征,相对来说更具有集体化的含义,但这较比之前的具有较强虚幻性的英雄色彩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即便是在民族精神层面,对其的歌颂也更多了人文情怀。

由于历史性教化功能需要进行传承,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长江黄河、名山大川等已经成为电视纪录片在这一个阶段的最佳载体。对于历史、民族等较大题材的观照,已经是这一阶段电视纪录片的主要特点。而这种大题材的纪录片,对群体的激情与力量有更强烈的需要,而集体性的创造模式就已经成为了本阶段电视纪录片的主要模式。

同时,对这一阶段的纪录片而言,已经开始对媒介的传播意识进行凸显,究其内里主要还是在于,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人们对电视纪录片有功能性的需求,而这些都是除去纪录片本身内因之外所有外因作用的结果。

譬如,江门电视台与中央台合作拍摄的《碉楼往事》,该片从矗立在江门五邑地区的一座座高大沧桑的碉楼出发,将视野跨越近千年,纵横整个华人世界的更宽广领域,以返璞归真的纪实手法,记录了鲜活独特的人文故事风景,将一部飽含华侨华人血泪辛酸、爱国爱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与血脉亲情的族群记忆真情实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度掀起了收视高潮。

时隔十年后,江门市电视台和中央台又联合打造的大型华侨历史文献纪录片《金山客》,该片追寻海外华侨前辈先贤金山寻梦的足迹,通过专家、学者走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沿着华工在澳洲和美国的奋斗史展开,采访参建铁路的华工后裔、华裔学者,带领观众去探寻“金山客”的足迹,全景式展现华工的生活和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怀。

此外,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发展来说,最早对我国名山大川、地理人文、历史文化进行记录的是电视纪录片《祖国各地》;对各兄弟民族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进行记录的是电视纪录片《兄弟民族》;对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进行介绍的是电视纪录片《世界各地》;对国内优秀纪录片进行播放的是《地方台50分钟》

就电视纪录片的题材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包括对社会改革和经济题材进行记录的电视纪录片《牧马姑娘》;对人物的纪录片《迟到的勋章》;对革命传统进行弘扬和记录的电视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具有较强政治性的电视纪录片《友谊的春天》等。

三、记录平民主题阶段

当电视纪录片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又出现了题材不同的纪录片,其将关注与思考点放在了人际关系层面[2]。这一阶段的纪录片人文情怀已经对意识形态所取代,其承载点也进行了改变。

由于纪录片的哲学意识与美学意识得到了加强,相应的其社会学功能自然就被弱化。这一阶段的纪录片已经进入了纪录片的第三个阶段,是以平民化的角度、百姓的视角、人的主题为表征,同时这也与国际化的电视纪录片进行了接轨,所以说在题材选择层面,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化意识,其主题的立意,已经将视角放在了人类的高度,其主要特征是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行还原,而日常生活也成为这一阶段纪录片创作的主要理念。这不仅是记录者转变记录对象的一种理念转变,同时更使纪录片的形态已经在本体上进行了回归。

同时,第三阶段电视纪录片在创作和选材上,已经对人的个体意识有了较为强烈的增强,对创作对象从集体中剥离的同时,也对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不自觉的淡化。

而这一阶段的电视纪录片其发展年代是1993年-1998年,该阶段产生出的一批比较具有知名度的纪录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远在北京的家》,本篇内容讲述了从安徽农村出来的少女,到北京做保姆的生活经历,这是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当地的女儿家长大了,就应到大城市去闯荡,但没有学历的这些女孩从事最多的工作就是保姆,其中远离家乡的颠沛,独自一人的艰难等不一而足,当然也包括在北京人家做保姆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和不愉快。本纪录片对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反映,同时也对社会的众生相进行了折射。

四、记录社会结构阶段

电视纪录片发展到第四阶段,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责任、市场,而这其中社会和责任又可以归结为一体,即社会责任[3]。所说的社会责任与市场二者的关系,其实也就是社会责任与收视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一阶段我国电视纪录片的最基本特点就是走向社会、回归社会。虽说这一阶段的关注点以及基础性的主题仍旧是人,但是其内里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具体来说包括人的选择,已经对封闭的环境不存在较强的认同感,比如一些偏远地区人群、弱势群体等,而是将着眼点放在了社会认同感较高、处于社会现实中心的、主流的人群层面,同时新闻的价值和因素,也被更多的电视纪录片所关注。

同时,就人们的关注点来看,也由传统层面的对关系及环境进行简单化的描述,朝着将人在事件中进行放置的方向转变,重新对现实社会中的主流人群进行关注,在背景层面也进行了放大,而且这也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最有力度和价值的一次真实回归,同时也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主题层面更加具有气势,同时在思想张力方面,也增强的较为明显。例如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飞阅江门2016》采用直升机与无人机,空中与地面结合等方式,分季节、分地域、分篇章对江门三区四市进行全覆盖飞行航拍。拍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拍摄寻常人家一日三餐的温度,拍摄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新变化,全都是接着地气,带着满满人情味。聚焦的是普通市民,是他们身上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尽管,我国电视纪录片在面对市场的过程中,一度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窘境,在面对市场的时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市场的因素也對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流程、动机等在形态层面进行了改变,甚至可以说对传统层面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观念在基础层面进行了动摇。而且,也正是由于市场因素的导向作用,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风格形态、主题特征、传播途径等层面都具有了更强的多元形态。而且,也正是受市场因素影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学会如何对现实传媒环境进行面对,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谋求到了生存之道。而这也正是由于市场化的推动,使得中国电视纪录片有了质的提升。

结论

在时代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电视纪录片经历了不同的四个阶段,同时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视角。而这四个阶段的渐变历程分别是,国家政治斗争、对民族激情的唤起、对平民生活状态的记录、对社会主流现实的回归。而在视角层面的不断变化,也反映出人思想轨迹的变化,即尊崇、反思、正视、审视。

参考文献:

[1]郑丽娟.解读新时期电视纪录片创作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9(18):95-96.

[2]李军侠.中国电视纪录片60年发展简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北方传媒研究,2019(01):25-26+41.

[3]周冬冬.新时期电视纪录片创作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8(19):123+127.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趋势发展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区域发展篇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图说共享发展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