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融合”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5-28宋华唐苹贾志卿
宋华 唐苹 贾志卿
摘 要:网络安全与执法作为新兴的公安技术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面临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原有“校局合作”机制在办学中的不足,提出与公安实战部门和社会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的“双融合”育人平台,结合公安本科院校、网安实战部门和社会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从学科融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整合几方面对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校局合作机制;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標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0-0051-04
Abstract: As a new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of public security technology, network security and law enforcement are facing many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riginal "cooperative of police colleges and public security bureau" mechanism in running schools, the paper proposes a "double integration" education platform, which is jointly constructed with the actual combat departments of public security and soci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Combining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of public securit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actual combat departments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paper makes a couple of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discipline integra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 in network security and law enforcement specialty are explored.
Keywords: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police colleges and public security bureau; network security and law enforcement;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resources integration
网络安全与执法是顺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而产生的一个新型公安技术专业。它作为一个综合、交叉的学科领域,利用法学、侦查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提高网络违法犯罪的发现、控制、取证、防范能力,培养现代化、实战化、高素质的网络警察[1]。当前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做到内涵式发展,凸显行业特色,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
2018年以来,我校在探讨公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经过多方调研,提出与公安实战部门和社会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的“双融合”育人模式。以该共建平台为依托,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通过大胆探索,提出了以技术体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框架,整合公安、社会各方教学资源,着重于服务区域、满足行业,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训与一线实战相融合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传统“校局合作”机制曾是公安人才教育和队伍能力提升的一个必然选择[2],这种合作模式前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当前却暴露出诸多内在不足。而本文提出的“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与用警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学校的教学研究与实战单位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并整合“公安外”的多方教学科研资源,强化应用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注重“育用衔接”,培养创新型应用警务人才。
(一)单一“校局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 合作模式单一,未能引入多方参与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预备警官的行业高校,必须服务于行业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校局合作育人模式经过国内多个公安院校前些年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上海公安学院曾经开创的“招生与招警”并轨,实施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浙江警院的“3+1”校局联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3年,在校局合作实践基地实习1年)[2]。这些合作模式打破了过去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壁垒,但在合作层面仅限于公安行业范围,或者仅限于本地公安部门,不能立足全国,也未能引入其他与公安工作相关的社会单位和资源参与其中(比如科技企业、研究所、行业院校等)。同时合作模式多为实战部门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和锻炼岗位,合作育人的深度和广度突破不大,在科技创新的促进方面也有限。
2. 合作模式不对等,缺乏机制体制保障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人才是重招用,轻培养。作为行业性很强的公安部门,更是希望公安院校的毕业生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胜任其工作;院校则需要公安实战部门在人力物力上予以支持、共同建设。但在实际合作中部分用人单位却把这些投入视作负担,认为是学校在转嫁人才培养压力,这就形成合作双方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另一个不对等是知识技能的不对等,公安实战单位在人员知识水平、学科前沿探索上与社会院校、科研院所存在较大差距,仅仅单一的校局合作势必造成公安院校的创新能力不足,更制约专业学科的内涵式建设。
3. 只重视了專业技能的教育,忽视警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同样也是公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上必须符合教育的普遍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部分公安院校在依托“校局合作”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却将目标定位得非常狭窄,纯粹从实用的角度进行技能培训,缺少对学生在警察素质、警察思维上的培养,不能实现真正的育人,这也就更谈不上培养爱岗敬业的高素质人民警察。
(二)“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整合各类资源,多元化深度合作
公安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公安人才培养也应该是在社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下的育人创新。“双融合”就是要以公安院校和公安实战部门为主导,同时整合公安以外的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包括地方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科技企业等,形成公安内、外资源的互动融合(即“双融合”),实现真正的开放式、全方位人才培养。合作的层面不仅限于本地公安机关,可以与周边省市公安一线部门、兄弟院校,以及地方科研院所合作,将先进、优秀的理论、方法、技能和人才引入育人框架中,探索出符合地方特色的公安院校育人模式。
2. 以校局共建为基础,构建与社会单位的有效合作机制
“双融合”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合作模式,着重应该在协作办学、合作育人、互助创新、发展共赢几方面实现共建和创新。这就要求在具体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特色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场地建设上学校、实战单位和科研院所要紧密合作,更实现“教学、科研、实战”三者的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学生、用警部门的三赢模式。同时在合作机制上要顶层设计创新,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完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出胜任公安工作的合格警务人才。
3. 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培养警察职业素养
人民警察必须牢固掌握本职工作所涉及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所以“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是警察职业素质的培育,职业认同感、荣誉感的形成也应该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二、基于“双融合”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双融合”基础下,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警务人才的培养,将以服务公安、突出特色、培养创新应用型警务人才为中心,通过与院校、网安实战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为网安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一)实现“实战”与“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涉及领域众多,要在有限时间内将这些内容全面系统地教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公安院校进行自身学科专业的融合,校局联合梳理网安专业岗位,分析能力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同时不但要遵循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按照网安民警的职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要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技术和岗位需求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战”与“教学”的融合[3],使培养出的网安人才既是人民警察,又是网络安全技术“工程师”。
(二)建立“厚基础、精业务”的网安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要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公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就要改变过去“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标准,建立起“厚基础、精业务”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突出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适用性。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中,不照搬研究型高校按学科体系建设课程群的作法,也摒弃过去离散化的技能课程组合,而是建设以技术体系为依据的课程体系,突出网安业务发展趋势、技术动态,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是网安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显著特征[4]。
在网安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通过组织召开由网安专家、实战部门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题会议,根据网安民警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进行岗位基础知识、关键技能、拓展知识及警务素养的分析[5],最终确定了以培养网安学生侦办一起完整网络犯罪案件应具备的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战技能为目标,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基层警务活动的需要,开设由通识教育、行业基础、专业技术、警务素养和素质拓展五大类组成的课程体系[6],而专业课程则主要围绕网络犯罪侦查、电子数据取证、网络安全监察、网络情报分析、网络攻防五方面进行设立,具体见表1。
(三)设计“紧贴实战”的网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
在公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凸显能力是其重点。在教学过程上,我们采用“先能力后知识”的人才培养逻辑,也就是更加关注学生学到什么、具有什么能力,而不再仅仅强调学习了什么知识。网安创新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托“双融合”平台,把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和研究课题,不但强调应用型教育的“学”与“练”,还将“研”和“创”加入其中,真正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加大实训项目教学和实习环节比重,让学生分小组进入一线顶岗实践锻炼,并让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专家直接进课堂为学生作讲座、指导项目。同时打破常规的本科四年教学“闭环”模式[7],毕业后的网安学生、其它警种的民警也可以进入日常教学课堂,参与听课、实践,加入讨论,丰富网安课堂教学素材,更让“终生学习”落到实处。
在学生培养质量考评机制上采用双轨模式,一是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的评价方法要多样化,不单纯以分数评定学生学习质量,而以“能力高低”确定综合素养,促使学生从注重“考试”向注重“能力”转变,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也从单一的理论调研向应用实践创新转变。二是加强对毕业学生能力成长的跟踪评价,特别是要重点分析那些在校时考试成绩一般,工作后发展优秀的学生,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从死记硬背转向综合能力素质,这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多层面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办好网安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当前,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待增强,特别需要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公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的加入。在师资建设上,不单是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还要与“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首先,由学校、网安部分和社会单位的专家、技术骨干共同建立“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网安部门)全程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培养;其次,把网安一线实战经验足、业务优、表达能力强的技术骨干聘为驻校教官,把科研院所的行业权威聘为专业导师;同时让系部专职教师“走出去”,进入网安实战部门调研锻炼或进入科研院所進修访问,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多渠道整合实验实训资源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由于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使得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投入大、要求高。作为新办专业,地方公安院校由于前期积累少,自然在教学资源和支撑实验实训环境方面都相对匮乏,这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挑战。在“双融合“基础上,要多渠道进行资源整合,并且这种整合应该是把校内资源的共享,实战部门资源的开发,以及行业单位资源的交流三者相结合,以此弥补资源的不足。
校局资源的共享,应围绕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借助公安实战部门“战训合一”的教学训练职能[8],发掘一线单位的实验环境、实战素材,与网安实战部门共建基于课程内容的联合实验室、实战案例以及实训实习基地。
校外社会资源是过去一直被忽略的层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充分与地方院校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掌握网络安全行业的最新动态,同时在资源上形成交流共享。比如可以和地区重点大学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网络安全公司(如360、美亚柏科、效率源科技等)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上交流合作。
三、结束语
基于“双融合”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为公安院校和网安实战部门、社会单位搭建了一个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平台。我们通过与网安部分、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多层级的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开辟公安院校育人新路,实现教育软、硬资源的整合共享,为专业的内涵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网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钊,陈雅,陈勇.以实战为导向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30(01):116-120.
[2]郑群.校局合作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及其实践——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例[J].公安教育,2011(07):64-68.
[3]郭林.“校局互动”中“走出去”的多维度探析[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01):124-128.
[4]刘三满.以实战为导向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实现路径[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25(03):109-112.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6]项璐,眭依凡.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引
领——基于斯坦福大学“开环大学”计划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8(04):103-111.
[7]贾曌,邵彬,徐启达,等.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06):92-94.
[8]苏鹏冲,马丁,袁得嵛.“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22(0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