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马克思
2020-05-28郑慧茹
郑慧茹
摘 要: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本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走进马克思,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切感,使其在情感与思想上产生认同感。针对现如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认识,通过有效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马克思,使其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开放性,从而使其在个人理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文章针对走进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学的思考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与灵魂,是其他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导向。该课程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发展历程、鲜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为学生后续思政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引导。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鉴于此,文章对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部分的教学,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出一些探讨。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首先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并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这一理论的动机进行深入分析。两位哲学家所处时代正处于资本主义爆发年代,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其内部存在的种种矛盾,并呈不断激化之势,面对资本主义的走向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充分发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广大无产阶级积极探索解放道路。马克思与常人无异,同样热爱并追求美好的生活,真诚的对待自己的亲人与朋友,他深知并痛恨社会的不公,并代表广大物产阶级寻求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他不在乎个人名利,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赢得了更为崇高的价值与荣光,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马克思伟大人格的基础上,产生对其高尚精神的敬仰。
教材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从宏观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既涵盖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二者所创立的理论,还包括后续对其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其次,从哲学、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旨思想进行了阐述,并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功能在于“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课程教学所存在问题
(一)学生对导论课程教学缺乏正确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很多学生都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会思考学习相应课程的用途或好处,对于课程学习与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的关注点更侧重于能否为其带来“就业效益”。很多学生认为,这门公共课程的设置于其专业课程学习益处并不大,再加上自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就形成了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不重要的思想,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该课程教学只是毫无意义、枯燥无味的政治说教,未能意识该课程对学生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参与度不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逻辑性,教材内容较为丰富,在其中更是穿插着很多概念、原理以及范畴,对于习惯接受感性、直观信息的现代大学生来说,难免会觉得该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导致其失去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探究欲望与纳新。另外,很多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觉得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问题,导致学生对教材中部分观点不信任、不认同。再加上教材内容本身的确存在着如晦涩难懂、相关理论与实际脱节、说教性明显等问题,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热情,导致教学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三)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陈旧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理论更加侧重于向学生传授认知层面的内容,而不注重培養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实践的技能。再加上有些高校思政课程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理论基本功并不牢靠,缺乏对马列主义的深层理解,在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方面不透彻。在关于导论的教学方法上,部分思政教师仍在沿用以往“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一知半解的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契合信息技术时代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的确有其优点所在,但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不够生动直观,所能提供的信息量也相对较少,所以,作为高校一线思政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教师改进与优化教学手段。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学的思考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态度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首先教师应树立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正确态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知识学透。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庞大而冗杂的理论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很难牢固掌握全部理论内容。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原理并不完全符合现如今及社会发展的实际,很多观点和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主要掌握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内容,这些都是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具有真理性,是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的过程中,应树立积极、正确的思想态度观念,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二)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想魅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介绍马克思的传记,为他们讲述马克思的人物事迹,增添课堂教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的积极性。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想魅力,将其思想与个人实践相结合,提供指导意义。通过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为追求真理而不断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从中得到启发。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课外书籍,如《资本论》、《保卫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等。《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散发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情况,从科学的理论角度构建了严密的实践体系,其富有冲击力的文字能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获得思想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洗礼。
(三)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教师应全面掌握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看法及评价,从而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针对性指导,也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开发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其二,掌握学生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把握程度,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这一点,那么将很难清楚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中国发展的价值,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其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学生的思想存在差异性,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多方面还没有成型,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在学生思想层面上把握教学的方向。
(四)更新、改进教学理念与方法
以往的导论教学普遍存在將基本原理“知识化”倾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汇总为若干原理与结论,虽然这种教学理念对深化学生对该课程认知层面的理解与传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却难以实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最终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务必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教学理念,构建研究型现代教育模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导论教学实践活动中,以良性的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教师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之后,教学方法也要相应的进行改进。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进,可总结如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之以形、授之以渔。所谓“晓之以理”就是教师在讲解导论的过程中,要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都讲透彻,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重点突出;“动之以情”则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既要做到以理服人,又要能够以情动人;而“教之以形”就是要将导论中所设计的观点与现实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无形与有形、虚与实的统一结合;“授之以渔”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结果性、总结性的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技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通过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态度、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想魅力、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桂林.“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设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23-24.
[2] 陈法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焕发真理光芒[N].淮南日报,2019-12-06(003).
[3] 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知,2019(12):4-8.
[4] 杜新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9(23):131-132+135.
[5] 邓欣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J].法制博览,2019(33):231-233.
[6] 王爱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1):104-107.
[7] 马乔恩,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展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9年年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9(11):109-112.
[8] 周振国.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1-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