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

2020-05-28胡宝娟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胡宝娟

摘要:连云港市墟沟小学教育集团的“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建设以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建设、人格健全发展为核心指向,以课程环境提升、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多维服务体系建构、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建构起儿童心理体验空间,通过学科育人、活动体验、专项指导,使学生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体验中激活成长动力,激发向上心理,提升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心理体验;课程建设;品格提升

一、“小·雨·滴”心理體验课程建设的提出

一是基于学校“人格完整教育”的文化主题的确立。墟沟小学教育集团始建于1910年。百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形成了“人格完整教育”这一文化主题,学校以“做完整教育,促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身心和谐、五育共举、知行统一、自主发展为育人目标,着眼于儿童健康、自主、个性发展,始终把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放在教育的出发点,基于儿童的立场进行空间建构、课程建构、活动设计、评价激励,校园充满生命关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江苏省心理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教科院中小学心理教育研究共同体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二是基于“知心屋”学生成长中心,为常态化服务、关注儿童心理成长,营造的积极氛围。2000年,学校成立“知心屋”学生成长中心。“知心屋”成长中心以立足预防、提前干预为工作原则,着力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文化、服务平台、服务方式、服务体系的建构。通过积极心理的引导,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引导儿童悦纳自我、认同伙伴,调适心理、减少成长的烦恼,在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方面进行有意义的实践和探索。

三是基于“体验式”心育活动课这一实践基础。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就开设了以“活动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心育活动课,并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延续至今。心育活动课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儿童的心理特点、需求为基础,以心理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多维的活动中,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心理水平。近年来,学校有两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核心的省规划课题结题,有7名教师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有十余篇心理健康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有20人次执教省、市级心理体验活动观摩课。

四是基于当下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是校园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向。心理评估让校园心理健康服务贴近儿童心理需求,指向成长中的焦点问题。2016年,学校借助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以1027名学生为样本进行心理评估,发现“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排在前三。它一方面反映了本校学生当下对心理服务的共性需求,一方面也对学校心理服务提出了校本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设目标。

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当下学生的心理需求,我校从2017年5月开始构建与实施“‘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建设”这一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希望学生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丰富心灵体验,挖掘自身成长的动力,激发积极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断健全人格。

二、“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建设核心概念的理解及整体架构

“小·雨·滴”是墟小百年文化孕育的具有教育特质的文化形象。“小”是儿童生命的特征,学校立足于儿童,对儿童生命成长进行深入而细微的关注、研究、帮助,促其不断完善。“雨”致润泽,倡导教育对儿童潜移默化、润泽心灵的感化、融化。“滴”是滴答的雨声,时光流逝的声音,生命成长的声音,是我们对教育的守望。

心理体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氛围,让学生经历、参与、体验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在互动、分享、碰撞中引起内心认知冲突,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自我调适,提升认知。心理体验活动设计多维度、多方位,实施范围、内容、时间、空间灵活多样。

“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就是在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中,通过丰富的、浸润心灵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参与、体验、经历、探究、互动,调节认知,激发内心力量,促进儿童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品格提升。它是学校“做完整教育、促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的个性表达,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具体实践。我们主要从“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内容、课程环境和课程实施的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的架构(见图1)。

课程内容建设以心理体验为核心指向,通过研制《“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纲要》,研发校本教材,建立心理体验资源库,为课程常态化实施提供内容保障。课程环境建设着力于“知心屋”的升级改造,建设“五室”“四区域”心理体验活动场域,提高环境、设施的体验性和针对性,为课程常态化实施提供物质基础。课程实施建设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主题体验活动为实践载体,实施范围、内容、时间和空间灵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三、“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实施路径

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阶段心理发展任务,本着全员、全程、全方位、多维度育人的思想,项目以环境建设、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主题性体验为主要途径,努力探索科学适用、适于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贴近儿童心理需求的实践路径。

(一)心理体验环境建设,凸显育人文化

优秀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和摇篮,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让学生耳濡目染,对其良好心态与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环境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科学、适用的校园心理体验的物质环境,和谐、生态的校园精神文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1.物质环境提供科学、适用的心理体验场

物质环境建设是“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建设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对儿童的积极心理有着引导和建设作用。项目建设后,我们立足学生需求,着力“知心屋”的升级改造、“心理长廊”建设等,以提高心理体验课程环境的服务性、体验性、针对性。

(1)升级“知心屋”,增强心理服务的体验性。首先将“知心屋”学生成长中心升级为“知心屋”心理体验中心,对各体验室及区域进行了规划、定位,对环境及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学生心理体验需求。建设形成了“五室”(心理成长动力体验室、“ 解语沙盘”体验室、心理剧场体验室、心理测试室、学习探究体验室)、“四区域”(成长文化体验区、内心情绪体验区、智能模拟体验区、心理游戏体验区)心理体验活动场域。

(2)创设“爱与自由”的氛围,提高心理体验的功能性。学校充分发挥各体验室、体验区域的功能和作用,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体验帮助,让他们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审视心理、角色体验、提升认知,让环境、服务、设施充满温度,成为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幸福家园。如,学校心理成长文化体验区是一个开放的体验长廊,开辟了绘本墙、快乐涂鸦墙、“心语电话亭”、悄悄话信箱等多个区域的放松、宣泄体验区。课间生活中,学生们走进体验区,可以从绘本故事中受到启迪,解答成长困惑,获得温暖和力量;可以在“涂鸦墙”上信手涂鸦,宣泄情绪;可以走进“心语电话亭”向父母、老师、同学、自己诉说心里的喜悦、秘密、压力,或给同伴留言鼓励……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帮助打开自我,释放情绪,合理宣泄,激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正能量。

(3)突出文化标识,彰显物质环境的引导性。学校建设了两条“小·雨·滴”文化廊道,展示学生们设计的“小·雨·滴”logo以及在校园学习、活动中的阳光样态;同时,将“小·雨·滴”“快乐适应、快乐交往、快乐发展、快乐提升”的主题logo呈现在楼道、操场、团体活动中,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小·雨·滴”在运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信乐群、坚毅勇敢的积极心理品质,也温馨地提醒着学生如何做人、健体、学习、交往……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价值引领

学校是文化的园地。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其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把师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陶冶情操,發展个性,培养精神、气质。

(1)着力精神文化建设,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学校百年的文化积淀是文化的起点与源泉。学校着力精神文化的建设,坚持以“经世治国”为核心的办学传统,确定“人格完整教育”的文化主题,以“经正”为校训,“博喻”为教风,“竞优良”为学风,建立、完善文化制度评价机制,增强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让统一的价值观、精神文化熏陶着每个师生,帮助师生把知、信、行逐步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2)挖掘“小·雨·滴”育人内涵,形成积极价值引领。文化是无“形”的,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实现。学校积极挖掘“小·雨·滴”的育人价值,将其指向“自信乐群、善良感恩、坚毅勇敢、创新开拓”的精神品质,通过“小·雨·滴”文化标识设计、“小·雨·滴”争章活动、“小·雨·滴  风华少年”评选等活动,让“小·雨·滴”走进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根植于心灵,形成积极的价值追求,引领儿童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品格提升。

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努力达到三个层面的落实:一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排解负面情绪,拥有一个具有“小·雨·滴”特质的清亮童年;二是逐步学会自我调控,实施情绪管理,形成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三是实现自我成长,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帮助他人,使自己拥有完整的幸福人生。

(3)改善沟通方式,构建和谐的关系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方式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心理体验课程建设效度的心理基础。学校注重生生、师生、家校关系空间以及沟通方式的构建,努力建设一个充满“爱与平等”的关系空间,创设积极、多维、平等、和谐的沟通方式,把平等、关爱、包容“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并辐射家庭,促进家庭教养方式的良性发展。

(二)“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内容建设,突出活动体验

以心理体验为核心指向,研制《“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纲要》,研发校本教材,建立心理体验资源库,以促进课程常态化实施。

1.《“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纲要》为课程实施做好顶层设计

《“小·雨·滴”心理课程纲要》梳理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阶段和基础,分析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及现实心理需求,立足于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以及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等方面构建维度,在“课堂教学、学科渗透、社团活动、主题活动”等方面提出操作意见,成为“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实施的蓝本。

2.“小·雨·滴”心理体验校本教材为课程实施提供手杖

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心理发展任务以及本校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以“清亮童年,快乐成长”为主题,围绕“主题、目标、内容、课题”四个维度建构教材体系,编写了“快乐适应、快乐交往、快乐发展、快乐提升”四册校本教材。教材以“心理场(兴趣导入)—体验室(活动与体验)—回音壁(内省与分享)—留言板(拓展与应用)”为结构范式,突出活动与体验,关注内省与分享。

3.“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资源库为课程常态实施提供保障

心理体验课教学资源包括心理体验课教案及课件、心理游戏、团体体验辅导案例等;学科渗透资源包括学科渗透指导意见、学科渗透案例等;电子媒介资源包括心理电影,用于释放情绪、压力的电子游戏、音乐等。其他文本资源有心灵小故事、心理剧剧本、校园心理健康节及专项体验活动方案及操作模式、流程……这些资源构成了心理体验课程资源库,保证了课程常态的有效实施。

(三)“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实施建设,呈现多维样态

在《“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纲要》、心理体验校本教材和资源库的指导、支持下,学校立足国家课程、校本特色课程、拓展性活动课程,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主题体验活动为实践样态,形成“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育人体系,促进了心理体验课程常态化实施。

1.融入课堂,实施“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

“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的生长力在于课程的研发和实施能力。我校积极探索有效路径,通过双周一次的“小·雨·滴”心理体验活动课,实施校本特色课程;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体验内容,实现全员育人。

(1)实施校本特色课程。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小·雨·滴”校本特色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心理体验”活动课双周开设一节,以心理咨询老师、知心姐姐、班主任为主要师资,以“清亮童年,快乐成长”校本教材为主要内容,以心理游戏、活动体验、感悟分享为主要形式,以“话题导入—活动与体验—内省与分享—拓展与应用”为主要模块,强调体验、内省,关注儿童的内心成长,课堂充满生命关怀。

(2)加强学科渗透。心理体验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体验课程资源。我校倡导把心理体验渗透、融合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提出学科渗透的三条路径:教学内容有机渗透,教学目标适度渗透,教学方法灵活渗透,对学科渗透的切入点、关注点、形式与方法提出了操作性建议。

2.融入活动,丰富“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

“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的发展力在于活动课程的开发。

(1)多方位开展“知心屋”心理体验活动。“知心屋”心理体验中心是儿童成长的心灵家园,6位知心姐姐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家长提供帮助,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的基础上,探索了智能游戏体验、催眠体验、沙盘投射、亲子茶道、心理剧排演等体验活动,给予学生更加具体和贴合实际需要的帮助,以激发阳光心态,改变认知模式。“知心屋”心理体验中心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开展亲子辅导、团体辅导,针对学生生活中突发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心理干预,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2)多维度开展“小·雨·滴”心育社团活动。“小·雨·滴”心育社团由“心路探寻”绘本社、“心灵对对碰”辩论社、“心灵小使者”服务社4类10个心育小社团组成,每周四下午开展活动。社团开发、实施了丰富的体验活动项目,对项目的名称、定位、形式、规模、效果等进行了规划设计,研究、制定了各项心理体验活动的操作模式。

(3)多渠道开展校园心理体验主题活动。如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节是以心理体验活动为载体的校园主题节日。亲子互动体验、团队拓展体验、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体验辅导课等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校园氛围,提高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又如“心灵时空”是校园心灵鸡汤宣讲活动的升级。双周五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由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灵小使者主持。形式有:心灵鸡汤故事宣讲、小雨滴团体互动、积极学习心理讲座、心理微剧场展示等。

(4)多层次融合于德育活动中。德育是塑造心灵与品德的教育。将心理体验融入德育活动,强调儿童的参与性与体验性,重视活动前、后的心理辅导、疏导工作,德育活动育人功能彰显。如成长仪式上,学生们走“幸福成长”之门,为父母沏茶、敬茶、“三行揖礼”,既学习了礼仪,又体验到生命成长的温暖与力量。在“‘小·雨·滴 健步走”,“‘小·雨·滴大满贯”冬季挑战赛等活动结束后,学校针对“坚持与挑战、输与赢、合作与友谊、个人与团队”等方面进行了专项的心理辅导,使学生不仅锻炼了体能,增进了友谊,更有心灵上的收获。

3.构建平台,助力“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

通过线上线下的平台建设,扩大心理体验课程的影响面。

一是建立“小·雨·滴”微信群,开放式交流、互动更加贴近儿童和家长需求。以学校知心姐姐为主要力量,以“微讲座、微视频、微案例、微互动”等形式开展活动,按期在平台上讲课,与家长、学生交流互动,预约咨询服务,定期发布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图文、音乐、游戏、讲座等。根据家长的反馈,进行主题活动的推送,成为家校共育的重要平台。

二是建构“小·雨·滴”亲子课堂,针对性缓解亲子关系。以有趣的茶道、游戏、活动、讲座为媒介,“小·雨·滴”亲子课堂每月推出讲座或游戏一场。将儿童、家长紧密联系,疏导亲子心理,化解家庭矛盾,消除隔阂,融洽亲子关系,并定期在平台推送视频,深受家长喜爱。

三是成立“惠风教师心灵坊”,以健康的心理走进教育生活。塑造美好心灵,从教师开始。教师心灵坊通过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培训和组织团体活动体验,帮助教师舒解压力,调整心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事每一天的教育生活。近一年来,“教师心灵坊”为全体教师、班主任开展了4次活动,有效帮助教师排解职业压力和情绪困扰,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

四是融合校外资源平台,增强校园心理健康专业力量。学校多方融合校外资源,与法院、检察院心理科、区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建立联系。“六一”期间,他们走进学校为学生们组织“花季女孩”心理体验活动。学校还邀请校外的心理辅导专业教师指导课程建设工作。同时,学校邀请校外心理教育工作者给有需求的家长、学生开办亲子讲座,将心理体验教育辐射家庭。

4.实施评价,推动“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

一是让“小·雨·滴”风华少年评选形成积极价值引领。学校弘扬“自信乐群、善良感恩、坚毅勇敢、开拓创新”的小雨滴精神,挖掘本校学生中典型人物及事件,挖掘儿童自身的精神特质,成为小雨滴精神守护者。二是通过“小·雨·滴”征章活动,倡导学生积极行动。我们设计了各类勋章及争章手册,把争章活动融入儿童的日常学习与生活,通过评选“小·雨·滴”月度、季度人物,扩大宣传效应,引导儿童积极言行。三是通过“小·雨·滴”成长银行,构建儿童成长评价坐标。根据各年级的发展主题,从儿童自我管理、学习发展、品格提升、心理发展等维度制定了评价量表,结合争章活动,构建“小·雨·滴”健康成长评价体系。通过“小·雨·滴”成长银行争章积分与奖励,促进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品质和品格的提升。

项目实践以来,学校始终把成长中的儿童放在课程建构的中央,把落脚点放在儿童心理品质的提升、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上,努力从育人的模式、形态、机制和途径上寻求突破,在实施过程中努力做到几点创新:

一是育人模式创新。本项目建构的视角从“活动实施”转变到“课程建构”。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主题性活动为主要实践样态,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激发儿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挖掘自身成长的动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品格。二是育人的形态创新。“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摒弃生硬、呆板的说教,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活动形式倡导体验与分享,活动过程关注感悟和内省,交往方式倡导尊重与平等,教学方式突出融合與渗透,服务体系重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三是育人机制创新。“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的建设,以儿童的心理需求及健康成长为中心,基于儿童的立场进行空间建构、活动设计、评价激励,始终把儿童放在生命成长的中央。四是育人途径创新。“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着力“环境建设、课程构建、实施路径探索”板块,实施范围、内容、时间、空间上的灵活多样,充满生命关怀。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小·雨·滴”心理体验课程通过丰富的课程体验,提升儿童的心理品质,促进“快乐合群、善良感恩、坚毅勇敢、创新开拓”的品格养成,把儿童的心灵,转向爱与智慧,让他们拥有一个“小·雨·滴”般清亮的童年。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