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20-05-28林红妹刘艳
林红妹 刘艳
摘要:基于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要求、前一轮项目的过程追溯、班本化课程的多元价值,青龙中心幼儿园在“儿童本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关注课程内容班本化、课程实施班本化、课程资源班本化,搭建理论学习平台、课程管理平台、教研联动平台等,构建班本化课程实施框架,实现从“管住儿童”到“关注儿童”,从“走近儿童”到“走进儿童”的课程转变。
关键词:班本化课程;课程适宜性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心幼儿园自创建以来,秉承“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关注儿童的主体地位、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发展规律,逐步形成“让生命自然生长”的办园理念,以“尽情勃发、自由舒展、释放天性”为办园目标。近五年来,幼儿园以“自主活动、自由发展、自在生长”为立足点,逐步明晰“顺性而为、玩性呵护、品性启蒙”的课程理念,不断追求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游戏性、生活性。2017年4月,幼儿园以班本化课程为抓手,关注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与经验水平,探寻幼儿园课程适宜性改革的路径,进一步落实“儿童在心、课程随行”的课程愿景。
一、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提出背景
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园本课程建设的突破口,又是激活园所主动发展的内驱力,更是践行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切入点。
(一)基于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要求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第二条明确指出:“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的适宜性”“基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对现行课程方案进行审议,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做出适宜性调整”。虞永平提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每一个进展都自来于教师在具体班级的实践,幼儿园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1]。因此,班本化课程关注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与经验水平,既是园本课程在班级层面的个性化落实,也是提升园本课程适宜性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前一轮项目的过程回溯
在2014年区级主动发展项目“基于儿童发展的互动性游戏环境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发现教师课程理念有所转变,观察分析力、环境创设力、课程执行力有所提升。但是,很多教师仍然难以捕捉儿童与环境互动中的契机,生成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内容;相似的环境创设屡见不鲜,课程实施方式趋于雷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新一轮项目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以及班本化课程开发的能力,是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班本化课程的多元价值
从课程发展视角看,班本化课程是园本课程走向生本课程的必经之路,是提升课程适宜性的有效路径;从教师发展角度看,班本化课程有助于激活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培养课程开发能力;从幼儿发展角度看,班本化课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生活、兴趣和发展需求。因此,班本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不仅仅是呈现多个优秀的班本化课程方案,更有利于园本课程的优化、课程内涵的深化。
二、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核心概念理解
班本化课程的实质是指如何将园本的课程落地。在落地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本班幼儿的兴趣,丰富课程的内容;追随本班幼儿的经验,调整课程的方向;相信本班幼儿的能力,支持课程的生成。
班本化课程,强调以班级为基点进行课程建设,从本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班级的课程资源,关注班级幼儿的生活环境、发展需要、经验水平,在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班级内的每位幼儿在自身原有水平上继续发展。班本化课程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体性,即班本化课程创意源于幼儿生活、班本化课程设计邀请幼儿参与、班本化课程评价追踪幼儿反应,即赋予幼儿建构班本化课程的权利。二是导向性,即教师将幼儿的问题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基于观察,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式、深入性的意义学习。三是过程性,即遵循预设有度、生成有效的宗旨,班本化课程并非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课程框架进行,而是依据幼儿的兴趣、已有的经验、发展的需求等不断变化。四是适宜性,即课程开发要遵循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幼儿教育的规律,并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一切需求。
三、“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实施路径
项目组以班本化课程现状的调研与分析为研究起点,采取由下而上的扎根研究方式,通过教师访谈、现场观察、案例分析等形式,了解每一位教师对于班本化课程的实践困惑与专业思考,从而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搭建研究平台、梳理研究策略、架构项目实施框架。
(一)关注三个内容,明晰班本化课程的研究重点
项目组经调研发现本园教师的困惑主要有:选择什么内容开展班本化课程,其是否契合幼儿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开展?课程安排上如何做到班本与园本的协调?哪些课程资源易获取、哪些资源具有课程价值?这些问题主要涉及班本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的策略、资源的开发三个方面。
1.课程内容班本化
课程内容班本化是在已有园本课程的基础上,关注课程内容与班级幼儿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经验水平的适切性。项目组立足综合主题活动的班本化研究,同时也鼓励教师生发新的课程内容。
(1)基础性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即以综合主题活动为蓝本,基本保留原有的主题框架,并在园部审议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幼儿特点进行调整与完善,思考哪些更适合本班幼儿、哪些需要替代、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转换形式、哪些必须删除、哪些可以开发利用,哪些可以再造、再选、再创、再拓等问题。对于综合主题活动的调整与完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主题目标与幼儿主题经验,对原有的集体活动进行删减、补充、优化,使活动内容经验化、活动手段游戏化。二是根据主题目标,结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预设相应的区域游戏环境,制订《xx班xx主题区域游戏计划表》,并基于观察不断调整游戏材料。
(2)生成性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一是在主题背景下,依托主题发展线索与幼儿主题经验,生发出的新的微型主题。这类内容是由原本的主题派生出来的,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背景下生发微主题“城市公交”或者“常州天宁宝塔”。二是独立于综合主题背景,由本班幼儿独特的兴趣点而生发的主题活动。比如,教师追随“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偶然发现的鸟巢”这一兴趣点,生成新主题“鸟和鸟巢”。对于生成性内容,教师需要进一步调查“哪些是幼儿已有的经验”、梳理“哪些是幼儿未知的”、研讨“对于未知经验,教师如何支持”,通过以上三个步驟逐步明晰班本化课程开展的方向,架构粗略的班本化课程框架。
2.课程实施班本化
课程实施班本化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进一步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采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以及个性化的活动安排,彰显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
(1)活动形式班本化。关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本班幼儿的自主学习。一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经验水平,进一步关注区域游戏与集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梳理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区域游戏解决、哪些内容必须通过集体活动来落实,确定集体、小组、个别化活动的比重。二是重点关注幼儿个别化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基于对本班幼儿的观察,及时调整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深度学习。三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周边资源,走出幼儿园,扩大活动范围,增加家园互动、访问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
(2)活动安排班本化。从幼儿园块状的一日活动作息时间表到具有班级特色的点状的一日活动作息时间表,幼儿园仅规定午餐、午睡、户外活动的时间段,班级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班级的个性化活动,主要体现在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场地的选择、活动时间的把控等方面。虽然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已落实弹性作息,但进一步给予教师的“自主权”对于班本化课程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
3.课程资源班本化
幼儿园课程资源是多层次的,但所有的课程资源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班级,被特定的班级所利用和消耗,并在特定的班级中发生教育效果。但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班级可能会发生不同的效益,对幼儿产生不同的作用。在班本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班级幼儿的活动需要,一方面是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选择以及个性化的开发与利用,盘活已有资源;另一方面是拓展新的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原有的课程资源库。
(二)搭建三个平台,支持班本化课程的有序推进
面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对班本化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开发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全面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需要,项目组搭建理论学习平台、教研联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为教师理解班本化课程、实践班本化课程,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引。
1.理论学习平台
项目组以阅读作为项目学习的起点,为教师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料,搭建融阅读反思、观察实践、分享交流、专业指导为一体的学习空间,让教师在阅读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理解专业,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项目前期,幼儿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粗浅的调查发现:教师对班本化课程的理解不足,将班本化课程与独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等含义等同;面对弹性管理,很多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主题活动的内容,忽略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对主题活动调整的随意性较大。基于以上两个问题,项目组通过自主阅读、培训讲座、集体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了解班本化课程研究,系统梳理五大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
一是学习班本化课程的概念、特点、研究价值、实施原则等理论性知识,让教师明晰“何为班本化课程”;二是结合具体的课程实例,学习班本化课程目标的确定与优化、内容的选择与生成、实施的路径与方式,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如何开展班本化课程”;三是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核心经验与幼儿教师的领域教学知识丛书》为工具书,围绕子目标、分层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梳理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帮助教师明晰幼儿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教师在班本化课程决策与设计过程中的敏感度和专业性。
2.教研联动平台
幼儿园组建项目领导小组,形成专家引领、教师主体、家园互动的异质而协商的人员结构,依托班级、年级、园级三组联动教研平台,为教师开展班本化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1)园级层面的支持。调查教师对于班本化课程的理解与困惑,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通过推荐阅读、专家讲座、集體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了解班本化课程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五大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帮助教师论证班本化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可行性、合理性、科学性,尤其关注方案或计划拟展开实践的环境、资源,以及教师专业水平。
(2)年级层面的支持。年级组织定点调研关注班本化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尤其关注区角材料的有效性;组织案例分享关注班本化课程实施中是否存在理念和方法偏差,尤其关注幼儿的经验与需求;组长每日巡查,关注各班本化课程计划的落实,杜绝计划与行动不一致,同时熟悉各班班本化课程实施情况。
(3)班级层面的工作。班级教师进一步选择班本化课程内容、资源、方法及策略等要素,高频率地谈论每日课程实施情况,并商量下一步的实施策略。比如交流教师的观察实录,分析幼儿的发展需要;谈论幼儿的精彩瞬间,捕捉课程的生成价值等。对于班级生发的课程内容、班级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到年级教研中解决,年级教研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至园级教研。
3.课程管理平台
为进一步优化班本化课程管理机制,项目组建构以课程管理决策层为核心,班本化课程开发组、实施组、监测评价组、资源保障组为四位一体的课程管理平台。课程管理决策层以园长为总负责,在课程管理系统中担当课程领导的角色,必须直接参与课程的审议和讨论,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根据班本化课程的实施情况,反思课程管理的方向。班本化课程开发组负责协助教师制定班本化课程方案、动态调整班本化课程内容、开展班本化课程方案的解读培训等。班本化课程实施组负责对班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研、统计和反馈,并提出下阶段的实施建议。班本化课程监测评价组负责对班本化课程规划、管理、实施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监督,提出建议,促进班本化课程实施的不断完善。班本化课程资源保障组负责资源库的建设、资源配备到位、课程支持设备的保障等。
(三)落实三个策略,把握班本化课程的建设经验
项目研究初期,幼儿园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初步探索班本化课程建设的策略,为全面推行班本化课程建设提供有效经验。在为期一个月的试行阶段,项目组核心成员定点跟踪6个试点班,通过深度访谈、现场观察、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在班本化课程建构中的所思所想所行,并梳理可推广、可复制的班本化课程建设经验。
1.动态生成策略
活动是可以计划的,但幼儿的反应却难以预设。在班本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关注活动过程中的细节,灵活调整活动内容,以获得新思路、新途径。
一是具体分析,预设方案。教师利用调查表和主题谈话等方式,分析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兴趣与发展需求;分析本班可利用的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家长资源,初步形成班本化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具体的主题目标、活动内容、实施实践、开展方式等。
二是有效调整,追随儿童。班本化课程是以兴趣、问题为导向的,遵循预设有度、生成有效的宗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依据幼儿的兴趣、发展的需求、已有的经验、遇到的问题、教师的反思等不断变化着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投放丰富的材料或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是及时反思,把控方向。在班本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次进行经验提炼、问题诊断、调整修改、充实提升,通过文字材料、实物作品、影像资料等反思、评价班本化课程实施的效果,这是班本化课程继续发展的起点。
2.自主探索策略
教师应在关注幼儿需求、了解发展特点、相信幼儿能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有效的游戏环境、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支持幼儿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不断深入探索。具体需要做到如下三点:①创设自主探索的环境。依托“确定观察要点—进入现场观察—分析幼儿发展—反思游戏环境”的四步观察法,创设一个充满探索机会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支持幼儿在行动中学习。②给予自主探索的时间。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应静心观察,不要急于伸出援助之手,要相信幼儿的能力,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想、去做、去说。③支持自主探索的延伸。教师通过“提问—讨论—表征—实践—再提问”的循环式、系统的、长期的学习模式,引导幼儿不断发现探索中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继续深入探索。
3.儿童参与策略
幼儿有建构班本化课程的权利,他们与教师一起互为班本化课程建构的主体,在双向互动中共同构建课程。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很难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体验,导致他们的声音无法被真正倾听。因此,用多种方式推动幼儿多样化地表达自己对于班本化课程建设的想法与建议,根据幼儿兴趣与关注点,与幼儿一起策划内容与活动,凸显幼儿的主体性,是班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借鉴马赛克方法,综合采用观察和谈话、儿童旅行与摄影、角色扮演、作品分析等手段,丰富幼儿的表达方式,帮助幼儿获得“发声”的能力,支持他们表达自己对班本化课程的想法与体验。
四、“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实践成果
经全体师幼坚持不懈的改革与创新,班本化课程项目已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亮点,也是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途径,更是幼儿获得适宜性发展的载体。
(一)《班本化课程故事集》——幼儿课程地位的凸显
《班本化课程故事集》主要呈现的是班本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具有课程内涵的游戏片段。比如“奔跑吧,宝贝”就是大班班本化课程“我们大家来运动”中的一个游戏故事,其中记录了幼儿是如何借鉴综艺节目制定游戏规则、如何通过表征呈现游戏规则图、如何不断流转游戏内容等等。通过一个个故事或者案例,充分地体现了班本化课程创意源于幼儿生活、班本化课程设计邀请幼儿参与、班本化课程评价追踪幼儿反应,凸显了班本化课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班本化课程建构指引》——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
项目组将教师在班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执行、课程评价四个板块,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呈现,为教师的班本化课程实践的行动和反思提供全面的参考。《班本化课程建构指引》中所有问题的解答不是源于專家,而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的结果。在班本化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课程视角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儿童,进一步落实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教师角色从重复性执行者到创造性决策者,进一步提升课程主体意识;教师专业素养从课程执行力到课程设计力,进一步提升课程审议能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一日活动科学规划的能力。
(三)《班本化课程集》——园本课程内涵的提升
将优质的班本化课程进行梳理与完善,以一个个主题的形式呈现每一个班本化课程的主题背景、主题目标、主题网络图、具体的集体活动和游戏活动、环境创设、主题资源等,可以帮助教师直观地感知“如何开展班本化课程”。《班本化课程集》充分彰显了我园的课程品质,发挥了我园课程的影响力。同时,项目组以班本化课程为契机,对幼儿园课程进行全过程、规整性的厘定与规划,进一步优化园本课程实施方案,将教师在班本化课程实施中有关环境创设、四类活动的实施、家园共育的开展等所需注意事项逐一进行罗列并增添至课程实施要点中。
五、项目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在“班本化课程”的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视角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儿童,进一步落实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教师角色从重复性执行者到创造性决策者,进一步提升课程主体意识;教师专业素养从课程执行力到课程设计力,进一步提升课程审议能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一日活动科学规划的能力。班本化课程建设以来,幼儿呈现出专注、投入、思索、疑问、创造等表现,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项目的核心在幼儿,但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课程建设的直接因素。今后,我园将探究“班本化课程建设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重点关注分层教研的创新与优化,寻找适合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研训目标、内容、方式,并从课程理解力、课程设计力、课程执行力、课程评价力四个方面,罗列指向教师课程实践行为的具体表现,促使教师具备与课程方案相匹配的课程领导力,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为班本化课程建设提供强劲助力。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5):6-8.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