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05-28王小方

山西农经 2020年9期
关键词:可持续

王小方

摘 要:云南省和贵州省是全国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前沿重地。目前,云贵两省虽然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可持续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9-002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到精准扶贫。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扶贫可以从根本上“拔穷根”,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想加快云贵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就需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而教育精准扶贫在云贵贫困地区的实施面临识别机制模糊、执行过程出现偏差、扶贫主体投入单一等问题。从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出发,研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促进云贵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云贵贫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8月—2020年3月对曲靖、安顺、长顺、遵义、凯里开展社会调查,主要以电话访谈和实际走访的方式对这些地区的精准扶贫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希望通过走访、约谈、调查问卷、文献资料等方法了解这些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

通过不同地区之间政策及教育现状的对比发现,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中,云贵贫困地区的教育建设存在共性问题,例如师资短缺、个人观念落后、社会参与度低等。在借鉴贵州省望谟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精准扶贫发展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找出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和应对策略,以推动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深化和提升。

2  研究结果

2.1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

2.1.1  个人观念落后

调查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家庭的孩子,在思想观念存在两级分化。一些孩子趋向于要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以后的生活质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的意义,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以教师的意愿为转移。孩子自身的学习意愿也不是学校和政府能够引导的。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有着通过学习去提升自己不如放弃学业,选择适合的工作来赚钱养家的想法。可见贫困地区的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教育的真正概念和意义。素质教育倡导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5方面全面发展,但是目前除了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之外,也有些家长认为注重全面发展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社会,成绩大于一切。

2.1.2  家庭经济收入低,教育支出少

以传统的农耕或者体力劳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收入较低,而且不稳定,每个月的生活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导致其无法承担孩子更多的教育支出。有的家庭子女较多,同时还需要赡养老人。父母不仅要考虑家中老人的赡养问题,还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生活成本。

一些家长为了获得更高收入,选择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打工。这时,留守儿童问题便逐渐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隔代教育”问题尤为严重,出现情感慰藉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问题[1]。

2.1.3  学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实现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具有延时价值。即时价值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延时价值是学生在未来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服务社会,有利于自身发展。而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以应试教育为主,仅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需求与办学条件不匹配。随着教育扶贫的不断发展,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普遍存在学校人数过度饱和,甚至出现复式教学的情况。贫困地区教师很难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经过教育精准扶贫,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能够支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其他条件,如师资力量却依然较为短缺。在教育扶贫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增长还未达到有效阻止贫困儿童失学的程度,特别是中学阶段师资力量短缺,使贫困地区适龄儿童难以完成义务教育,以及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师资方面的差距反映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后续发展潜力较弱,贫困儿童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较少[2]。

同时,分级办学体制直接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向城市倾斜,城乡之间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期望去教育基础设施好的城市,而政府也往往根据教学成绩和绩效考核分配资源。在云贵贫困地区,升学率往往是评判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升学率高的学校,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优质的生源也往往被这些学校垄断,导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2.1.4  社会参与度较低

云贵贫困地区是贫困情况最为严重和突出的地区,弱势群体较多。“扶贫救弱”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的责任。但云贵地区缺少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民间组织,政府对于社会工作的投入远远不足以应对如此庞大的贫困人口的需求。地区需求与组织、人才供应出现不均衡的局面。

2.2  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2.2.1  贫困儿童的教育問题不断改善

教育扶贫是实现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手段,能为脱贫工作奠定基础。近年来,云贵贫困地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在教育扶贫上下工夫,不断将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推进教育政策的落实,为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贵阳市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纵深“教育立市”概念,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帮扶带动贫困区县的教育发展。与此同时,贵阳市以“校农合作”帮扶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2+9+N”帮扶体系带动区域教育迈向优质均衡,践行省会城市担当,与六盘水、铜仁、安顺等地建立市与市、县与县、校与校的教育合作帮扶关系,全面开展组团式帮扶[3]。

另外,学前阶段儿童的教育救助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根据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下发的文件《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按照“政府主导、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推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工作[4],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达到脱贫攻坚的目标,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扎实对接打下基础。

2.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教。云贵两省应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量引进人才。以平坝区为例,平坝区教科局副局长认为,贫困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教育扶贫工作中的短板。因此需要积极鼓励教师到贫困村从教,切实加强贫困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2.2.3  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近年来,云贵贫困地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沙地操场变成了塑胶跑道操场,还有乒乓球桌、篮球场等配套设施,但部分地区的学校绿化环境还有待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标准化建设,在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和推进义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优先改善贫困村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也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2.3  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  识别机制模糊

由于识别机制模糊,许多教育扶贫项目并未精准到教育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贫困系统数据不精准,导致扶贫中“扶富没扶穷、扶农没扶贫”的现象突出。云贵两省在2014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由于当时程序不规范、时间紧迫以及工作量较大,导致符合条件的部分贫困户没有进入建档立卡的贫困系统,不符合条件的部分农户却进入贫困系统。例如一个村有10个精准扶贫指标,有10户被认为贫困的家庭被纳入精准扶贫户,但后续没有跟进调查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这些贫困户就一直存在精准扶贫的系统中,导致其他更贫困的家庭没有得到资助。

2.3.2  执行过程出现偏差

扶贫政策的制定立足于贫困对象,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例如对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和遗漏,导致精准帮扶不到位。在云贵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在教育精准扶贫整体规划下不协调,许多家长没有早教概念和意识,政府对幼儿的教育扶贫机制也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对教育扶贫的管理不到位,动态更新不够及时,被帮扶对象信息、发展情况掌握不够全面,扶贫人员没有及时让已经脱贫的人退出帮扶体系,没有与新的扶贫对象建立扶贫关系。另一方面,扶贫体系内部制度不完善,针对性不强,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性,导致教育扶贫工作缺乏执行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2.3.3  扶贫主体投入单一

云贵两省目前在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缺乏社会扶贫主体参与,往往以自上而下的政府单一主体推动为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意识尚未形成。要想完成教育精准扶贫,既要推动各级扶贫主体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也要不断创新改革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只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效益最大化[5]。

2.3.4  扶贫对象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近年来,云贵贫困地区快速发展,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在家务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老年人对新发展模式和新事物有一定的排斥,对除了传统农业之外的新兴产业和新鲜事物都持有怀疑态度,思想保守、教条,不敢尝试,导致项目落实和实施时遇到阻碍,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发展。

3  提升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

3.1  产教结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云贵贫困地区家庭收入较低,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内生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云贵贫困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产业,打一场产业扶贫开发战,用产业变革链接企业、村寨、农户3方发展,通过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发掘和利用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优化产业布局。不仅要抓集体经营,还要优化产业结构。但通过劳动脱贫致富仅能暂时解决当前的贫困问题,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应将教育脱贫和劳动脱贫相结合,育人才、做品牌。

人类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了培养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其在脱贫后不再返贫,当前应大力发展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和青少年的入学率。通过学校教育,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后将这些知识传授给长辈或其他村民。通过文化传递方式,实现从前喻文化向同喻文化、后喻文化的转变[6]。

3.2  加强思想教育,矢志脱贫攻坚

抓好经济并不等于奔向小康,还要与文化建设协调推进。基层干部及村支书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让群众体会到党的关怀,并积极配合扶贫工作。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从而激发群众的意志,使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让群众从精神上矢志脱貧攻坚。

要想加强扶贫工作,必须在“输血”的时候,不忘“造血”。让先富带动后富,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热爱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以加快云贵地区教育发展。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发展教育“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7]。

3.3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扶贫主体多方参与

强化社会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重新规划政府参与教育扶贫的范畴,明确政府参与教育扶贫的参与机制。同时,加大各方帮扶力度,强化帮扶责任。加大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扶贫主体的扶持力度,给教育带去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平台,形成多方参与的扶贫格局。

3.4  设置过渡期,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年,在2020年之后应设置一个脱贫不脱政策的过渡期。连续的教育扶贫政策和体质是稳定脱贫成效及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精准扶贫不应是表面工作,而应扎根底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满足贫困人民的需求。消除教育资源与其他公共服务资源发展不均衡,促进云贵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化,提高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稳定脱贫攻坚政策,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扶贫的实施效率。

4  结束语

教育精准扶贫需要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同步推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志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以智扶贫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基础,以质扶贫能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需抓质,只有做好“志”“智”与“质”的结合,才能实现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桂玲,赵映川.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科教论坛,2016(17):269-271.

[2]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2018(3):170-177.

[3]刘娟.纵深推进“教育立市”——贵阳教育事业发展步稳蹄疾[J].当代贵州,2019(43):44-45.

[4]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6(13):40-42.

[5]陈斌.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教[N].安顺日报,2018-07-18(01).

[6]贺海波.贫困文化与精准扶贫的一种实践困境——基于贵州望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的实证调查[J].社会科学,2018(1):75-88.

[7]楊定玉,秦红平.论教育“精准扶贫”[J].亚太教育,2016(5):112-113.

猜你喜欢

可持续
可持续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房地产业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意义和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论清新休闲旅游名城形象构建
古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城镇化研究
西藏林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