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07-07刘镜萍
【摘 要】随着当今物质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受当代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积极带动,古镇旅游业大量兴起,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古镇重开发利用、轻建设保护,重短期效益、轻持续发展的现象还较为突出。
【关键词】古镇;可持续;生态;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91-01
一、国内古镇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旅游业开发为主的商业活动,在各个古镇红火开展。文化气息较为完整的古镇并不多,现存古迹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古镇旅游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国内大多数古镇随地方经济水平、文化需求、生活特点、习俗文化的不同而逐渐发展变化。包含有古建筑群落、历史景观街区及民间工艺等,更有包括空间环境艺术、民族文化艺术及节事文化活动艺术等。原有历史所遗留的独特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往来、文化区域性融合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失去了不同族落、不同历史年代以及不同文化派系所继承下来的原有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形势。
二、国外古镇现状
在对国外古镇研究中发现,国外对古镇的管理与保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颁布有相关明确的法规和条例。在法制规范下注重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继承和发展,采取周边景点联合开发,区域资源整合利用的方式。比如法国贝弗龙古镇,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很好地继承和保留了原有的文化特色,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古镇的发展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须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生态坏境,二是经济利益,三是文化价值。
三、古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随着古镇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古镇的发展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类的商业开发活动逐渐频繁,古镇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冲击,“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较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很多古镇对古居民建筑群、古街区进行了改造利用,有的增添了瓷砖、铝合金门窗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有的更换了涂料,加装了广告灯箱;甚至有些古镇大拆大建,对古镇进行颠覆性改造,严重破坏了古镇的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失去了原真性和文化性。经济开发要以保护古镇生态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无视生态建设。古镇没有文化特色,就失去了旅游吸引力,没有了旅游吸引力就失去了市场,没有了市场就没有了经济利益。所以任何建设,都要注重修旧如旧,保护生态,实现古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古镇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古镇的开发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了就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两者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古镇的未来和一个族群或年代文化的存亡。通过不合理的开发和过度利用,来实现一时的经济效益,正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表现出来,比如拆除原有建筑,改建一些所谓的“更加宏伟、颜色鲜艳夺目、形式创新”的一些仿古建筑,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有特色,人为造成了一些文化形式的流失。国家注重保护古镇,初衷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古镇所承载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那是我们先祖的文化结晶,是名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各地在开发利用古镇和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多样性的继承和发扬,在文化继承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促进文化发展,在解决经济与文化对立面和加强经济与文化发展联系上下功夫,在不断摸索中找寻契合点,实现古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古镇文化价值可持续发展研究
古镇传承至今,都一定程度上留存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各自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风味和历史传承。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市场吸引力,有市场潜力的文化得到了发展和宣扬,但是一些形式较为独特,内涵深刻的文化样式,不被大多数人所喜爱或接受,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占,面临失去传承的威胁。
古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无数文人墨客在这儿留下了他们的笔记和传承。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古镇,都有着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或著名历史人物,或深入人心的千年故事。这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镇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成为现代人慕名而至的观光胜地。那些厚重历史人文精神是古镇文化的命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动力的源泉。
六、结语
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逐渐向前发展,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古镇文化对旅游群体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保留历史古镇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我们在坚持古镇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遵循的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彭军.江南古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
[2]赵迎新.古国魅力古镇[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8.
作者简介:
刘镜萍(1991-),女,四川泸州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设计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