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探究

2020-05-28毛晶玥

新媒体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毛晶玥

摘  要  当前,学者们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对策、路径等进行了探讨,达成的共识是学校、社会、家庭等应进一步共同推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发展。但是这些途径策略往往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或过于零碎,缺乏理论建构。教育模式作为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力图从知识形态的角度联系理论和实践。借助教育模式这种独特的研究范式,研究者可以将相关教育理论应用于网络素养教育,使理论和实践有效地连接起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启发我们,可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新知识形成过程,尝试建构本土化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素养;建构主义理论;网络素养教育模式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素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切入点[1]。近年来,高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教育模式在国外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频频提及,国内学者虽然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对策、路径等进行了探讨,但是这些途径策略往往缺乏一定的理论建构,鲜有学者探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问题。

本文旨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出发,尝试建构本土化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

1  国内外网络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近年来,网络素养教育获得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欧美等西方国家和地区在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教育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已经达成共识的研究成果,比如应在学校中大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网络素养教育模式应由“规避”转向“参与”,由“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由“灌输”转向“探究”。这种模式的变革背后深层原因是现代西方哲学已经从总体上由以理论智慧为核心的传统哲学形态转换为以实践智慧为核心的哲学形态[2]。在这一哲学时代转向背景下,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欧美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教育方法等往往舍弃了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和永恒主义教育思想,而频频转向建构主义教育思想[3]。

国内学者也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对策、机制、路径等进行了系列探讨,达成的共识是政府、学校、社会、个人应当共同推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发展。叶定剑指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应当是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協力的教育[4]。刘树琪认为应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拓宽思想教育渠道,净化网络环境[5]。焦晓云指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需要发挥社会的引领作用、高校的教育作用、家庭的培育作用以及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6]。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途径、对策等的探讨中,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的技术特征出发,在网络的负面影响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基础上给予策略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往往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或过于零碎,缺乏理论建构。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相关文章不能聚焦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理论,借助教育模式——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在教育理论基础上探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实践问题,便不可能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方面有更大突破。

2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养成模式探究

2.1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哲学的一个流派,对当今世界的教学与学习理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建构主义流派众多,主要观点有: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识具有能动性、主体性;知识应用具有情境性等。基于维果茨基理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化和再建构客观知识,这些客观知识通过内化和建构获得意义,从而成为个人的主观知识,个体依据这一主观知识再创造并通过相关媒介输出新的知识,完成知识结构的一个循环。这个过程可区分为“增添”“再建”和“再现”。“增添”是指客观知识经过内化建构,成为学习者新的主观知识。“再建”是指经过进一步内化,对现存知识进行概括,将多部分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新的知识结构;“再现”是指个体通过手写、口头、印刷或电子方式发表通过主观建构产生的新知识,经过社会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的审视、批判后,成为被社会所接受的客观知识[7]。

2.2  知网—触网—融网:大学生网络素养养成模式探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识的形成可以分为“增添”“再建”和“再现”三个过程。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新知识形成的三个过程,大学生网络素养养成模式可以相应分为“知网”“触网”和“融网”。

所谓“知网”是指“学习者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接收有关互联网特性及使用的客观知识,并将这些客观知识初步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认知结构。”所谓“触网”是指“学习者在情境实践中进一步内化互联网特性及使用等知识。”所谓“融网”是指“学习者运用已有相关知识,创造网络作品,通过媒介表征发表。”

2.2.1  知网:重视知识的输入和内化

建构主义重视客观知识,因为人的内在认知结构的建构依赖于作为资源和媒介的外部知识结构[7]。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外界接受互联网特性及使用的相关知识是网络素养教育的起点[8]。大学生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初步内化互联网有关客观知识。笔者把这一过程命名为“知网”。对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识的“增添”,可见“知网”对应了建构主义理论中新知识的“增添”过程。

由于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或用来建构理解的[7]。所以在“知网”过程中,个体由于持有对互联网不同的经验和信念,在接受互联网相关知识时,也会产生对网络的不同理解。这就启示教育者在“知网”中一方面要注重“点对面”教育——开设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面向学生教授互联网特性及运用等网络素养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点对点”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到学生在网络素养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2.2  触网:注重在情境中的素养养成

“触网”是“知网”的进一步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再建”是指对现存知识进行概括,将原先分割的多部分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学习者新的知识结构。“再建”体现在“触网”过程中,就是指学习者进一步内化互联网特性及使用等网络素养相关知识。那么这种更深层次的内化过程何以实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充分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的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给出的答案是“做中学”[7]。实际上,仅从互联网特性的角度出发,不论是网络技术的去中心化等特点,还是学生网络素养高低的检验,也都决定了网络素养养成必须在情境实践中完成,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创造[9]。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情境性”相关观点,和网络素养教育特点,在“触网”过程中,教育者应该舍弃以灌输式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把网络素养教育的养成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络真实情境和相配套的活动,使学生适应真实的网络环境,解决包含复杂情境要素的网络问题。

2.2.3  融网:在“社会性”学习中进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再现”是指个体通过手写、口头、印刷或者电子的方式发表通过主观建构产生的新知识,经过社会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的审视、批判后,成为被社会所接受的客观知识。“再现”体现在“融网”过程中,就是运用自己的互联网相关知识,创造网络相关作品,通过媒介表征发表,经过他人按照一定客观标准审视、评判后,重新形成人们所接受的网络素养教育新知识。

建构主义的中心论点指出,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个体才有可能得到发展[7]。而判断个人建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是否和社会、物理世界“相适应”,个人就需要产出新知识,接受社会检验。“融网”就是检验个人建构的网络素养相关知识是否与社会相关标准相适合的“试金石”。

2.2.4  知网—触网—融网: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基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大学生网络素养养成模式可以分为“知网”“触网”和“融网”。

大学生在“知网”中接收互联网特性及使用的客观知识,在个体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将这些客观知识初步内化为个体内在认知结构;在“触网”中,通过情境实践进一步内化互联网相关知识;最后,运用自己的互联网相关知识,创造网络相关作品,通过媒介表征发表,经社会审视评判后,成为新的网络素养知识,在“社会性”学习中进步,至此,完成网络素养相关知识结构的循环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知网”“触网”和“融网”并不是单一的循环往复,它们三者之间也有融合交错,共同构成大学生网络素养养成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近年来,网络负面信息和网络谣言对高校学生产生错误引导,影响其身心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高校学生网络依赖问题突出,网络成瘾現象时有发生……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

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要积极借鉴世界教育理论中的优秀成果,借助教育模式这一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研究范式,将教育理论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新知识形成的三个阶段:增添、再建和再现,构建了“知网”“触网”“融网”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以期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供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方式。在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该模式开展相关实证研究,在实际运用中检验基于建构模式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并逐步完善该模式。

参考文献

[1]贝静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0-71.

[2]Robert Kubey. Media Literacy Around the World: Current Perspectives[M].New York: Routledge,1997.

[3]Pascarella J.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Critical Digital Literacy: An Essay Review Critical Constructivism: A Primer[J].Educational Studies,2008,43(3):246-255.

[4]叶定剑.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核心构成及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97-100.

[5]刘树琪.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57-58,72.

[6]焦晓云.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83-85.

[7]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1-42,77,94,202.

[8]吴青春.信息时代下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培养探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59-60.

[9]柏瑞平.基于网络素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2):134-138.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政治教学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对法语课堂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探析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