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主产区整村土地流转的喜与忧

2020-05-28李少华许丹丹张斌温啸宇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整村周庄粮食

李少华 许丹丹 张斌 温啸宇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老龄化、兼业化问题日渐突出,加上种粮比较效益不高,一些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将土地整村流转给第三方经营的现象。这种整村土地流转模式,能否有效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将对粮食生产和乡村振兴产生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我们赴山东省齐河县周庄村开展实地调研,与当地基层干部、农民代表和有关企业深入交流,听取了有关方面意见和建议。

一、周庄村整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做法

周庄村位于齐河县焦庙镇,地处齐河县8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的核心区,是全县首个实现整建制亩产“吨半粮”的村庄。全村现有人口120户、392人,其中劳动力203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2018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约占75%。全村现有耕地84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除粮食种植外,村里有一家规模养猪场和一家香油加工厂。

2009年周庄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2014年,村委会牵头将全村800多亩耕地集中起来,与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期为14年,公司每年按每亩1000斤小麦给农户兑付流转费用,价格按每年7月15日的市场价确定,农户可选择现金或实物兑付。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后,除少数农民被公司雇佣为季节工人外,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

二、整村土地流转模式带来的喜

作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新探索,周庄村实施整村土地流转以来,取得了积极效果。

(一)农户之喜:租金有保障,劳动力得解放

土地流转后,农民不用种地就可以“坐享”收成,还能腾出时间“再就业”。据村里反映,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每年每亩可获得1200元左右的稳定租金收益,与自己生产经营每亩收益1500—1700元(含人工费用)相比更加划算。不仅如此,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可以安心外出务工,增加了务工收入,每年人均务工收入为4万—5万元,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元,多数村民对这种土地流转方式非常认可。

(二)企业之喜:实现规模经营,促进节本增效

企业获得流转土地经营权后,通过在购、产、销等环节推进规模经营,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集成应用先进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产品提质增效,提高了绿色生产水平。据了解,与农民自己种植相比,公司每亩每年可节约化肥成本60元、机械作业成本80元左右,农药使用量减少了10%,每亩小麦售价比普通农户要高几十元。

(三)村庄之喜:粮食有保障,集体有收入

整村土地流转后,企业依托自身资金、技术、设备等优势,统一进行测土施肥、农资供应、栽培管理、植保防治、农机作业、烘干收储等,实现了粮食高产稳产。据了解,2014年以来周庄村的粮食单产和总产基本稳定在2550斤和180万斤以上。同时,村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过整理碎片化土地,新增集体用地80多亩,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8万元左右的租金收入。

三、整村土地流转模式隐藏的忧

周庄村整村土地流转模式虽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但从长远看存在的隐忧也不容忽视。

(一)农户之忧:返乡就业无依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周庄村来看,整村土地流转后,除企业每年雇佣10—30人的季节工外,大部分农民因村内无就业和发展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当这些外出农民因年龄增大、城镇就业难度增加而选择返乡就业创业时,他们可能面临无地可种也无其他就业渠道的情况,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

(二)企业之忧:经营压力独自担

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政府、生产经营主体、涉农服务单位共同的责任。土地流转后,这些责任大多由企业承担,企业将面临多方面经营压力:一是每年定期要支付高额的土地流转费用。虽然通过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可以降低成本,但受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效益不稳定,如2014年玉米地头收购价每斤1.1元左右,2017年降到每斤0.7元。二是享受不到国家面向农户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生产者补贴等普惠性政策,粮食晾晒场地和加工用地等問题也难以解决。三是粮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资金占用多、比较效益低。据了解,部分地区已出现流转企业因经营困难无法兑付流转费用甚至弃包现象。

(三)村庄之忧:发展后劲难持续

短期看,村里通过整村土地流转可以保障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村委会可以从服务粮食生产经营的大量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但从长期看,农民将因脱离土地而逐步“离粮”“离农”,从粮食生产“主体”变成“看客”;年轻农民将陷入传统农业生产技能不会、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不懂的窘境,村庄和村委会将失去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和管控能力,造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缺乏根基和依托。最终容易导致农民失地失业、农村空心化、村集体发展功能弱化,乡村发展失去内在活力。

四、几点思考

整村土地全流转模式短期来看农民有收益、企业有效益、政府有政绩,但要防止背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盲目求全求快,甚至变相征地。

(一)坚持创新引领,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要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目前全国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超过37%,一些地方超过50%,单纯通过土地数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面临瓶颈。面对土地碎片化和大量小农户长期存在的实际,要创新支持政策,大力扶持经营效益好、回报农户多、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引领型规模经营和为农户提供以生产托管、储运营销、加工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企业,引领农业规模经营实现新发展,解决一些农民种不了和种不好的问题。总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既要防止让大量小农户退出农业生产失地又失业,也要防止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乡村振兴后继乏人。

(二)坚持融合发展,探索提升粮食产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

产粮大县的产业发展应以粮食产业为重点,接二连三、提升综合效益。目前,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周庄流行一句俗语“棒子麦子,穷一辈子”,很多地方也有“辛苦种地一整年,不如打工一个月”的说法。小农户仅靠粮食种植难以实现收入增加和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也难以发展壮大。因此,提升粮食产业的比较效益,必须以绿色优质为导向,以“互联网+”、新型物流、电商直销等为产销衔接主要方式,发展粮食订单生产、专用生产、特色生产,推动粮食产业与加工、健康、服务等融合,让要素聚在产业、农民富在产业、农业强在产业,切实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工业小县的状况,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坚持互利共享,探索村集体、农民、企业三方利益联结的有效机制

振興乡村产业、提升农民获得感,必须构建村集体、农户和企业之间的新型利益关系,释放发展新活力。从调研看,周庄整村土地流转后,村集体忙承包费分配、农民忙打工、企业忙种粮,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产业振兴合力。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建立适应农业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一是明确各自定位。村集体要发挥政治、组织和资源优势,在推进农业生产、乡村发展中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在保护农民利益、服务农民和企业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企业要发挥市场、资金和技术优势,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帮助解决农民和村集体干不了干不好的事,与村集体和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带动农户增收、服务产业发展中实现不断壮大;农民要发挥主人和主体作用,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科技种田水平,多渠道增加收入,实现生产发展和收入增加双丰收。二是推动“三变”改革。借鉴浙江、贵州、甘肃、苏州等地经验,围绕产业振兴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探索“怎么变、谁来变”“资金、资源、劳动力多种形式入股,应股尽股”实现途径,在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中构建村集体、农民和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型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农村的新发展。三是搭建融资平台。围绕解决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突出瓶颈,在积极争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的同时,探索组建资金互助社,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开展资金互助,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发展资金。

(李少华、许丹丹,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张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温啸宇,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猜你喜欢

整村周庄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落日之下的画卷
吕梁石楼金融扶贫出新招
可圈可点
周庄古镇
华阴市农综办全力开展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工作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构建和谐文明新村
集体土地整村拆迁模式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