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倒逼”为主动、变“紧急制动”为“持续加油”抢抓 “疫情经济”调整期 全面优化我国产业链升级
2020-05-28胡正塬
胡正塬
“新冠疫情”几乎对我国社会经济做了一次“紧急制动”式的压力测试,短促冲击明显。中央就此作了全面到位的政策安排和战略部署,有力制止疫情恶化、推进经济平稳回升。生产端和消费端下滑的双重压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现有产业链结构与形态均有明显的冲击,需要综合施策,通过短期举措变“倒逼”为主动,恢复经济活力以缓解产业链冲击的压力,促进经济有效反弹。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此次疫情冲击对我国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难得的调整期,通过产业加速转型、推进数字经济布局、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赋,可以加快优化我国产业链,升级价值链,良化我国国际经贸生态,加快高质量发展进程。
一、肺炎疫情影响了我国产业链的结构与形态
(一)应急供应链积极响应,产业活力不减
疫情发生后,各部分各地方全力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国家发改委积极协调相关企业确保湖北等地区生产与运输供应,支持医用物资、药品、粮油及食品加工、能源等生产企业的复工复产工作。工信部积极组织国内重点物资企业复工复产,上下游口罩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生产,以保证市场供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企业如菜鸟、京东物流、顺丰、三通一达、苏宁物流、德邦、日日顺等响应国家和协会倡议,在应急物资供给与调配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多家电商企业如京东、物美、阿里等利用全球供应链资源,对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一些紧缺物资进行了跨境采购,同时也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合作,推动生产企业紧急复工,增加物资供给。疫情之下,医药、医疗物质的需求大增,对食品、生活必需品、能源、电商、快递、物流等的需求不减,应急产业供应链保持着一定的经济活力。
(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承受压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积极采取了严防疫情扩散的管制流动措施。尽管各地疫情不同,但在人员防控方面基本上还是采取了严防死守的方式,由此便导致工人无法按期复工,企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对于许多制造业企业,包括很多外贸制造企业,如果不能按时履约订单或者接收新订单,有可能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疫情暴发后,不少地方封城、封路、关店、关门,禁止出行、禁止聚众。很多国家已经停飞国内航班,并宣布了旅游警告。在此背景下,具有一定出行和聚众属性、严重依赖线下体验的交运、住宿餐饮、教育培训、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受疫情影响很大,许多企业日常经营停摆;但是停工期间仍需支出房租、员工工资、贷款利息等成本。特别是叠加春节这个预期“消费黄金周”,部分传统服务业企业前期已进行大量前期投入,突发状况让企业措手不及,企业现金流告急,行业压力凸显。
(三)中小企业生产链与资金流等面临较大风险
此次疫情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和挑战更大。一方面延迟复工后,厂房、土地、贷款、劳动等成本都会增加,订单完成进度受到影响。很多原本计划的投资与商务活动被搁置,效应会沿着供应链放大。另一方面,疫情造成企业面临上下游需求不稳定、运营产能不确定、利润率持续降低,运营资金困难进一步加剧等问题。如果中小企业的现金储备难以支撑企业在较长疫情时间的费用开支,部分企业将面临破产的风险。根据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等人对995家中小企业所做问卷调查表明,受疫情影响,29.58%的企業预计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58.05%的企业下降20%以上;同时,85.01%的企业维持不了3个月生存,在政府和银行支持后,一部分企业的维持时间可以超过3个月。但如果疫情持续半年以上,90%的企业将难以为继,很可能歇业或者破产。
(四)“疫情经济”加速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疫情的人流管制措施对具有聚众属性和严重依赖线下的餐饮、航空、旅游、娱乐、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带来了较大冲击,但是也改变了多数中国居民的办公、学习和娱乐方式,远程办公、在线视频、在线教育、在线金融服务等“互联网+”新兴服务业由于无须出行和聚众反而逆势增长。来自微信的数据显示,2月3日—13日,办公类小程序活跃用户数量环比增长485%,小程序超市业态访问量同比增长115%,生鲜果蔬业态访问量同比增长168%,社区电商业态同比增长83%。来自国资委的数据则显示,1月23日—2月13日期间,三大运营商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已累计覆盖1.09亿用户。各大传统行业也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房地产行业开始加速推进网上VR看房、网上选房、网上购房等一站式服务,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30余家金融机构把近百支存款、基金产品搬上了支付宝等互联网理财端,加码布局“无接触”线上金融服务,“疫情经济”加速催生了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五)疫情对我国外贸及全球产业链地位产生深刻影响
疫情对当前外贸运行造成严峻挑战,受前期物流不畅、开工延迟、上游原材料供应不足、国外贸易壁垒门槛增高等影响,叠加春节因素,外贸企业订单难以履行、出口货物遭受拒收或高关税,外贸制造企业复工困难,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作为全球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世界工厂,我国制造业受疫情影响生产短期停滞,国内产业链面临供应中断及无法有效衔接国际产能的困难;若疫情持续时间加长,则会导致国际生产线供应不足,从而引起国际生产线断供,造成全球供应链的混乱。如疫情期间富士康宣布关停了所有我国工厂,使得苹果公司供应链告急;现代汽车由于我国零部件供应的中断已暂停所有韩国生产线。受经贸摩擦的影响,美国从我国的进口出现下降的趋势,而转向了加拿大、越南、韩国等国家,这已经对我国出口美国的主要商品产生了冲击,受疫情因素的叠加影响,势必使外贸行业面临产业链外移、贸易竞争力下降的巨大挑战,全球供应链核心的地位受到冲击。
二、疫情之下变“倒逼”为主动的短期举措
(一)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保持对内对外产业链稳固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在加强防护的情况下,支持制造企业、外贸、外资、商贸流通和跨境电子商务、部分服务业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制定差异化措施。低风险地区,全面恢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中风险地区,尽快有序恢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高风险地区,视疫情态势逐步恢复企业生产。稳妥有序推进共建重要工程、“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努力保护国内供应链、全球供应链体系,尽快优先恢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占有重要地位产品的复工复产,如加快恢复机电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与出口,并保障相关物流运输服务供给畅通。
(二)简化企业管理程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针对当前企业复工复产困难、项目签约履约受阻、违约风险增加等现实问题,应加强制度创新,提高政策协调服务质量,有效缓解外贸企业压力。简化外经外贸管理审批程序,减少申报材料,鼓励外贸企业采取无纸化方式申领出口许可证;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降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海外投资建设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大对外资企业的动态监管。
(三)强化法律援助服务,推行灵活工作制度
支持贸促会为外贸企业无偿出具因疫情导致未能按时履约的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助力行业商协会等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沟通作用,加强法律风险预警并鼓励律所、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支持,为各类企业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在服务业率先推进“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制度。在经济较发达、技术较先進地区,可考虑建立“服务业人工智能提升实验区/示范区”。大力降低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重复劳动和现场工作量。
(四)加大金融保险扶持,减少企业经营损失
设立企业帮扶专项资金,向主要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10个重点省(市)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提供金融支持,精准施策,辅助企业复工复产。对重点领域企业发放专项再贷款。针对外贸企业,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合理降低短期险费率,开辟绿色理赔通道,针对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适当放宽理赔条件、扩大保单融资规模。提高承保效率、创新承保模式,有效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积极应对疫情导致的订单取消、运输不畅、出口拒收等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损失。
三、“疫情经济”窗口期全面优化我国产业链的长远考量
强化疫情施策不仅要有短期“管住”脉冲效应,更要部署结构优化“管长”的长期效应。此次疫情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如何利用这次政策刺激进行深刻的结构性改革,形成长期政策红利?可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全局性与长远性考量。
(一)加速产业转型与升级,激发新动能
加速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推动我国价值链升级。当前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科技推动下,把疫情压力转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建设智慧工厂、开展智慧生产,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趋势,鼓励企业进行自动化与无人化生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构筑起应对未来出现类似风险的坚强生产线网络。支持诸如华为5G引领全球发展的领军产业进一步巩固国际竞争力,增强高端医疗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集成电路等的国际市场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助推我国价值链迈向中高端,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优势。在生物医药、试剂研发等领域,适当放宽外资准入门槛,通过国外先进技术的外溢效应,加快我国技术升级。
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动能,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支持各个产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释放市场活力,深化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以大数据、网络平台为支撑,加快实现商贸物流业转型,创新经营服务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保障国内外日常消费供给。积极推动数字商贸物流发展,鼓励外企业采用数字化手段,做好虚拟生产、虚拟物流和虚拟经营的演练,面对疫情突袭及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疫情风险,构筑坚实的供应链网络。支撑、帮助外贸企业进行数字化海外仓转型,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国际市场潜力,尽量避免疫情对与贸易伙伴国的经贸往来形成严重冲击,提高国际市场愈合能力。
(二)积极推动财税与金融改革,提升企业活力
大幅改善营商环境,强化存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竞争力,降低或减免住房公积金等税赋。大力推进税制改革,调整税收结构,增值税率在现有基础上再降低2%,企业所得税税率再降低2%,同时适当提高部分高档商品的消费税,整体上实现我国宏观税负下降3%的目标。由此产生的支出缺口采用优化支出结构、适当增加财政赤字、扩大国债市场规模的方式加以消化。此长期政策将有助于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提高企业微观活力和竞争力。
强化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大幅加快金融脱虚向实进程,加快筑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基础。此次抗击疫情中,通过窗口指导对生产抗疫医护产品的企业实施迅捷贷款、优惠利率,保障医护产品迅速扩产和新产能的形成,成效明显。疫情冲击过后,应当扩大这种货币传导机制范畴,在风险充分评估基础上,扩大对微观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直接信贷支持的范围和力度,设定利率上限,限制对企业表外业务和收费,划定此类业务的最低规模,并对开办银行总行定向降低准备金比率。
(三)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优化我国产业链
加强国际经贸协调,深化对外开放,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加强与国际组织、贸易伙伴、投资伙伴的经贸与国际合作,敦促各成员国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尊重世卫组织的专业意见,避免过度反应和施加不必要的贸易限制。通过开展对话,加强同经贸伙伴,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协调,增强双边经贸理解与互信,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利用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机会深化对外开放。深化与价值链上游企业对接,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深化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
强化中日韩国际合作,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加快优化我国产业链。新冠肺炎疫情国际扩散和蔓延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在稳外贸稳外资的同时,要加强与日韩的协调,防止外部供应链的冲击乃至断裂。要主动将原有中日韩供应链的串联模式改造为并联模式,并利用疫情爆发风险的时间差、地区差,实施利用外资的特殊措施,引导日韩供应链关键环节向中国转移,增强整个东亚地区产业链、供应量的韧性,同时有助于我国在区域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同时,采取更优惠的措施吸引全球顶级公司来华设厂,继而带动国内相关产业链加速发展,培育高端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地位。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首席经济学家、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