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生活的情书
2020-05-28夏丽柠
夏丽柠
喜欢日本俳句,觉得读起来,韵律像弦乐,叮咚叮咚,人会忍不住随之摇摆起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始于平安时代末期,室町时期达到全盛。可二人对吟,也可三人接力。
俳句虽短,却深情款款,从松尾芭蕉到小林一茶,从正冈子規到夏目漱石,都没少借助俳句抒发情感。或许是俳人的命运多坎坷,越读他们的俳句,就越能感觉到他们是用丰富的精神世界,抵抗厄运。因此,俳句表面写苦,实则是俳人写给生活的情书。
奥细道 加贺国
曹 茸
元禄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阳历1689年5月16日),俳人松尾芭蕉(1644—1694)自江户启程,行约一百五十日,舟出大垣,完成“奥细道”之旅。两年后,他援笔作记,又三年,将誊清的稿本交给哥哥,同年十月病逝于大阪。元禄十五年(1702),《奥之细道》在京都刊行。
今日看来,这部江户早期的游记,无疑启发了读者对当时庶民旅游的想象。虽然借用庶民的概念,但芭蕉的身份严格来说不算,只是旅行的方式略近游方的僧人,有别于官家。
书中所述地区、街道、各町,山林、湖海、寺庙、宿泊、交通、花费等等,无不引人兴味。但芭蕉的行旅多少可算特例: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路线,其与门下俳人曾良同行,于千住驿告别诸友,收下饯礼,经幕府管制下的日光街道、奥州街道,之后便深入交通与住宿欠乏的内陆山地、沿海地方,在当时实属罕见。
如此条件之下,芭蕉与曾良须不时借助舟、马,雇用向导,入夜后投宿寺院,或借住人家。有时屋子简陋,宿在土间,铺以草席,又遇雷雨滴漏、蚊蚤猖獗,不能入眠。但更多时候,则由地方上的俳人充当居停主人,提供食宿、殷勤款待——对于芭蕉这样声名的俳人而言,各地“俳坛”多向其开放。
种种细节,往往还出现在曾良《随行日记》中,或曰《曾良旅日记》。此稿一日不落,十分勤谨地记录下每日的天气、住所、交际、应酬,眉目分明,有如账册。虽非严格的文学作品,资料价值却高。两相对照,可知《细道》的写作不尽忠实:时序的乖违、虚实的转换往往可见,枝节的舍弃更属平常——如此,均可视作芭蕉俳文的书写策略,也成就了其轻妙的个人风格。
不仅如此,芭蕉行旅中出现的其他俳人,往往也留有日记、俳集等著述;部分作品,也曾被编入选本或总集。以上,均为可以取证的资料。例如在金泽,芭蕉与曾良应邀前往俳人一笑的“追善句会”,席上与俳友共吟追悼句,约成二十余句,事后,编成一笑追善集《西云》(1691年刊),可以视作“金泽”一篇的最佳注脚。
倘若以处理汉籍的经验阅读《细道》,不禁还要追问,在更长的时间单位内,芭蕉所到处,自然、风土可有变迁?地理志一类的书当可解决这个问题,譬如种种《山志》和《名所记》;更为通俗的导游手册或也可作参照。不过,对于芭蕉而言,往来胸中的更多恐怕还是古代歌咏,《细道》中援引和歌、寻访歌枕的例子比比皆是,便可证明。
因为今秋去了金泽,又宿山中温泉,与芭蕉行脚部分合辙,因此对自“金泽”,经“小松”“那谷寺”“山中温泉”,至“全昌寺”一段最为关心(以上均为篇目名,在加贺国境内)。芭蕉自金泽前往小松,作句:
阳光灼灼
残暑余威无情
秋风徐来
这一俳句十分著名,又见于数种怀纸真迹及选集中。金泽人引以为傲,有句碑立于兼六园中,并赫然标注在地图上。入园去寻,是江户后期金泽俳人梅室所书,刻石曰:
あかあかと
日は難面も秋の風
此句颇因酷日而起,又与秋风关情,句碑旁的说明牌译作:“炎炎夏日恼人秋风”,倒也合适。“悲秋”,不论在中国或日本,均为渊远的文学传统,几乎成为人人可感的经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业已说尽。
至于山中温泉,浴“菊之汤”,是漫长客途中的至高享受,芭蕉句曰:
山中好汤
免折菊花延寿
泉自飘香
我亦在此获得了极好的款待,温泉水暖,两餐丰足。因北陆新干线受灾,地方游客稀少。又值山中大雨,格外清寂。暗云低垂,山岚浮动,一片茫然。趁雨歇时,前往鹤仙溪散步。骤雨来时,眼见群鸦呼号,投入山林。
出山中温泉,曾良腹疾加重,于八月五日告别芭蕉,前往伊势国长岛投亲、养病。前一夜,芭蕉与之同宿全昌寺,曾良有句:
终宵不寐
忍教秋风萧瑟
响遍后山
芭蕉亦云:“行而又行万一路边倒下也在萩原。”人生无常,经此一别,恐如参商,不能再见。好在行程终了前,曾良又来相会。秋去也,而人生之行旅未尽。
选自《江海晚报》
2020年1月12日
赏析
松尾芭蕉史称“俳谐”诗人,可见其文风,走的是“滑稽”路线。芭蕉幼年丧母,少年失怙,一生未婚,贫困潦倒,人生里的快乐时光,都倾注在作句行旅上。四十一岁,踏上“野曝纪行”之旅;五十一岁,病故于最后一次旅途中。临终之际,写下“病在旅中,魂梦萦回于枯野”。可见,他并不惧怕死亡,而是眷恋山野。莫桑比克作家科托曾在书中写道:“早在第一本书诞生之前,大地便学会了阅读。”而芭蕉选择魂萦枯野,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行不尽,一路青山
何 华
早先知道“山头火”一词,是日本拉面馆的名字,这家店生意真是好,每次去都要等位。后来又知道一个叫种田山头火(1882-1940)的日本俳人,颇喜欢他的自由律俳句。故乡、浮浪、秋风、斗笠、萤火虫、酒、水、雨、雪……这些是他俳句的关键词。读了山头火的俳句,再去山头火吃拉面,味道就不同了。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山头火本是富家少爷,父亲荒唐,母亲自杀,后来家道也就中落了。山头火开过书店、镜框店,因不擅经营而生意惨淡。后来,弟弟又自杀,一连串的不幸使得他中年出家,晚景飘零,清寂苦涩。他在俳句上的成就非常之大,常有人拿他与俳圣松尾芭蕉相提并论,有“当代芭蕉”之称。
近日购得高海阳翻译的《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一书,高海阳在“译者序”里提到高仓健最后一部电影《致亲爱的你》(2012年)谈及山头火,我连忙找来电影看了。关于山头火的谈话,发生在北野武和高仓健之间,北野武扮演的是一个自称中学语文老师的窃车贼,痴迷山头火。他和高仓健陌路相遇,兩人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
北野武:“行至日暮,方知此处水之甜”,这是种田山头火的俳句,您知道他吗?
高仓健:这个么,我只知道他是一边流浪一边写俳句的人。
北野武:您知道旅行与流浪的区别吗?
高仓健:不知道。
北野武: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目的地。那个芭蕉,有目的地,只能是旅行吧;山头火么,就是流浪了。“行不尽,行不尽,一路青山”,山头火,漫无目的,四处浮浪,将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写成俳句,所以才迷住这么多人。
以上虽说是两人的对话,其实就是北野武在表达对山头火的看法,高仓健只是一个听者。但这个默默的听者或许非常接近山头火的心灵,不管是高仓健本人还是他在剧中扮演的丧妻的鳏夫,都有一份“一人独生火,亮堂堂”的明澈与孤独。
山头火,喜欢写水:“故乡水,饮一瓢,沐一身”“求得温水归,手捧莫倾覆”“幸有水,洗来惬意,饮来甜”“猫潜月夜来饮水,我亦饮一杯”。他也爱喝酒,酒和水,有一种微妙的转换关系。山头火在《行乞途上》后记里写道:“我喜欢酒,也喜欢水。从前,我喜欢酒甚于喜欢水;现在,我酒与水一样喜欢;明天,或许我爱水甚于爱酒。”这个过程,也是山头火的自拔过程、修行过程、参悟过程,最终达到“淡如水”的境界。
俳句,非敏感之人不可为,山头火对自然、对人生有着非比寻常的观察力和感悟力,精准地化为俳句,给人无限美感和联想,譬如:“墙根久未扫,欲扫见花开”“丝瓜亦垂首,今日别”“咳难休,却无捶背手”这几首,字短韵长,动人心弦!
选自《安徽商报》
2019年12月28日
赏析
如果不受尽苦难,就成不了好俳人。这是我阅读日本俳人作品之后的一个想法。
若按时间排序,先是芭蕉,然后是一茶,最后是山头火,他们都在有生之年,数次经历失去亲人之痛。小林一茶,丧妻失子,大半生漂泊,却仍然能写出“闲坐廊下,莲花吹散,黄昏茶泡饭”的温情俳句。可见,他没有怨恨生活,反而更珍惜地活在当下。
再观山头火,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命运仿若前辈。他俩的确不及芭蕉幸运,芭蕉路途上有学生陪同。正如北野武所说,他们是流浪者。在这样四处游荡的过程中,俳人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乐与自然万物为伴。
红叶巡礼
王琪森
深秋时节,我们赴日本关西进行红叶之旅,举目都是丹赤千树、霞凝万枝,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可谓是充分享受了一次超级的红叶饕餮大餐。
在我们的旅途中,有“红叶见顷”告示的景点随处可见,日本人将红叶旺季称为“见顷”。而我们则有在神户、京都等地从平坡、车行、山中、夜间、园林观赏红叶的巡礼。
神户的姬路城是日本国宝级的景点,蓝天白云下,古朴雄伟的天守阁巍然耸立,气宇轩昂。那富丽的白色墙体及飞檐翘角如白鹭展翅,故姬路城又被称为“白鹭城”。依偎在城下的好古园,是一座典雅精致的日式园林,那平坡草地上的树树红叶,像被胭脂漂染过似的红得格外热烈奔放、浓重雍容,如醉如痴。从茅亭石桥、茶轩暖阁到水榭回廊全被这如火如荼的红叶所相拥相抱。尤其是在潮音阁前清碧的湖面上,倒映着四周色彩缤纷、丰盈饱满的红叶,经过水的折光作用,富有肌理效果的质感,把天地间渲染得瑰丽璀璨。
京都嵯峨岚山的观光小火车具有经典的岁月意义,就像不老的传说,一直穿行在时光的隧道。行进在嵯峨至龟冈的景观铁路段上,保津川两边是青山绿水相依,红叶夹道相迎,好似搭建了一条美丽的霞光长廊,沿途的风光令人惊艳而目不暇接。
岚山的天龙寺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我们来时正是红叶见顷的最佳时段。这座建于1339年的古刹,将精湛的贵族文化和幽逸的禅宗文化融为一体。特别是整个寺院借龟山和岚山之势之景,逐级而上,逶迤旖旎,因而这里的红叶层层叠叠,顺山攀越,充分展示了红丽赤艳的华彩秀色,视觉效果层次分明而变幻灵动,犹如中国画般铺染晕化,写意设色。其中的法堂、大方丈堂、禅堂、祥云阁等四周,红树相合相围,把古老的建筑辉映得红鲜雅致、流光溢彩。
日本人对于红叶有着特殊的情愫与敏感的体验,每当落英缤纷、黄叶满地的日子,红叶以其艳美瑰丽的色彩高擎起红色的季节旗帜,向这丰收的季节致敬感恩,也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在人们心中铺上一道暖色。为了能充分欣赏红叶的曼妙之姿与霜染之色,京都的很多古刹和公园开启了夜间观赏红叶的活动,我们选择了离住地较近的千年古刹东寺。走进院内,各种精心布置的灯光相映着丛丛红叶,一片火树红花,色彩璀璨,犹如琼宫玉宇。池塘四周红叶高低相应,错落有致,那如画的倒影如梦如幻,给人以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高大雄伟的东寺五重方塔,是日本的第一古塔,通体灯光映照,显得金碧辉煌,而塔下密集的红叶,犹如为其镶上了一道红珊瑚般的花环,那片片红叶在光合作用下叶片透明鲜嫩,叶脉肌理毕显,弥散出盎然的生命气息,酝酿着春天的诗意。
在京都,有一座被称为“日本之美”的皇家别墅:桂离宫。整个园林宫殿建筑相当精工华丽,可谓是名园中的名园。为了保护景观及建筑,每一小时预约参观人数仅为20名,且有专人引导,我们成了少数能入院参观的幸运者。桂离宫的布局既有整体的大格局,亦有各部的小构思,漫步其间,一步一景,景随步移,这里的红叶不是密集型的,而是画龙点睛式的点缀,与古松、杉树、银杏、翠竹等互为呼应。如在古典的皇御殿、安谧的月波楼、明媚的赏花庭、畅朗的笑意轩及静寂的御池边,总有几棵枫树在不经意间呈现出斑斓红韵,似传递着季节的眷恋、携带着年轮的问候。
选自《新民晚报》
2020年1月11日
赏析
我总想,是什么样的自然风光催生了俳人的遐思,令他们不论在池水边还是夕阳下,都能才思泉涌?文中的红叶巡礼,倒像给出了答案。所谓巡礼,便是并非仅一处红叶茂盛,而是处处皆有壮观美景。
司马辽太郎在纪录片里讲日本历史名城时,第一座介绍的就是姬路城,城中的天守阁是日本建筑的瑰宝。在绝妙古风的护佑下,作者欣赏绿了又红、红了又黄的树叶,不得不说,着实令人羡慕。
芭蕉也写过秋天的俳句,“庭隅茑萝增色,竹子四五枝,舞动秋风”。想必众俳人已经看惯凡人艳慕的红叶,笔锋一转,柔弱、不受关注的毛竹,才与自己同病相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