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2020-05-28陈超楠
陈超楠
[摘 要] 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能够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锻炼幼儿的意志力。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幼儿教师不了解如何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幼儿老师把幼儿安全放在第一位,害怕频繁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而出现幼儿安全隐患问题,未主动寻求有效、科学、安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思路及方法。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首先幼儿户外活动要具有创造性;其次要注意在幼儿户外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辨别能力;最后强调体育活动要以良好的户外活动氛围为前提。
[关键词] 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策略
学前教育是教师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与提高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首先要有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户外活动一直是教师在幼儿阶段运用的学前教育手段,因为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接受学前教育,提高幼儿受教育程度。而教师在为孩子制定学前教育方法时,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制订教学计划,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孩子组织户外体育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所以,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意识,避免孩子在参加户外体育活动时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对此,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孩子的思想意识。教师在引导孩子参加户外体育活动时,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进去,引导孩子正确参加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很显然,教师以这样的方法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
一、开展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的教育
创造性活动是教师为幼儿制定的首要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达到教学目标。而良好的教育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教师在为学生制定户外体育活动时,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参加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户外体育活动质量。幼儿在参加活动时,教师要鼓励他们探索事物,提高幼儿对新事物的求知欲,但教师要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探索新事物。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因此,这些也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前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户外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幼儿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紧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在活动之前,做好活动设计;在活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把控;在活动结束之后,要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及时改进。
二、让幼儿掌握辨别能力
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来制定,教师为学生开设户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因为辨别能力也是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中应该让幼儿掌握的一种能力。教师让幼儿掌握辨别能力,是为了幼儿在以后生活与学习中遇见困难时有正确的解决方法,同时在选择时能辨别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时,要为幼儿组织一些户外游戏,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而教师在引导幼儿参加活动时,要注意选择活动器材,注意将器材分类。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让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这样可以帮助到一些幼小的孩子,因为他们能力有限,不能参加难度大的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孩子在选择时,教师要在一旁为他们分析,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这样一来,孩子的辨别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教师也达到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是培养孩子思维逻辑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以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孩子在玩竹梯时,教师要保证竹梯的稳固性,确保竹梯能承受孩子的重量,让孩子开心地玩耍。同时,教师要把竹梯分成几种,也就是说竹梯既有简单的也有困难的,让孩子进行选择。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为孩子分析这些梯子的难度,让孩子对这些梯子有一个了解,方便孩子在选择的时候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幼儿在选择竹梯时,教师要在一旁为幼儿分析竹梯的特性,让幼儿更好地选择竹梯,而教师在将竹梯分成几个等级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安全,户外活动对幼儿都有安全威胁,所以教师要把幼儿安全放在第一位。只有保证幼儿安全,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孩子在参加活动时,教师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也要保证活动质量。因此,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大班的孩子对这次活动做出一个简单的总结,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有什么收获,在这次活动中学习到了什么,在教室里与其他孩子分享,同时要找出自己的不足,而其他孩子也可以提出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正。这样能让孩子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师生关系决定幼儿学前教育的接受程度
教师在为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时,孩子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因为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接受教育的程度。而这些因素中,师生关系的影响最大,因为教师在为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时,有的教师可能有些严厉,而有的孩子则是属于比较胆小的性格,所以会害怕教师,这样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与孩子打好关系,让孩子轻松地接受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与幼儿打好关系时,首先要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了解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还要了解幼儿平时在生活中的习惯,这样教师才能与幼儿打成一片。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接受程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孩子在犯错之后,教师要以鼓励性的话语教育,然后针对孩子的问题想出一套适合的方法,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教育,来提高孩子的活动积极性。有很多教师在幼儿犯错时没有正确的解决方法,解决方法都是在语言上攻击幼儿,或者就是把幼儿家长叫到幼儿园来。很显然,教师以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能真正解决幼儿的问题,反而会与幼儿产生代沟,所以教师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幼儿接受程度。比如幼儿在犯错之后,教师要不断找出孩子的问题,然后加以解决,在教育孩子时,要用鼓励性的话语与孩子交流,要帮助孩子找到之前的信心,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现在的教育方式,都是要以孩子为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一切以孩子为主,无论是语言還是行动上,都要鼓励孩子,从鼓励孩子的角度出发,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教师也达到教学目标,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钦梅.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研究[J].成才之路,2015,(26).
[2]吴艳玲.快乐体育 健康成长——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新探[J]. 课程教育研究,2018,(36).
[3]李静.集趣、乐、创为一体的室内体育活动有效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
[4]杨玲.幼儿园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