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密度与用肥量对鲜食夏大豆浙鲜19的影响

2020-05-28章永根傅旭军俞慧明张海鹏金杭霞朱丹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节数主茎施肥量

章永根,傅旭军,俞慧明,张海鹏,金杭霞,朱丹华

(1.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浙江 嘉兴 31405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菜用鲜食大豆生产是嘉兴市粮经作物的传统产业,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33万hm2左右,且生产宜栽期长(露地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底、6月中旬至8月中旬均可栽种),市场行销,经济效益较高。但7—8月的高温对大豆开花结荚影响较大,因此本地缺少适合入夏时节(5月初至6月上旬)播种、夏季高温时期(7—8月)对开花结荚影响小的优良鲜食大豆品种[1]。浙鲜19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育成的耐热种植鲜食大豆新品种[2],2019年4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浙审豆2019001)。在浙北嘉兴试种,表现叶色深绿,株型收敛,结荚分散,鲜荚绿色,荚型中等,鲜百荚与鲜百粒重高,高产稳产,品质优,抗病、耐热性强,较适宜嘉兴地区作鲜食大豆栽培。为了研究浙鲜19夏播高产栽培技术,于2019年进行了不同播种密度与施肥量对性状与产量的效应研究,为其推广种植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设在嘉兴市南湖区风桥镇大星村守德农场田中,供试品种为浙鲜19。前作小麦,肥力中等。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2因子4水平共6个处理(表1),3次重复,小区面积14 m2。根据设计种植密度,按每kg种子成苗2 500株计,分别为18 000株用种量为7.2 kg,15 275株用种量为6.1 kg,12 900株用种量为5.2 kg,9 000株用种量为3.6 kg。4个用肥量处理,底肥用复合肥(15%氮+15%磷+15%钾),占总施用量的38.5%,追肥苗期、鼓粒期施尿素(氮46%)分别占总施用量(氮)的23.0%和38.5%。6月3日施底肥,6月29日、8月2日分别施追肥。种子于6月3日播种,6月8日出苗,7月7日始花,7月12日结荚,8月21日考查相关指标,8月23日收获。防病治虫:于7月7日每667 m2施一遍净10 g+35%康宽3 g+70%阿米妙收10 mL。防虫与炭疽病:8月1日施40%甲氧·茚虫威10 mL+阿米西达10 mL防虫。其他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

表1 各因素编码水平与处理组合

1.3 数据处理

用Excel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根据二元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的结构矩阵(X)、转置矩阵(X′)、相关矩阵(A-1)和试验结果(Y,3重复平均值),计算出各项回归系数b=A-1X′Y。回归方程显著性用F检验,回归系数显著性用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归模型

6个处理的15个性状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

2.2 效应分析

2.2.1 株高

表2 浙鲜19的15个性状表现

2.2.2 主茎节数

影响主茎节数的主要是密度,其次是施肥量。效应均为稀植、少肥的主茎节数增加。二因子互作效应极显著。交互效应显示少肥密植或多肥稀植均使主茎节数显著增多。

2.2.3 分枝数

影响分枝数的主要是密度,其次是施肥量。稀植使其单株分枝数增加;施肥量与分枝数呈二次曲线效应,肥多使枝叶肥大、分枝数减少。二因子互作效应达显著水平,其交互效应表明多肥稀植使单株分枝数增多。

2.2.4 株秕荚数

影响株秕荚数的主要是密度,其次是施肥量。稀植使秕荚数显著增加,种植密度增大使秕荚数显著下降;施肥量与秕荚数呈抛物曲线,施肥量偏多的秕荚数减少明显。二因子互作效应不显著。

2.2.5 株1粒荚数

密度对株1粒荚数的影响较大,施肥量影响不显著。稀植促进株1粒荚数增加,提高密度株1粒荚数显著减少;施肥量对株1粒荚数的影响不显著。二因子互作效应呈弱显著,少肥密植或多肥稀植均使株1粒荚数增多。

2.2.6 株2粒荚数

影响株2粒荚数的主要是密度,其次为施肥量。效应表明,适当稀植、中等施肥量株2粒荚数均增加。二因子的互作效应不显著。

2.2.7 株3粒荚数

影响株3粒荚数的主要是密度,施肥量的影响较小。稀植使株3粒荚数显著增加,二因子互作效应不显著。

2.2.8 株总荚数

影响株总荚数的主要是密度,施肥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稀植使株总荚数显著增加,施肥量中等水平的株总荚数较多。二因子互作效应弱显著,少肥密植或多肥稀植使单株总荚数增多。

2.2.9 株有效荚数

密度对株有效荚数的影响较大,施肥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稀植使株有效荚数显著增加。二因子互作效应弱显著,少肥密植或多肥稀植均使株有效荚数增多。

2.2.10 3粒荚比例、百荚鲜重、荚长、荚宽、百粒鲜重

2.2.11 鲜荚产量

影响鲜荚产量的主要是密度,其一次项达显著水平;施肥量对鲜荚产量的影响较小,其一、二次项回归系数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二因子互作效应也未达显著水平。

由图1可见,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浙鲜19产量也显著升高,可能浙鲜19每667 m2栽18 000株还未达到其最大密度极限值。施肥量对浙鲜19鲜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其曲线趋向为平缓的二次曲线,最低施肥水平时每667 m2产量达556.8 kg,产量最高点为每667 m2达560.2 kg,其实际施肥量为(编码值-0.455 7)每667 m229.5 kg,超过29.5 kg后随施肥量提高产量反而下降。

表3 各性状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水平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1,▲表示P<0.2,▼表示P<0.3。

图1 因子水平与产量曲线

2.3 最优方案

的最佳群体结构与性状指标预测值,株高69.7 cm,主茎节数13.0,单株分枝数1.9个,单株秕荚数4.33荚,单株1粒荚数7.56荚,单株2粒荚数16.82荚,单株3粒荚数6.80荚,株总荚数35.51荚,株有效荚数31.18荚,3粒荚比例22.2%,百荚鲜重225.2 g,荚长5.0 cm,荚宽1.3 cm,百粒鲜重72.3 g,667 m2产量633.0 kg。

3 小结

从本试验结果看,影响浙鲜19鲜食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其次才是施肥量。从单因子效应看,种植密度显著影响株高、单株主茎节数、分枝数、秕荚数、1粒荚、2粒荚、3粒荚、总荚数、有效荚、3粒荚比例和鲜荚产量;施肥量弱显著影响株高、单株主茎节数、分枝数、秕荚数、2粒荚、总荚数、有效荚。从二因子互作效应看,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主要不同程度地影响株高、单株主茎节数、分枝数、1粒荚数、总荚数、有效荚数等。浙鲜19高产优化组合为,667 m2种植数量≥18 000株,总用化肥量34.5 kg,其中底肥复合肥13.3 kg,苗期追肥尿素7.9 kg、鼓粒期追肥尿素13.3 kg。

猜你喜欢

节数主茎施肥量
不同来源小麦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金荞麦收集系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术指南
褐煤基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沙葱产量的影响
甘蓝型油菜双主茎YD 4899的选育及表型性状比较分析
光照条件、施肥量和播种时期等对几种野生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总结
齐白石为什么“画错虾”?
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
齐白石画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