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黄芪剂量补阳还五汤对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0-05-28刘立群彭敏红吴海霞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鼻唇中枢性口角

刘立群 彭敏红 吴海霞 张 田

1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 510000

2南部战区空军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 510000

中枢性面瘫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面神经核以上神经通路损伤所致的面肌瘫痪,多见于脑血管病后,病灶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临床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1]。面瘫导致的功能障碍常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不小心理负担。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临床多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近年来研究[2-4]表明,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面瘫,亦可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枢性面瘫患者,观察不同黄芪剂量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以期寻找最优用药剂量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广州第十二人民医院及南部战区空军医院门诊就诊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8.18±5.62)岁,年龄范围为51~68岁;病程(2.00±0.56)个月,病程范围为1~3个月。B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2.21±8.36)岁,年龄范围为52~71岁;病程(2.20±0.42)个月,病程范围为1~3个月。C组,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0.08±8.21)岁,年龄范围为49~69岁;病程(2.41±0.28)个月,病程范围为2~3个月。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①急性期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2周以内,单侧面部及肢体功能障碍,经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②恢复期参照《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6]中面神经麻痹相关的诊断标准,发病2周至6个月,静止时表现为双侧额纹对称、等深,双侧眉毛高度、睑裂大小相等,不同程度的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歪斜;动态时闭眼、蹙额、皱眉正常,耸鼻、鼓腮不对称,示齿、咧嘴时口角歪斜或流涎,不能吹口哨,进食时一侧口腔存留食物等。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相关辨证标准,主症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为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30~80岁;③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2次及以上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②周围性面瘫、脑肿瘤、脑外伤,或由其他原因导致的面肌功能障碍;③严重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④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在此基础上,3组患者予以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治疗,方药组成为黄芪(A组30 g,B组60 g,C组120 g),当归10 g,川芎10 g,地龙10 g,红花6 g,桃仁6 g;伴有内热者加生地黄、牡丹皮各5 g,虚寒者加附子、干姜各3 g。上述药物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多伦多面神经分级系统(TFGS)量表[8]评估3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为静态评分、随意运动评分及联动评分。静态评分标准:鼻唇沟正常计0分,消失计2分,不明显计1分,过于明显计1分;嘴正常计0分,口角下垂计1分,口角上提计1分。随意运动评分标准:张嘴微笑、耸鼻、唇吸吮时患侧与健侧相比,无运动计1分,轻度运动计2分,有运动但有错乱的表情计3分,运动接近对称计4分,运动完全对称计5分。联动评分标准:张嘴微笑、耸鼻、唇吸吮时没有联动计0分,轻度联动计1分,明显联动但无毁容计2分,严重的毁容性联动计3分。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态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静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静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组、C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C组鼻唇沟项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静态评分比较(n=30,分,±s)

表1 3组患者静态评分比较(n=30,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鼻唇沟 口角A组 治疗前 1.64±1.02 1.89±1.05治疗后 1.03±0.81* 1.33±1.80*B组 治疗前 1.62±1.24 1.88±1.10治疗后 0.87±0.51*△ 0.67±0.55*△C组 治疗前 1.66±0.99 1.86±1.23治疗后 0.50±0.63*△□ 0.57±0.50*△

2.2 联动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联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联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组显著低于A组与B组(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联动评分比较(n=30,分,±s)

表2 3组患者联动评分比较(n=30,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联动动作评分A组 治疗前 2.27±0.83治疗后 1.50±0.68*B组 治疗前 1.93±0.78治疗后 1.43±0.68*C组 治疗前 2.07±0.78治疗后 1.13±0.63*△□

2.3 随意运动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随意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随意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除耸鼻项外其余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3。

3 讨论

中枢性面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为脑血管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面部运动减弱,言语不清,严重的伴有口角流涎。西医治疗多采取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肌肉效贴等治疗[9-11],但由于面部肌肉的运动范围有限,肌肉效贴治疗手段目前尚未成熟,肉毒素注射健侧安全性较差,容易引起面部肌肉萎缩。

中枢性面瘫属于中医“口僻”范畴,是由于血溢于脑或脑脉痹阻导致面部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是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医林改错》中补阳还五汤原方以大剂量黄芪为君,取大补元气之意;当归活血通络为臣;赤芍凉血散瘀,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桃仁化瘀活血润肠,红花祛瘀活血,增强当归活血化瘀之功;地龙疏通经络,以行药力,共为佐药。诸药合参共奏益气活血、散瘀通络之效。研究表明[12-14],补阳还五汤组方可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流量,对损伤的神经具有修复和保护的作用,所以可用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改善鼻唇沟及联动动作方面,C组显著优于B组,建议以此为主要症状的中枢性面瘫患者选择120 g黄芪的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在改善口角歪斜及面部随意运动方面,C组与B组效果相当,建议以此为主要症状的中枢性面瘫患者选择60 g黄芪的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分析原因在于,对于单侧面部肌肉,使用60 g黄芪足以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加大黄芪剂量症状无明显改善。鼻唇沟位于面部正中,属于督脉的循行部位;督脉通脑络,中风病脑络受损阻碍督脉气血,较单侧面部需要更强的通络作用,故加大黄芪用量会增强活血行气作用。

表3 3组患者随意运动评分比较(n=30,分,±s)

表3 3组患者随意运动评分比较(n=30,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张嘴微笑 耸鼻 唇吸吮A组 治疗前 1.66±0.34 2.11±0.87 1.85±0.79治疗后 2.03±0.96* 3.10±1.47* 2.23±1.01*B组 治疗前 1.68±0.38 2.09±1.01 1.84±0.81治疗后 2.83±0.75*△ 3.47±1.31* 3.00±0.87*△C组 治疗前 1.66±0.48 2.08±0.95 1.86±0.70治疗后 3.20±0.81*△ 3.80±1.03*△ 3.37±0.76*△

综上所述,中枢性面瘫患者存在鼻唇沟偏歪和肌肉联动活动受限为主症状的,推荐使用120 g黄芪的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鼻唇中枢性口角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透明质酸与自体脂肪对鼻唇沟凹陷填充效果的影响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超窄皮下蒂鼻唇沟皮瓣在鼻唇较大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视角与口角
国产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疗效评价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两代人的不同
鼻唇沟窄蒂皮瓣修复鼻部缺损26例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