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瓦迪姆·卢登科钢琴独奏音乐会

2020-05-28樊室廷

钢琴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胡桃夹子钢琴家

文/樊室廷

2019年11月5日19时30分,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两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1994、1998)瓦迪姆·卢登科先生受邀登上“第十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的舞台。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范围广泛,涵盖了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三个时期:巴洛克、古典、浪漫。风格上也充满了强烈的对比,上半场三首乐曲均为德奥风格,下半场两首作品则是十足的“俄罗斯情怀”。有意思的是,第一首乐曲《c小调第二帕蒂塔》和最后一首《胡桃夹子》均为组曲,虽然不知道是否是钢琴家有意为之,但这样的安排确实构成了一种前后响应的框架感。本场音乐会的每一首曲子都是钢琴独奏领域演奏难度极高的“试金石”,对于钢琴家的能力、体力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音乐会开场曲目是巴赫的《c小调第二帕蒂塔》(BWV826)。从1726年开始,巴赫每年推出一套帕蒂塔,1731年他将六首帕蒂塔合辑成《古钢琴练习曲集(第一卷)》(Clavier-Übung I)出版,这也是由巴赫自己出版的首部作品。整首帕蒂塔由序曲饱满的柱式和弦作为开始,瓦迪姆让钢琴爆发出了管风琴式的轰鸣,令听众仿佛置身于巴洛克时代高耸伟岸的大教堂中一般。Andante的进入打破了Grave那庄严肃穆的气氛,音乐变得轻柔,像是在诉说一般。对于触键、音色的精准控制使得旋律轻轻地飘浮在空中,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流动的只有音乐。拍的出现一改音乐舒缓适中的气质,这里音量处理仍然延续自Andante的“弱奏”,极好地体现了巴洛克舞蹈轻巧的感觉。复杂的对位使得声部线条交织在一起,清灵的音色则将它们清晰地分开,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中,序曲结束。随之而来的阿拉曼德舞曲被瓦迪姆演奏得庄重典雅,不经意间流露出高贵的伤感令人回想起那个特别的时代;库朗特的情绪热烈饱满,舞蹈性极强但没有丝毫的过度,到了萨拉班德则突出地表现了舒缓、宁静的气质。回旋曲被他演绎得非常轻松明快,钢琴家的两只手清晰地勾勒出灵活多变的音型,仿佛游戏一般的便演奏完这首曲子。作为终曲的随想曲采用三声部复调写法,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走句及左手的大跳使得这首曲子如“险峰”一样难以逾越。但在瓦迪姆的指尖下,这首随想曲的每一个声部都如珠落玉盘般清晰地呈献给观众:主题的每一次出现都完美展现了各自不同的性格,音乐中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使得听众无不为之心潮澎湃。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如是而已。瓦迪姆演奏的巴赫,简单、大气,迅速拉近了观众与“遥远”的复调音乐时代的距离。

音乐会的第二首曲目是莫扎特的《D大调第九钢琴奏鸣曲》(K311)。1777年莫扎特旅居德国奥格斯堡和曼海姆,11月份创作了这首奏鸣曲,并于1782年在巴黎出版。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极具交响性的作品。第一乐章为快板,结构规整严谨,一气呵成。在瓦迪姆的指尖下,钢琴发出了乐队般饱满、丰富的音响,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莫扎特独有的自豪和奔放;在第二乐章的开头,莫扎特亲自标记了“con espressione”(有表情地),这无疑为行板速度下的演奏增添了许多困难。瓦迪姆的演奏流畅、自然,没有任何一丝的局促,对于莫扎特所倾注的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当第二乐章绵长温柔的旋律还咏唱在观众们心中时,第三乐章已悄然开始。这首回旋曲曲式的乐章在技巧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尤其是音乐进入b小调插部之后,左手接过右手的旋律成为乐曲的“主导”,配合右手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常常会给演奏者带来不小的“麻烦”。然而瓦迪姆凭借过人的技巧,泰然自若地将一切难点解决,让整部奏鸣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上半场最后一首曲子来自伟大的德国浪漫派作曲家勃拉姆斯。这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Op.35)创作于1863年,题献给被公认为可与李斯特匹敌的稀世奇才——波兰钢琴大师卡尔·陶西格(Carl Tausig),从题献便可见这部《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是以高难的技巧和深邃的乐思著称。作品共包含两套变奏曲,瓦迪姆选择了第二套。不同于第一套变奏以演奏六度、八度及和弦为主,第二套变奏曲在写作上对于手指的快速跑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格也由第一套变奏的浑厚、强劲转变为轻巧、明快。简短的主题过后,便是急速进入的双三度和八度,它们被瓦迪姆演绎得十分清晰、紧凑而有活力,当然,他也弹出了完全出人意料的速度。第四变奏由冷峻的a小调转入温暖的A大调,音乐自然地流淌,钢琴深情的咏唱着勃拉姆斯心底最真挚的歌。瓦迪姆演奏的第六变奏速度惊人,但音色轻巧、灵动,第八变奏亦是如此,在这里,瓦迪姆精确地演奏出了勃拉姆斯想要构建的神秘氛围,极度引人入胜。第十二、十三变奏中舒缓的旋律加之梦幻般的音色,为观众们营造了一个想象中的国度,等待大家去探索。终曲的风格由之前的安静幽暗,悄然过渡到遒劲奔放,带有强烈的“吉卜赛风格”的勃拉姆斯式结尾将气氛推向了高潮。有意思的是,这部因技巧奇难而被克拉拉·舒曼称作“女巫变奏曲”(Hexen-Variationen)的作品,在瓦迪姆精彩绝伦的演绎下,仿佛真的拥有了巫师般神奇的魔力,时而令观众瞠目结舌,时而令观众如痴如醉。

下半场的第一首曲目选自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瞬间》(Op.16)。虽然这套《音乐瞬间》是为钢琴独奏而作,却有着乐队般丰满的音响效果,对钢琴家的音色表现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瓦迪姆选取了Op.16中的四首,这四首曲子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中深沉、厚重的性格。瓦迪姆将第一首(Andantino)的旋律气息演奏得绵长宽广,时隐时现的低音巧妙地烘托了乐曲的气氛,令观众闻之惊艳。第四首(Presto)则被演奏的日凌厉冷峻,e小调的调性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沉郁、压抑的情感,左手旋风般跑动的伴奏音型加剧了惶恐不安的情绪,每一次主题六度动机的重复都被瓦迪姆不断注入新的含义,时而高亢,时而压制,直到乐曲最后一次重复主题动机,钢琴终于爆发出了巨大的嘶吼,此时的音乐冲破了枷锁和牢笼,直冲天际,势不可挡。

音乐会最后上演的套曲是由著名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改编自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组曲。《胡桃夹子》是柴科夫斯基作于1892年两幕芭蕾舞剧,取材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的童话故事《胡桃夹子与老鼠王》,有“圣诞芭蕾”之称,是国际舞台上经常上演的经典剧目。普雷特涅夫选取了《胡桃夹子》中的经典段落改编成独奏曲目,每一首的曲调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在演奏这套组曲时,瓦迪姆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感悟力与诠释力。柴科夫斯基与同为俄罗斯作曲家的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风格上截然不同,两首作品本身的构思和情感也有着天壤之别。《胡桃夹子》的演绎,恰恰突出了瓦迪姆对于柴科夫斯基音乐内涵的深刻体会,每一段对于特定主题的表达都被钢琴家十分准确的弹奏出来。不仅如此,在“进行曲”“俄罗斯之舞”,以及著名的“糖果仙子”等乐段,瓦迪姆对音色的处理,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芭蕾舞剧中的舞蹈元素和管弦乐队的特征。

当最后一首曲子结束时,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观众以此向为他们带来如此精彩演出的钢琴家致意,而钢琴家本人也以一种“干脆利落”的姿态向观众们鞠躬谢幕。瓦迪姆·卢登科以他独有的钢铁般的坚毅、大气磅礴且灵动自由的演奏风格,给听众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猜你喜欢

胡桃夹子钢琴家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五大场景
弹琴与补鞋
爱“搞事”的“夹子花”
甜蜜の烘焙课堂
胡桃夹子的规律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