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素养对中职学生技能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05-28黄迪艺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技能文本中职

黄迪艺/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2019年初,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技能培养”。只有筑牢技能这一根基,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然而我们不能脱离文化基础课谈技能培养,一是因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是中高职衔接的必然要求[1];二是因为文化基础课作为工具学科,对技能培养有重要作用,相关文献表明,语文素养对学生技能发展的作用尤为凸显。

中职语文课表组专家倪文锦教授将中职语文素养界定为“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参与”,相较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界定更强调基于培养目标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更突出学生技能发展需要的语文能力。[2]本文在此界定之下,将中职生技能提升所需的语文素养称为“中职技能语文素养”。

一、中职技能语文素养研究的意义

2019 学年初,笔者和同事面向学校机电专业高一年级同学展开语文素养摸底调查。第一模块文史知识的考查主要针对学生语文素养中的审美的发现与鉴赏能力、文化的传承与参与能力;其余三个模块则主要通过散文片段阅读、数学应用题阅读和说明书阅读,针对性考察学生语文素养中的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能力。如统计结果(见图1)所示,经过义务教育的中职学生基本具备进一步学习所需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参与能力,然而技能学习亟需的语言与思维能力则有所欠缺。

图1 中职语文素养调研结果

技能培养一般分为“模仿—理解—迁移”三个阶段,随着科学水平发展,当前中职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达到“理解”直至“迁移”的技能人才,如此才能适应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需。以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项目制·工作式”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目标为例,知识性目标被由低到高设置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迁移应用水平”,无论是较低水平要求“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还是较高水平要求“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语文素养;技能性目标被由低到高设置为“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熟练操作水平”,且不论独立操作的前提就是能读懂任务书,对“评价”的要求也链接到语文素养;同样,情感性目标被由低到高设置为“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其中“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要求依然需要语文素养支撑。可以说,语文素养直接关乎学生技能学习中各项目标的达成。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语文素养对中职学生技能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语文素养提升对策势在必行。

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围绕倪文锦教授提出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戴智敏名师工作室团队展开了以教学方法研究为主的系列研究,并提出“跨学科融合”下的“语文学科+”概念,但其研究出发点在于提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并未落实到技能提升上来。在技能发展过程中,中职学生面对的阅读文本主要是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引自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素养测试,自其出现在课标中后,近年来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国外研究则更早,但针对中职的仍几乎是空白。

二、中职技能语文素养研究的内容

(1)研究语文素养的内涵,厘清语文素养对中职学生技能发展的影响,通过调研分析影响中职学生技能发展的语文素养的具体指标。

图2 影响中职学生技能发展的语文素养主要指标简易模型

显然,并非每一项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都对中职技能发展作用显著。与此同时,当前中职生发展路径呈现多样化,一般有升学、就业、技能大赛三条,对不同发展路径学生的技能要求不尽相同,相应所需的语文素养也各有区别。通过对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多维调研,结合文献研究,本文试图确立对中职技能发展影响显著的语文素养具体内涵,并绘制出影响中职学生技能发展的语文素养主要指标简易模型。

(2)综合分析中职生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提出中职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策略并进行实践论证。

中职生语文素养缺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从课程层面看,当前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联系不紧密,跨学科的衔接问题未在教材中有系统体现。从教师层面看,课堂上长期“以教为主”,教学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文化基础课教师难以掌握本学科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链接点,并结合实际学情展开跨学科教学。从学生层面看,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知识漏洞,进入中职学校后对文化基础课关注度不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在克服新的学习问题时往往出现习得性无助。

在策略方面,本文引入“非连续性文本”概念。非连续性文本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能力要求主要包含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反思和评价信息三个层次的要求。[3]在PISA 测试中,阅读情境分为个人、公共、教育、职业四方面,涉及通知、布告、计划、图表、纲要、说明书等文本。中职学习阶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全面体现于专业课程要求理解、设备说明书浏览、实操任务书解读等方面,该项能力的提升,能帮助学生获取推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借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相关理念与阅读策略,初步提出中职技能语文素养提升的教学改进路径。

三、中职技能语文素养提升的路径

(一)文化基础课程层面

增加说明文、社科文的阅读量,教习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思维导图等方式,以专题集中训练的方式,提升阅读基础能力;将“语文学科+”双师型课堂带入实验样本班级,渗透语文学科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工具性作用;注入“生本教育”“根+空”理论,缩减教学中常识类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时间,从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要义出发,做拓展训练,从学生个人需求和专业需求的角度考量课堂内涵。

(二)其他活动层面

中职语文新课标出台在即,相信将对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进行界定,并对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分别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中是否会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出相关要求,也很值得密切关注。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和同事还将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阶段性跟踪调查,观察学生实验前后的变化,形成五维雷达图,分析相关策略的效果,从中提炼成功的经验,提出基于调研的进一步策略建议。最终,经过理论和反复实践论证,建立评估影响中职学生技能发展的语文素养的标准体系,在评估体系指导下最终提出策略体系。

猜你喜欢

技能文本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