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2020-05-27欧阳全胜胡敏艺杨学易赵群芳王嫦
欧阳全胜 胡敏艺 杨学易 赵群芳 王嫦
摘要: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同样具有适切性。目前,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却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不良倾向。本项目依托科研平台,进行产业技术与应用研究课题选题,探索学校-科研平台“双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进项目,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研究“梯度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技师进平台,研究“雙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对高职学校“双高计划”实施研究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职业教育;科研与教学融合;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
中国分类号:G434:G47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lso suitable fo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t present, there is an undesirable tendency to emphasize teaching o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roject relies on a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to select topics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explor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he school-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Dual Integration”. It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and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the student entry projects, and study “gradient”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echnical skill talents. It is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through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enterprise engineers/technicians to share the platform. The project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which is a useful attempt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High Pla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Talent development;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一、引言
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重要职能。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同样具有适切性。没有科研就没有科学的决策,没有科研就不可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1]。高等职业学校科研需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如果不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工作,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就无法实现。
然而,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却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不良倾向,并且存在这种观念的老师人数不在少数。高等职业学校科研起步较晚,部分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不少专业教师甚至从未经历过科研锻炼,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专业教师通常不能充分意识到科研与教学的关联以及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提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企业培训师。通过教师参与科研,建立真正具有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技术研发和创新教师团队已显得迫切。
未来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势必是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科研为教学服务,并促进教学的改革。进行高等职业学校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机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跟本科高等学校的科研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科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注重产业技术与应用研究、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注重“双元”育人模式研究。借鉴德国“双元制”研究我国“双元”育人模式为职业教育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
项目以学校先进电池与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共建分中心为科研平台,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综合这些特点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一)研究内容
基于科研平台,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 探究我国职业教育科研与教学对立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分析职业教育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制订研究计划;
- 进行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 分析检查初步成果并总结成方案;
- 经过数轮PDCA循环完善,将方案固化形成机制并加以推广。
参与研究对象包括:
-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教师、中心/分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包括不同学历层次;
- 企业工程师/技师;
- 不同年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
(二)基本思路
1. “双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采取学校-先进电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基地/校企共建分中心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双元融合”模式。依据已有“2+1”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年级学生,在第2学年的第3、4个学期,或第2学年的3、4个学期及第3学年的第5个学期实施。
通过“双元融合”模式,培养“梯度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意识。
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基本思路
老师进平台。通过科研平台的建立,将相关专业教师整合到科研平台,进行项目化管理,使专业教师达到互相学习、交流、协作的良好工作局面。
学生进项目。参与科研项目,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和实践模式。这种模式有别于以往传统课堂模式,它不是一门课程,没有像课表一样的准确时间安排,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通过两种基本思路并举,共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共同培養学生的技术技能及创新服务意识。
(三)研究方法
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访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综合分析法、系统科学法等,结合在德国访学期间,调研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在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具体做法。
三、研究成效
通过项目实施,达到了以下初步成效。
——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企业的角度对项目进行监督与指导,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督导程序,对学生和专业教师传授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知识、技术及技能,增进了他们专业技巧,进而促进师生成长,实现了学生培养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企业工程师/技师的加入下,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效果显著。
——项目实施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专业教师、中心/分中心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工程师/技师主导,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科研生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障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专业教师层面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进行了一定调整,初步建立了专业教师优化评价与激励制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具体成果。立足应用,围绕新能源汽车师生提出了多项创新;针对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难题,共同凝练了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化再生方面的课题并提出了创新;项目内容将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需求与技能大赛进行了紧密结合,指导学生获多项大奖;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出“梯度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名学生获得贵州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收高职院校免试生资格。
四、结论及展望
依托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双元融合”模式育人优势,进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梯度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机制探索,这是对高等职业学校“双高计划”实施研究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与落实、以及企业工程师/技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落实还不够到位的情况,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一批具备一定职业教育能力水平的企业培训师队伍,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科研平台职业培训规则的合理制定及其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如何实现无缝对接也是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五、致谢
本项目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1908520063)。
【作者简介】欧阳全胜(1968-),男,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职业教育技术。
【基金项目】2019年度贵州省理论创新联合课题(项目编号:GZLCLHT-2019-01)。
【参考文献】
[1] 余秀琴. 顶天立地 架构职业教育科研的国家格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调研综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7): 5-12.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0-02-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