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团学工作创新研究
2020-05-27翟明东
翟明东
摘要: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社会和人们生活有了极大的转变。其中,也推动着高校团学工作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但也给其团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高校开展团学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做出阐述,随后分析并论述了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团学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创新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团学工作;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团学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党的先进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下,高校团学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发挥高校团学组织教育效果,还要直面挑战,取精华弃糟粕,正确应用网络新媒体来提升高校团学工作效率和质量。
一、高校开展团学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团学工作是各高校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必不可缺的一项,主要是由高校共青团和学生会工作共同组成,宗旨便是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工作等都具有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效果。在党的精神指导下,团学工作会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团学组织常会策划和举办一些团学活动,并带领团员和其他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文体等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实践能力和经验的同时,也可进一步强化教育,发挥辅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作用。因此,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做好团学工作至关重要。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团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易受网络环境和信息的影响
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工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高效结合已将原有的单向传播方式发展成多向的、可逆的,其受众也转变成所有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在开放、自由、匿名等便利条件下,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质量好坏参差不齐,且常会有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模糊和动摇政治立场的信息等,使得网络环境也更加复杂化,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由于人与环境是相互创造、相互影响的,而高校学生又正值青年,认知和辨别能力较为薄弱,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极易受网络环境和信息的负面影响,间接增加了高校团学工作的难度[1]。
(二)网络表达易欠缺理性思考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高校学生并不具备较好的理性思考和信息识辨能力,反而常易受片面、偏激、极端的言论信息影响,并进行二次或多次传播。若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有的学生还会附上更具强烈个人主观色彩的评论,煽动更多网民的情绪。加上基本法律知识薄弱、道德责任感弱化,有的学生甚至会被一些社会组织利用,成为现今常见的“营销号群体”“网络黑子或喷子”等,并发布恶意诽谤和有损他人名誉的言论,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高校团学工作中,也不乏有散播谣言、言论有失理性等现象发生。
(三)团学组织权威及学生道德观责任易受到冲击
网络新媒体时代使得学生的思想教育需求更加多元化,加上高校团学工作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进而对团学组织的权威产生了一定冲突。同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需对自我进行思想道德和言行等方面的约束,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人们提供了言论表达自由、释放精神压力等无限可能[2]。隔着“屏幕墙”的匿名状态下,人们的交流和言语很大程度上可以“放飞自我”、不受束缚,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的“两副面孔”。长此以往,尤其对高校学生群体来说,会对他们现实所受的思想教育产生冲击,逐渐出现道德责任感弱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极大的考验,也增加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本。
(四)干部人员综合能力和素養有待提高
团学组织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辅助教育的重要部门,而其工作效率与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内相关干部人员的领导、策划、组织、实施能力等。加之网络新媒体利用率高、影响大等特点,因此需要高能力和高素养的干部人员开展工作。但由于在干部选拔、培养和考核等环节缺乏严格的规范要求,导致最终选用结果无法满足工作需求。且有的团学干部更重视拿学分,缺少一定的服务和责任意识,影响了团学工作效率。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团学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正确认识和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
如今,网络已经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获取信息、抒发自我、闲暇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推动了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高校在开展团学工作时,应正确看待和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首先,将网络新媒体视作一个传播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利用该手段来创新高校团学工作理念,从而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新媒体意识,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对抗虚拟世界传递而来的负能量,也为优化网络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其次,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来完善团学的工作系统和网络体系建设,高度整合党的重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与组织建设、团学活动、档案资料等方面的材料内容,并将之分类、归档、保存,实现数据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同时,提高网络体系的交流互动性,以便为团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3]。在网络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上,除学校专门的维修人员外,可适当选用计算机专业或其他有技术实力的学生参与进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团学工作的兴趣。最后,要注意的是,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应该是为高校团学工作而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和本质不应被其改变。
(二)坚守信息传播原则开展线上线下教育
网络媒体时代下,许多网络社交平台频出,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匿名言论表达空间,语言表达也愈加大胆、随意,甚至超过道德和法律底线。因此,为避免这些不良状况的产生,高校在开展团学工作时,要正确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坚守信息传播的原则给学生开展线上线下教育。(1)创新团学教育工作内容。坚守真实准确、及时有效、完整适用的信息传播原则,高效筛选、整合来自网络新媒体的信息内容,结合学校和各系部教育计划,以文字、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甚至当下流行的表情包加文字的形式,及时发布和更新网站教育信息,如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利用网络新媒体进一步创新高校团学工作方法,加强线上线下的统筹兼顾,切实落实线上创建、线下组织实施工作模式的运行。(3)在实际的团学工作中,首先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例如举办面对面解读会、组织学生看有关青年成长类的视频等。其次要关注时事热点,及时向学生传递时事精神,例如观看十九大等中央重要会议视频,或举办主题团日活动等[4]。再其次要创新团学活动形式,如相关题材的观影活动、校内外的公益活动等,以此来促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最后要强化对学生道德和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分辨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和信息,明白“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进而使其在网络新媒体平台发布消息时能够严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三)处理好团学组织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现今,许多高校在开展团学工作时,会在网络新媒体作用的影响下产生许多新创意,进而开展更加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新媒体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的挑战,还要处理好团学组织与大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推动多元化团学活动的开展。首先,抓住团学工作信息传播的切入点,创新语言表达方式。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组织团学活动时,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要在宣传过程中应用大学生群体更能接受和认可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融入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视频、表情包等,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满足感以及团学工作的实效性。其次,高校团学工作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开展,可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进行线上调查和收集学生的需求,是以为学生做好服务。但学生是主体而非主宰,团学组织应具有相对的权威性来支持和推动诸多工作的进行,避免模糊和打破其教育服务性质,以提高高校团学工作的教育效果。最后,为了避免网络新媒体弱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团学组织还应强调线下沟通的重要性,促使學生能够适当跳脱出网络圈,趋利避害。
(四)强化干部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培训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不仅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推动其进行创新改变,也对组织内干部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确保高校各项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应不断强化对干部人员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团学工作水平。首先,要严格干部人员选拔与考核制度,确保所选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服务意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同时,完善团学组织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目标,加强对团学活动举办过程和结果的监管。其次,对干部人员思想道德教育、语言文字表达、组织策划、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培训。并且要进一步做好内部分工,明确各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强化其职责意识,促使其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的困难、需求和建议,切实做好服务工作,避免出现懈怠等耽误工作的情况。最后,充分发挥干部人员以及团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团学组织相关人员要具备自我提升意识,将网络新媒体与团学工作巧妙结合使用,创新活动设计与规划,加强与学生及学校的联系,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以提高团学工作质量。
四、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只增不减,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因此,在开展团学工作时,还应正确看待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其便利性向大学生传播更多正能量信息,提高思想教育成果,使高校团学工作迈入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马家鹏,侯亚林.浅谈新时期高校团学工作研究[J].农家参谋,2019(15):263.
[2]陈洁.浅析互联网+形态下的高校团建工作创新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1):87-88.
[3]金博,曾小岩.“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团学工作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271-272.
[4]蔡婕萍,王昌荃,蒋云洁,等.高校基层团学工作体系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08):86-8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