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冲突论视角下中小学师生冲突的发生与消解
2020-05-26陈灿
陈灿
摘要:针对当下频发的师生冲突事件,本文首先厘清师生冲突的相关概念,其次基于社会冲突论,探析中小学师生冲突的发生原因,包括师生之间缺乏教育共识;教师权威消退;竞争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试图寻找消解策略,包括构建加强师生共识;重塑教师权威;构建师生共同体。以期有助于建立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社会冲突论;中小学;师生冲突;发生原因;解决策略
近年,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师生冲突事件频发,加之媒体的曝光与催化,师生关系明显较之以往恶劣。2019年10月,“四川某初级中学,教师因阻止学生校内骑车,学生用板砖将老师砸进ICU。”2019年10月,“榆林女教师推搡拉拽、撕扯7岁女童耳朵”。短短一个月,媒体已曝光两起师生冲突事件,师生关系看似从和谐走向对立。这些师生冲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减少师生冲突事件的发生呢?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是小型社会。那么从社会冲突理论分析师生冲突事件,将会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概念界定
(一)冲突
“ 冲突”从字面意思理解即为“对立、矛盾”,冲突是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从个体之间的情绪对立到国家之间的纠纷,处处有冲突。从人们固有的思维理念中,冲突是一个负面词汇,然而随着对冲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们更偏向于将其定义为一个中性词汇。冲突不仅有负向作用,也有其正向功能,一般性的小冲突如同“安全阀”一般,给集体内部释压,一定程度上促进集体内部的稳定;对抗性的大冲突如果爆发彻底,甚至可以重建秩序。
(二)师生冲突
那么在教育场域,这一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场所,师生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介相联系。教师通过“教”,学生通过“学”,也就是传统的“教学相长”,形成“师生共同体”。目前,我国教育界强调,师生是“双主体”关系,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师生关系理应是和谐互助的,然而现实却是,由“师生”之一关系引发了众多的冲突事件。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与权威性,教师是占有优势地位的,教师与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教师所带代表的成人世界观、文化习惯与儿童的浪漫天真存在着对立,教师难以接受学生的众多有悖学校规则的言谈举动,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循规蹈矩。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唯分数主义,而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是多样的,刻板唯一的分数评价,难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的职称评定、薪资待遇与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的座位、成绩等资源分配与教师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师和学生这一两大主体之外,还有家长、学校领导、社会人员等的参与,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由此可以认为,师生冲突是指,教师和学生由于价值观、世界观、地位优劣、认知、目标与期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双方之间或隐蔽或公开的对立与干扰关系,表现为师生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冲突对立。一般师生冲突引发主体是教师或者学生,对应的受害主体是学生或教师,发生在课堂学校等教学场所居多,且以语言、轻度肢体冲突为主,少量的严重暴力、性侵、虐待、杀害等行为。
(三)社会冲突论
首先,社会冲突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对传统的社会结构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代表人物有达伦多夫、科赛、鲍尔斯、威利斯、华勒等。传统的社会结构论否定冲突的存在与价值。社会冲突论则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当今社会冲突论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科赛的“功能冲突论”,在争取价值、资源、社会地位和权利时,不同利益团体会产生斗争,并且相互伤害与摧毁,但他最主要的贡献是认为冲突有其正向功能,并非只有破坏与摧毁作用,且进行了相关的论证。二是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认为不同权威和权力的矛盾团体之间会存在差异、分歧、竞争,由此会导致冲突。
其次,相关社会学家也将社会冲突论,运用于分析学校内部的关系,比如华勒认为教师在学校中被制度赋予较高权威,这种权威来自于制度,而非来源于个人魅力。且教师的成人世界观与学生的儿童世界观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极易引起对立,导致冲突。威利斯认为学校中存在一种“反学校文化”,他们挑战权威,违反学校规则。教师作为学校权威的代表,也是规则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与监督时,必然会与“反学校文化”群体产生冲突。
最后,师生会因彼此的需求不同导致冲突对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会因对方妨碍自身对某种需求的追求而产生冲突。社会冲突论为我们审视师生冲突的发生原因提供很好的视角。
二、师生冲突产生原因探析
社会冲突理论表明冲突情境发生的原因包括冲突主体竞争稀缺资源、一方主体的利益产生造成另一方主体的利益损失、缺乏共识、权威权力与自主自由的对抗、不公平对待的猜疑与比较、竞争为导向的学校文化等。在当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缺乏对相关规则的共识、学生自主权与教师权威的斗争、学生被教师不公平对待的猜疑等。师生冲突发生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师生之间缺乏教育共识
师生之间的教育共识主要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权力、角色三方面。
1.在学校规章制度方面教师作为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者,学生作为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循者,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双方会因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出现分歧冲突。如中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上课喜欢讲话,则会扰乱课堂秩序,教师则会采取某些惩罚性措施制止此类行为,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则极易引发冲突。又如学生携带危险物品被教师没收,危险物品会威胁到师生的人生安全,理应不允许带入学校,但其又是学生的私人物品,教師又能否没收呢?在此类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由于边界模糊,也极易引发冲突事件。
2.在角色共识方面存在失范问题,一方面,教师行为示范,比如教师节收取家长红包,而对个别同学明显偏袒;另一方面,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学习知识、全面发展自我,与教师行使传授教导的职责产生冲突。比如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在此过程中,师生极易产生情绪冲突,进而进阶到语言和肢体冲突,甚至会威胁到人身安全。例如,2019年2月,某中学学生小金因寒假作业未完成,被教师勒令回家补作业后坠楼自杀。
3. 在权力方面,近期关于教师惩戒权边界的探讨引发热议。前阶段由于媒体频曝教师暴力虐待学生事件,加之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惩戒权备受质疑。在教师是否该拥有惩戒权,惩戒权该如何行使,该行使到何种程度上,存在争议。且教师在实施惩戒权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服从现象,也极易引发师生冲突。
(二)教师权威遭受质疑和学生自主意识觉醒
古代儒家集大成者荀子有言“天地君亲师”,十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如今强调师生的“双主体”地位,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且教师丧失戒尺权,制度所赋予教师的权威在无形中消退。
由于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多种多样,不在局限于教师授课。且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影响,学生越来越强调自主与民主。由此引发学生在课堂公然挑衅教师,激怒教师等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双方权力的无形争夺与对抗,使得师生关系愈发恶劣。
(三)竞争为导向的学校文化
现今社会十分注重竞争机制,学校也不例外,学生的升学和教师的职称认定均要通过竞争获取。教师的教学成果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反映,因此教师容易只抓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其他方面的需要。另外教师可能更多关注“优等生”,而导致被忽视的“中间学生”和被粗暴对待的“劣等生”心生不满,由此引发师生冲突事件。
三、师生冲突的消解策略
基于以上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寻解决策略:
(一)增加师生共识,减少分歧
首先,教师加强校规班规的教育,明确学习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加入班规建立过程,加强学生的参与感。同时加强学生规则意识,做到赏罚分明和有度,让学生明确规则的边界。
其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师生明确彼此的角色定位与职责。一方面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身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自身有效学习的角色,而不是与自身学习对立的角色。
最后,教师合理运用制度所赋予自己的权力,包括惩戒权,公平对待惩戒的对象,合理运用惩戒方式,注重惩戒的地点与力度。既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错误,也应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不致在其他同学面前“丢面子”。
(二)重塑教师权威,有效沟通
教师权威除了来自于传统的“师道”以及制度的赋予,还应来源于自身的人格与学识魅力。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与崇拜,以“关爱”为中介,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作为成人,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充分“移情”,耐心倾听,体会学生的想法与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自身的情绪。双方悦纳彼此的思想与情绪,达到有效的沟通。
(三)构建师生共同体,增强凝聚力
共同体是建立在平等地位、自然感情的基础上。教师注重班级空间文化建设,构造干净舒适的班集体,同时注重和谐平等的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关爱,也学会关爱他人。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兴趣,学生理解教师的严慈相济。彼此承担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由此,师生构建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亲密无间的共同体。
四、小结
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发现、审视、消解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你我共在”的师生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过去,像弘一法师与丰子恺先生这般的师生情为人称道。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在师与生中,建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夏秀青. 小学课堂师生交往冲突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
[2]张国浩.师生冲突中教师权威的旁落与重塑[J].教学与管理,2019(12):45-47.
[3]胡月. 教师惩戒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及其调解路径[D].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