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不同阶段的媒体报道研究
2020-05-26元小欣
元小欣
【内容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无论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高度关注这一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本文以主流媒体展开相关报道为切入点进行观察分析,认为每个阶段媒体的报道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新冠肺炎;媒体报道;融媒体传播;国际传播
在此次疫情传播过程中,“不明原因肺炎”的最早消息来源于武汉一线医护人员。部分内容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最早引发“是否人传人”的讨论。在这一时期,主流媒体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深度介入。
一、第一阶段:多方合力、积极有效的立体传播模式逐步建立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时明确表示,武汉疫情存在“人传人”现象,且有“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依据2003 年非典型肺炎(SARS) 和2013年人感染H7N9 禽流感(H7N9)疫情报道的经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发力、相互补充,在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答疑解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权威发布——占领信息制高点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当日,由国家卫健委牵头正式成立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部委及相关部门形成了防控疫情的有效合力。
新闻宣传是联防联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之后,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厅和武汉三地相继进行信息发布,几乎一天一发布。发布会邀请国务院各部委相关负责人、医学专家等就最新疫情、诊疗方案、医护安排、物资保障、复产复工等一切老百姓关注的事项进行权威发布,对缓解公众焦虑情绪、减少网络谣言、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流媒体——以“硬信息+软情怀”彰显权威性
从1月20日起,疫情进入全面爆发阶段,疫情报道也进入了重要阶段。本阶段主流媒体以自身超强的策划能力和记者编辑出色的采编能力,展现了公共服务价值。
1.在传播内容上:加大了正面宣传力度,把握好时度效
经过“非典”之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报道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新闻门类,不少专家学者分析总结其特点和规律,给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范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满足“原因不明”“传染范围广”“社会危害大”等特点,媒体必须在提供信息、回应关切、鼓舞士气等方面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
截至2月4日,中宣部共调集300多名記者深入湖北进行采访报道,深度挖掘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社区防疫人员等在疫情重灾区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展现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和动向。
报道好中央相关决策部署是《人民日报》的首要任务。随着疫情的发展,《人民日报》始终以各种报道形式对中央做出的决策部署给予及时准确解读,为全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遵循和指引。①《人民日报》制作的《最有烟火味的应援!加油,热干面!》原创海报、上海媒体打造的“网红医生”张文宏金句等报道既有人情味,又传递出无穷力量。
该阶段报道以“硬信息+软情怀”的格局打造主流媒体内容矩阵。
市场化运营程度较高的媒体,如《财新周刊》《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等也是较早前往疫区的媒体。《新京报》的《记者凌晨探访武汉发热门诊:一天数百人,三点排长龙》《疫情下的“野味”有商家转场网络挂靠资质“洗白”》等报道,通过记者亲历,患者、医护人员等核心当事人讲述等方式展开抗疫叙事,故事还原性高、细节丰富、采访均衡,体现了媒体较强的责任担当和专业水平。同时也将报道视角拓宽到政府、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滥食野味,“红会风波”等新的维度。
2.在传播渠道上:两微一端,媒体融合形成了宣传合力
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显著影响,是新闻生产与新闻分发(传播)两者的分离。②传统媒体融合各平台资源,形成前端采写、中端整合、后端分发的一体化生产线。在此次疫情报道中,传统主流媒体一方面借助自有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等,一方面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第三方平台上进行内容分发,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事实证明,报纸的分析解读、深度调查,广播电视生动的采访和直播等优质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上依旧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除了分发传统媒体的内容,疫情期间,新媒体还在数据监控、网络辟谣、疫情科普等方面发力。《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新冠肺炎查询平台”、原创互动融媒体产品《请扩散!新型肺炎求助通道开启》等。短时间内“两微一端”的阅读量超过2亿,许多患者通过求助得到了及时帮助和治疗。③
(三)特色融媒体的坚守与创新之举
媒体融合不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制作方式、传播形式的融合。此次疫情报道中,除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呈现方式,还有“慢直播”、用户现场报道Vlog等新的报道形式。
1.慢直播
2009年,挪威广播公司一档名为《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的“慢电视”节目被誉为“慢直播”的鼻祖。④其强烈的真实性和代入感让受众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近几年,随着我国网络直播平台的兴起,熊猫、斗鱼等平台先后出现了直播吃饭、发呆的网络主播,其营造出来的氛围在小范围内受到粉丝们的欢迎。
1月27日,央视频开通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慢直播”《与疫情赛跑 全景直击雷神山建设最前线》,无解说、无台词、无后期编辑,以原生态的方式直播抗疫最前线的分分秒秒。截至直播结束,累计吸引过亿人次观看,成为“现象级”直播事件。直播过程中,千万网友化身“云监工”。而“送灰宗”“多尔衮”“小黄”等施工装备的昵称,则增强了网友的“现场感”和“陪伴感”,缓解了“宅”在家中的焦虑和无聊。这次“慢直播”运用了 4K 高清、360度全景 VR 直播等技术,其突出的传播效果昭示着未来将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2.“专业+用户”生产内容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是互联网术语。两者的区别简单概括就是PGC由专家提供内容,更具权威性,而UGC是由用户提供内容,领域更细化,但权威性不足。对应到疫情传播上,除了专业平台的新闻报道外,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还有大量用户自行发布的非专业信息,这些信息代表着民情民意,是专业新闻报道的重要补充。
疫情期间,PGC和UGC不仅是互补关系,还出现了专业化媒体与用户联手生产内容的模式。例如,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媒体平台与世界各国留学生合作制作的《疫期他乡日记Vlog》,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平台,留学生提供素材,在形式上实现了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优势互补,在内容上解决了传统媒体对某些信息不能到达、了解不深的缺憾,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第二阶段:坚定客观,有力把握国际舆论宣传主动权
日内瓦当地时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评估为“全球大流行病”。以此消息为分界点,国内舆论的重点由一线防疫、复工复产、春耕备耕等逐渐转变为兼及全球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因为国际问题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轻易不可及性,本轮报道以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为主。
(一)整齐划一、坚定有力的对外宣传
截至3月23日,海外累计病例超过24万例,约为中国的3倍。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封国、封城等举措。中国积极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向多个国家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重磅刊发相关信息,展现我国“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价值主张。
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谬称“中国病毒”和某些外国政客企图向中国推卸责任的言论,主流媒体的《外交部回应特朗普所谓中国病毒:坚决反对搞污名化》《耿爽说美国贼喊捉贼把戏太拙劣》等文章迅速占领各平台热搜榜榜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此次疫情国际传播中表现出色。CGTN多路记者深入湖北等地,利用外语优势持续为境外媒体提供《武汉面孔》等记录式优质报道,并多次被美国福克斯新闻台、英国《卫报》、阿拉伯半島电视台等国外主流媒体转引。报道用事实说话,有效应对了海外负面言论。
(二)真假难辨、情绪化的网络传播
“全球大流行病”爆发给国内网络媒体疫情报道带来新的选题采编方向,但由于网络媒体写作尺度和发稿渠道的相对自由宽松,必要的把关审查和自身职业规范的缺失,致使出现了信息失序以及情绪化表达泛滥的不良势头。⑤如由一两个人运营的几十个营销账号对“华商太难”的不实报道和部分自媒体对归国人员“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第一”的跟风炒作。前者被证实是“掌上印尼”“掌上柬埔寨”等个人公众号制造的十足假新闻,后者则是怨怼心理和仇富情节的极尽情绪化宣泄,完全走到了大疫期间媒体责任和担当的反面,与主流媒体的建设性报道形成了鲜明对照。
抗击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也是主流媒体必须打赢的大仗硬仗。广大媒体应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突出权威性、增强贴近性,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