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里秧歌的发展继承
2020-05-26朱琳
朱琳
摘要:临清,位于山东省西部,京杭大运河岸边,孕育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洼里秧歌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由南方传入临清的一种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一种出现在临清市洼里村特有的舞蹈,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当地文化色彩。2009年洼里秧歌被列为聊城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本文针对洼里秧歌的发展现状、继承中出现的问题及高校对其的发展传承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洼里秧歌;发展;传承;高校
一、洼里秧歌的发展现状
洼里秧歌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相传十几代,已有30余班次。在抗日战争时期,秧歌会还活跃在临清城乡,用于宣传抗日救国。解放后一直活动不断,1956年3月洼里秧歌舞参加山东省农民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一等奖,之后又多次参与省、市各级演出活动及大型庆典,都是获得一等奖的优秀节目,随后临清县文化馆在洼里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村俱乐部。1983年底,山东省电视台到临清对洼里秧歌进行了录像、录音,并制作成洼里秧歌电视片在山东电视台播放。2009年,洼里秧歌被列为聊城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时至今日,依旧可以在临清及周边县市的城乡街头看见洼里秧歌。
二、洼里秧歌继承中出现的问题
经实地采风、田野调查发现大多数活态的传承人都已经年事渐高。目前洼里秧歌传承人是年逾古稀的刘庆瑞老先生。演出队伍20人不到,且女演员占到三分之二。好在从2018年开始与老传承人学习秧歌舞的6位年轻传承人,现已经能单独演出,传承危机也得到相应解决。传承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传承人还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洼里秧歌发展和传承的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靠言传身教,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直到上世紀80年代,陈宪瑞老先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整理出了部分文字资料。除此之外,歌词、曲调均没有文字记载。由此看来,应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高等院校、媒体等多种渠道,使洼里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方式多元化,提高发展传承的有效性。
三、本地高校对其发展继承
根据洼里秧歌继承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将结合自身专业对其发展继承采取以下措施:
1.以“非遗”的身份走进校园进行展演
对洼里秧歌的传统动作元素进行提取并进行艺术加工,在舞蹈编创上不断丰富其内容,在传统动作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新和技艺上的提高,使其能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大众的审美欣赏产生共鸣。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本地民间文化艺术,提高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在此之前我院组织学生向聊城地区民间艺术传承人对舞龙舞狮、伞棒舞和竹马舞进行了学习并演出,具有一定的基础。
目前舞蹈作品已经编创完成,并在学校进行了演出。
2.开设独具特色的舞蹈课程
将元素动作编创成系统的组合教材进行舞蹈教学。临近临清,充分利用地域性优势,邀请传承人团队进入课堂进行指导教学,也可让学生亲临实地进行学习研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艺术和学习民间舞蹈。不仅丰富了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审美意识,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总之,地域性民间舞蹈应当加强与地方高校舞蹈专业的联系,这对民间舞蹈而言是一种较好的继承和保护的方式,对高校而言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资源。高校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应当让其不断的丰富起来,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加强人们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高舞蹈教育对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使洼里秧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陈晨编辑整理、范春秋插图. 洼里秧歌舞[M]. 临清市洼里出版社,2012年.
[2] 程金路. 临清洼里秧歌:曾出现传承“断层”,如今有了希望 [N].聊城晚报,2019-08-26
(指导老师:李雯)
项目名称《临清洼里秧歌田野调查》
项目编号:2019年聊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cy2019y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