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020-05-26王艳红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祖国民族

王艳红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认同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依托教材生动丰富的内容,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情感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指出: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爱國主义情感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发掘古代历史素材,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是学生对自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进而认同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和尊重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成果,拥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创制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多项重大发明和创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从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领先世界近千年的祖冲之圆周率,到流传世界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成就,是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瑰宝,蕴含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珍贵素材和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这些生动的、丰富的史实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以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为例,在教学“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目时,教师课前指导学生查找都江堰的相关资料,并把查找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归纳整理。课堂上,教师先出示《都江堰示意图》及材料: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春夏的时候,江水山洪奔腾而下,但岷江东边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致使岷江东边旱,西边涝。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水利专家,结合课前查阅到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你会如何变水害为水利呢?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堂活动。

其中一组学生播放有关都江堰的视频,然后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由谁修建的。二组学生出示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首——“鱼嘴”的示意图和实景图,然后结合图片介绍“鱼嘴”的设计结构和作用。另有两组学生结合“飞沙堰”和“宝瓶口”的示意图和实景图,分别介绍了这两大工程的建造结构和作用。学生的介绍,可以说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视频,展现了这一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巨大作用的综合性水利枢纽。都江宴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教学中,师生利用丰富的史料、图片、多媒体视频等资料,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历史的情感。学生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先人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悠久而灿烂文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这一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通过近现代史教学,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鸦片战争开始以后,中国的领土不再完整,主权不再独立,圆明园被烧毁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沙俄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了中国腹地。《辛丑条约》使中国主权丧失严重,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的侵略,更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之中。

为了挽救祖国,发生了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件,涌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谭嗣同、孙中山、鲁迅在政治、思想方面进行探索,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历史进行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屈辱的历史。这些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顽强斗争换来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成就。

在近现代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丰富多彩,这些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指向学生的心灵,唤醒教材的生命,可以使学生热血沸腾,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知国到激发爱国之心、树立报国之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让学生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含义,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在初三进行专题复习时,涉及关于香港问题的专题。关于香港问题,分布于近代史和现代史不同的单元中,知识点比较分散,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不同阶段的历史史实进行整合,便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香港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见图1)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从分析《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使香港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开始,再次回顾了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累累伤痕、百年耻辱,又重温了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梳理这段民族发展历史时,学生脸上的表情逐渐由愤恨、忧国忧民的伤感,到催人奋进的高亢。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认识到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我们的民族是优秀的,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还要振奋精神,努力学习,创造祖国灿烂辉煌的未来,树立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三、注重民族交往,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巨大的向心力,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在这个统一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英勇斗争、不懈努力。戚继光抗倭,成为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伟大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先设台湾府后正式建省;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设驻藏大臣加强管理西藏。这些历史史实,都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极好素材。在分裂和统一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融,区域经济和科技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发展。各族人民已经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国家统一,才能保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充分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为顺利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例如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在学习“巩固西北新疆”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代是如何在新疆地区加强统治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结论。(见表1)

通过对这些史实的回忆和整理,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历代都很重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教师播放一段反映新疆生活巨变的视频,通过视频展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关怀,新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处是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学生感悟到:在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应该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将来也要为维护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也就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心灵的工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产生情感认识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报国志,肩负起历史责任,建设更加辉煌灿烂的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这个过程要回顾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回忆近代史的屈辱历程和现代史的光辉成就,需要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结合课程资料,处处留心,捕捉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要把握好时机,向学生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内心情感又得到升华。为此,历史教师要用心研究,不斷学习、实践和反思,让爱国主义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在课堂,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让历史课堂教学因爱国主义教育而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冯永平,王淑霞.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2016(4).

[3]杜明莉.如何利用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6).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祖国民族
祖国祖国我爱您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意聊
MINORITY REPORT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对祖国唱出爱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