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弥儿,或论教育》解读卢梭的教育思想
2020-05-26王帅
王帅
摘要:卢梭是法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在《爱弥儿》中,卢梭依靠假象的学生“爱弥儿”阐述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和建议,通过描绘出一幅幅爱弥儿成长的画面,卢梭将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到成年划分出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安排有相应的教育任务和教育方式。这本书历经百年,仍然在教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足以见得卢梭这本《爱弥儿》为教育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下面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对《爱弥儿》进行介绍:背景介绍、《爱弥儿》简介、卢梭的教育思想、不足和矛盾以及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发现教学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让·雅克·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1],也是反封建的勇猛战士。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生于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16岁时由于不堪师傅的虐待逃离日内瓦, 开始了长期的流浪生活, 曾走遍全瑞士, 到过法国许多地方, 从事过各种职业, 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卢梭应征撰文, 获得奖金, 荣登榜首, 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卢梭一举成为文坛名人。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论教育》。《爱弥儿》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 反对封建经院主义教育, 提倡自然教育。
二、《爱弥儿,或论教育》简介
卢梭称:“《爱弥儿》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爱弥儿》一书构思20年,执笔3年。全书共五卷,故事优美,文笔生动,富有文学价值。它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的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卢梭在开篇写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任性本善,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社会的污染[3]。这句话是本书的基调,也是卢梭重要教育思想之一—“自然主义的教育”的基调。全书根据年龄阶段分为了五大部分,分别是:幼年时期、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和爱弥儿和苏菲。下面我将分别介绍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卷,幼年时期:儿童的保育和锻炼。这一时期是指两岁之前的幼儿。卢梭在让故事的主人翁爱弥儿“降生”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当时以及之前的社会对于人的刻意塑造是多么的病态,母亲生完孩子之后,没有自己哺乳,而是让保姆来用母乳喂养孩子,等到孩子断奶时,就把孩子领会来。为了避免孩子对乳母产生依依不舍之情,教唆孩子们轻视他们的保姆。这种做法在卢梭看来既残忍又愚昧,于是他让爱弥儿降生了,并且是一个孤儿,以便“交给他”抚养。
第二卷,童年时期:感觉教育。这一时期是指两岁到十二岁之间。卢梭对于童年时期的定义是,“小孩子开始说话后,哭的时间就要少一些”,而幼儿是指“不会说话的人”。童年时期的孩子,“一种语言替代了另一种语言”,也就是人类的语言替代了哭声。在这一时期,卢梭主张对孩子进行感官教育,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儿童的感官,锻炼儿童的身体,使感官赖以存在的身体强壮,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感官和四肢去获得丰富的知识。卢梭在书中描绘了一幅幅与爱弥儿相处的场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第三卷,少年时期: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在爱弥儿进入十二岁以后,便要开始对他进智育了。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 ,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卢梭也认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他要求爱弥儿在 12 岁以前学习农业,12 岁至 15 岁则学习手工业, 并提出选择手工业的标准是: 实用而有兴趣、符合学习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能发展智力和有益于健康。第四卷,青年时期: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这是处于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的时期所要进行的教育。卢梭认为, 青年在这个时期欲念日益增长, 处于狂风暴雨似的转变时期, 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 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道德教育的途徑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 通过社会去研究人。因此, 卢梭要求爱弥儿从乡村回到城市。此时他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锻炼, 能够抵抗城市虚伪文明的侵蚀, 同时他是社会的一员, 应尽他的义务;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历史知识、实用哲学和寓言故事, 而不是纯理论的东西;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实践, 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培养善良的感情, 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
第五卷:爱弥儿和苏菲。这个阶段卢梭还虚构出了爱弥儿的妻子苏菲,甚至还描述了苏菲的成长经历,她是如何形成能与爱弥儿产生共鸣的价值观。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自然教育论
1.1 “自然教育”的目的——培养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
卢梭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受到三种教育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4]在这三种教育中,事物的教育和自然的教育是不能完全由我们控制的,只有人的教育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教育要成功,必须让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其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也就是要培养出“自然人”。卢梭是这样定义自然人的:“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5]。这样的自然人是自由、平等、独立的,培养这样的自然人便是卢梭所追求的自然教育的目的。
1.2 “自然教育”的作用——保持和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在卢梭所处的时代,教育中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是“原罪说”——人性本恶的观点。而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性爱自由,具有爱心和同情心。于是卢梭在开篇说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马场里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里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6]。”在卢梭看来,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受到了社会的污染,偏见、权威、传统……这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社会制度都扼杀了人类的天性。我们要让人天性中美好的一面继续存在下去,不被世俗所污染,这需要三种教育的完美配合,要控制我们所能控制的人的教育来配合其他两种教育,使自然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让人们的本性、禀赋、能力免受外界影响,得以自由发展。
1.3 “自然教育”的阶段
根据卢梭在《爱弥儿》中的叙述,自然教育一共分为五个阶段:
①0~2岁:幼儿时期,进行体育教育;
②2~12岁:儿童时期,进行感官教育;
③12~15岁:少年时期,进行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
④15~20岁:青年时期,进行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
⑤20岁以后:成年时期,进行对子女的教育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教育。
(二)发现教学论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在教学观上具体表现为“发现教学论”——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发现教学论具有以下四个内涵:
第一,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卢梭认为人天性好动,由此衍生出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人们发现知识、寻求真理的原动力。人具有两种求知欲:一种指向“学者”,另一种是在所有目前或将来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的好奇心[8]。卢梭认为后一种求知欲才是“自然的”,在天然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不断探索,并发现与他相关的各种事物。
第二,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去发现真理。”一个良好的教学便是发现教学,发现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学问的兴趣”与“学问的方法”。所以,卢梭的教学论并不是知识本位的,而是兴趣、能力本位的。
第三,发现教学指向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卢梭所提倡的发现教学中行为的发起者——儿童,是在学习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因为一切的事实、一切的真理都要依靠儿童去发现、探索。
四、不足和矛盾
卢梭的《爱弥儿》一经出版,便在西欧国家中掀起了热议和强烈的反响,尽管如此,爱弥儿也只是卢梭假想中的教育对象,并没有在实践中经过验证而得出结论,因此,《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也存在着偏颇。
(一)过分强调儿童从生活经验中学习知识
儿童从生活中亲身得到的经验叫做直接经验,它的确要比间接经验来的更令人记忆深刻。但是,一个儿童从出生起,他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大约为零,并且接受力弱,若果一个儿童从小只接受直接经验而忽视简介经验,那么这个孩子长大成人时,他的经验将比其他同龄人少得多,不足以支撑他顺利地生存在社会中。
(二)生长阶段划分得过于机械死板,忽略了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卢梭在《爱弥儿》中明确地划分出了人成长的年龄阶段,并规定了每个阶段对应的教育任务,例如幼儿时期进行体育教育,儿童时期进行感官教育,少年时期进行智育,青年时期进行德育……这样划分不无其可行性和科学性,但是若在每个阶段只进行一种教育,那么孩子得到的教育便不是全面的教育,他便不能进行全面发展。而且如此固定每个阶段的年龄区间,没有考虑到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考虑到不同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存在“最近发展区”。
(三)过于强调“家庭教育”,忽视了“学校教育”
《爱弥儿》一书中很少提及“学校”这两个字眼,爱弥儿跟随他的家庭教师去乡下,去城市,去社交,去游历,可他从来没有进过学校[9]。卢梭在书中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否定,认为那样的教育方式是“有害于”幼儿的发展,抹杀孩子们的天性,因此要对其进行自然教育。在卢梭书中描绘的教育场景几乎都发生在家庭中、乡下,几乎没有听到学校。这样的教育方式将爱弥儿与社会,与同龄人隔离开,没有考虑到人的社会性因素,也否定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五、卢梭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发和影响
尽管卢梭在《爱弥儿》中所阐述的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思想存在矛盾和不足,但仍然不能影响其成为教育理论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他的理念不仅对之后其他教育家提出新的教育理论打下基础,并且影响着后世教育实践的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回归儿童自然的天性。我国自古就以“寒窗苦读”、“发奋图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为骄傲,尤其是历经封建思想禁锢的科举考试读书人,从小便被压抑了自由天性,背负起父母的殷切期望和十年寒窗苦读的重担。童年时期是短暂的、宝贵的,儿童的天性便是活泼、快乐,但是在我国,小孩们普遍面临着接踵而至的小考、中考、高考……他们未能在童年时期得到该有的发展,失去了原本的天性,在很小的年龄变得老成,待到长大却又怀念青春。卢梭的教育思想与这恰恰相反,而这正是中国儿童最普遍的呼声,他们呼吁自由。
第二,实行挫折教育[10]。我国曾有“孟母三迁”之佳话,相传孟母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连着搬了三次家,这种情况在中国层出不穷,有父母为了供孩子读书不惜砸锅卖铁,自己甘愿忍受一切,也要为了孩子的学习。历来爷爷奶奶疼爱孙子孙女,甚至到了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有一个中西方教育的对比案例,如果小孩子跌倒,那么中国的长辈会飞速跑过去扶起小孩哄,而西方的父母则会笑着让孩子自己起来。
第三,顺应成长规律。我国现代的教育模式是“先紧后松”,高考之前,孩子活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当中,生活的中心放在学习上,放在各种考试上,然后到了大学,便开始“享受”大学带来的美好时光,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到了就业的时候由于知识不过硬而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巨大压力当中。这与国外的模式完全相反。卢梭在《爱弥儿》中把教育分成了四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他自然的特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适应儿童自然的生长规律,安排合理的任务,这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
参考文獻
[1] 刘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和背景[J]外国教育动态,1989,(06):44.
[2][4][5][6][7][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7,9,5,76,70.
[3][8]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37.
[9] 杨海,肖洒.解读《爱弥儿》中的自然教育[N].海南广播大学学报,2011(1).
[10]李怀先.如何开展我们当下的家庭教育[J]亚太教育,2015,(1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