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科技应用与发展态势统计分析
2020-05-26朱国华
朱国华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都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历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阶段,制度红利、科技优势、人口红利、资源优势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其中,科技的发展与运用发挥了关键作用,农业科研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信服务体系、农民培训体系等农业科技综合发展战略延长了农业生产链,催生了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初步解决了产业振兴、人口转移、生态宜居问题,为持续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根基。
[关键词] 农业科技;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8-61-4
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科技化是近代社会以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农村的转型伴随着土地集聚、人口转移、产业降維的历史经验。不论是日本重塑农业的“乡村重建”规划、韩国农村基建重整的“新村运动”、中国台湾打造品质农业的“乡村重整条例”,还是德国“乡村规划”、法国“领土整治”政策等,无不是面对第一次现代化(农业转向工业)、第二次现代化(工业转向科技)、第三次现代化(科技转向智能)历史进程,对农村人口、土地、资源稳步转向、转移、转化的政策调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经历了支援工业化、工业回援农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调整,历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阶段,国家既实现了城市群布局、特色小城镇建设,也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重大发展。尤其是2004年以来“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惯例形成,“三农”问题的基础性地位、全局性影响、发展性需求日益突出,科技因素在助推乡村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农业科技推动乡村发展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长至2018年的14 063元,扣除物价因素的收入增长率长期维持在7%~15%的中高速,最高增速甚至达到24.9%(见图1);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58.50%,城镇人口由1.72亿持续快速增长至8.13亿,建制镇从2 176个扩张至21 116个,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2000年的49.8%迅速降低至2019年的1.7%,农业农村农民均实现了长足发展,美好生活的需求取代物质文化需求成为主要奋斗目标。
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在农业农村农民的翻天巨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维持在10 000万~12 000万hm2,粮食产量却由30 476.5万t增长至65 789.0万t;谷物播种面积基本维持在8 526.40万~9 564.89万hm2,谷物产量却由24 671.5万t增长至61 019.0万t(见图2),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农业科技在提高粮食产量尤其是谷物产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农业育种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的推广、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民种植技术的培训等。农业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R&D经费的高速增长,由200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迅速增至17 606.1亿元,占GDP的2.13%(见图3),R&D经费增速虽有波动,但长期维持在7.0%~12.5%的高位,甚至有10年左右保持20%以上的增速。
农业科技的发展、应用与推广一方面在粮食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的阶段大幅度提升了粮食产量,另一方面推动了农地流转率从无到有,快速飙升至2017年的41.2%(见图4),农业科技园区、基本农田示范区、农业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旅游区等迅速扩张。夏岩磊以江浙沪皖四省市16个国家级科技农业园区为例,以产业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为测算方法,考察了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结果显示,有10家扩散效应显著,6家扩散效应不显著;2/3的园区逐步发挥了创新能力辐射功能(见表1)[1]。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即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幅度提升,在于农民市民化后保证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农业科技核心驱动作用正在倒逼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加速推进“资源依存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科技驱动型”转变,逐渐实现农业产业链升级、农业人口城镇化转移、土地资源规模化聚集。
2 农业科技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施,现代农业的科技驱动作用日益彰显,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山东潍坊)、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山东济宁)、鄂皖苏小龙虾产业集群、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聚区等,正在形成类似美国农作物产业带、荷兰高科技农业产业、巴西粮仓、智利苹果业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链。尤其是重点借鉴美国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经验,加速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涌现“马歇尔外部性”农业聚集产业带[2]。中国和美国农业生产基本信息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2.1 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
当前,美国的农业教育体系直接面向农业种植培育、生产、经营管理、运输物流等农业产业链全流程产业人员。而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庞大,农业大学、农业类技校仅能培养少部分农业产业人员,而且职业教育生源开始萎缩(见表3)。美国赠地学院肩负了农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和农技推广职责,已成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2.2 实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美国农业实验站既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开展应用研究,也接受私人企业捐赠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同时与农业学院关系密切甚至相互兼职。尤其是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哈奇农业试验站法》后,公益拨款的财政保障和农业研究主导作用确立;《史密斯—利弗合作推广法》确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农业试验站体系职能更加贴近农场实际生产需要,兼有农业推广作用。当前,农业推广体系涵盖了家政推广即家庭管理的技术培训,青少年农业兴趣培养即融合农业常识和农业技术[3]。
3 农业科技发挥关键作用的完善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发展进步成绩显著,农业科技作用提升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7年的33.8%、2002年的49.6%、2012年的53.5%提升至2017年的57.5%,但是离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兴旺关键在科技,发挥农业科技的关键作用亟待完善针对性政策。
3.1 加速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引领示范作用不斷提升,将农业科技战略提升至重要地位;经过战略试点探索(2000—2005年)、战略全面布局(2006—2011年)、战略提质升级(2012年至今)三大阶段,截至2018年年底,国务院先后认定8批次294家国家级科技园区,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统筹产业模式(80%以上)、企业主导市场模式(10%左右)、科研单位主导技术模式(不足10%)3种基本形态,并由于区域特色产业需求、功能定位转变、规划布局变更、城镇化发展阶段等历史现实原因,逐渐转向高新农业和一体化融合。2018年1月,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了顶层设计和体系规划思路,以农业科技园区体系为示范引领,以此辐射省市园区共同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为乡村振兴中农业科技发挥关键作用提供足够的牵引动力[4]。
3.2 打造专业优质的高新农业产业集群
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农业一方面要加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加速产业集群,即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将农业产业链连接成上下贯通、前后联通、左右畅通的产业网,其中高新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尤为重要。结合各省市农业土地资源、天文水利、农业产业等实际,推动科技创业苗圃计划,加大农科企业孵化器配套帮扶,推广星创天地平台支持、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等,将围绕农业科技的产业链聚集,对标国际农业标准,针对农业需求,加速打造优质专业的高新农业产业集群[5]。
3.3 尝试城乡一体化推进新思路
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振兴,难点在人才振兴,而落脚点在于生态宜居、工作宜业、生活宜民,在于城乡一体化新思路。农业科技发挥作用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政治手段,在“园城一体”“园镇一体”“园村一体”的探索中,兼顾园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农业科技精准对接旅游休闲、历史文化、教育示范、健康产业和医疗养生等辐射产业集群,延伸至观光生态农业集群、教育实践农业集群、体验淳朴农业集群、游学历史农业集群、自设创意农业集群和特色农业集群等,积极打造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夏岩磊.长三角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多维评价[J].经济地理,2018(4):139-146.
[2]张哲晰,穆月英.空间视角下农业产业集聚的增收效应研究:基于蔬菜专业村的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18(7):19-32.
[3]熊鹂,徐琳杰,焦悦,等.美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10):15-20.
[4]王燕,刘晗,赵连明,等.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6):12-23.
[5]王玉珂,门玉英,向军,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特征及其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9):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