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与毁灭
2020-05-26董芳军
摘 要:曹禺的戏剧描写了封建没落家庭及其众多人物形象个性丰满的人生,深入刻画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揭示当时的社会风貌, 深刻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本文以《日出》陈白露为例,对陈白露悲剧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陈白露;沉沦;毁灭;悲剧形象
作者简介:董芳军(2000.5-),女,汉,甘肃甘谷人,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1
前言:
曹禺戏剧《日出》主要描写主人公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明艳美丽,却掉入金钱的陷阱,放荡堕落,成为美丽、高傲的交际花。后来在目睹小东西受欺凌而死,潘月亭破产,她感觉前途无望,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难以生存,在日出之前服药自杀了。在《日出》中,曹禺还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如胡四、张乔治和黄省三、翠喜等人物。同时作品还表现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如“有余者”和“不足者”之间的冲突,陈白露内心的挣扎与沉沦。
一.追求享乐的畸形社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阶段,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都空前地卷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中”[1]。在金钱至上的社会关系中,底层人民卑如蝼蚁、微如草芥,随意被蹂躏和伤害,而害死这些小人物的“凶手”却在金钱交易的关系中活得自由而潇洒,剧中人物金八,在金融链的顶端,躲在幕后操控着一切,任何人都无法逃脱金钱编织的大网。在“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中,小东西、翠喜、黄省三这些社会的“不足者”,在虎狼之口谋求生计;而金八、潘月亭、胡四、顾八奶奶这些社会的“有余者”,夜夜笙歌,沉迷于糜烂的上层社会,他们奢侈、堕落的生活与下层人民痛苦、黑暗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精神追求缺失的畸形社会中,像陈白露这样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受五四知识洗礼的女性,既怀揣着希望,但又贪图享享乐;既不满自己所处的处境,又难以改变所面临的困境,在内心的矛盾挣扎中,她选择了毁灭来结束这一切。“她成了金钱的奴隶,成了资产阶级的葬礼,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毁灭的象征”[2]。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陈白露最终梦醒了,“不想再做男人的私有财产,想保持仅剩的一点人格与尊严”[3],尽管在迷茫的黑暗中毁灭,她也不愿在人情冷漠的黑暗中继续“苟延残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陈白露来说,同样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若生存,则要不断地去依附有钱人,肉体与精神冲突中,她只能选择通过肉体来满足自己醉生梦死的生活,在种种矛盾斗争中,她丧失了面对现实的能力,她没有《北京人》中“愫芳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在人的生存困境中,愫芳选择了冲破禁锢,并完成了自我救赎”[4]。而陈白露唯有选择毁灭,沉沦于黑暗,而她所向往的光明,只有方达生替她实现。
二.内心深处的渴求与矛盾
陈白露内心有个声音:“我是什么,我是什么人?”对陈白露最初的认识,是明艳而热烈、是心底残留有天真、单纯的女人。后来陈白露流连于歌舞厅,与顾八奶奶、胡四爷、张乔治等人维持“金钱”关系,在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中,可悲的享受着这一切。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这种生活是一种 “不真实”的状态,是很多人羡慕却又不得的生活。
“日出”代表希望,象征光明,是希望。她曾渴望新生,希望漫长的黑夜过后,将是另一番天地。然而黑暗中的陈白露,没有看到曙光,只有在黑暗中被压迫的肉体,被奴役的灵魂。李石清的卑躬屈膝,奉承与拉拢,黄省三的绝望,潘月亭的破产,在剧中的冲突不断地被强化。有钱人冠冕堂皇,满口仁义道德,只不过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他们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下层社会的贫困人民在悲惨的生活中希冀得到一点温暖,然而面对的却是无尽的深渊,人性在生存困境中不断地被扭曲、被异化。
当陈白露发出那句“我是什么,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便知道,她的內心是空虚的,她内心深处的渴求与现实所临是一种矛盾关系,外部纷繁复杂的世界与内心无处寄托、灵魂无所依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场金钱的斗争中,“生命正渐渐让位给死亡”,是当时很多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写照,在空洞的眼睛里,看到的是灰暗的世界,没有人能做陈白露的摆渡人,在追求光的这条路上,她沉沦在了黑暗中。
这“日出后的世界”是陈白露心中渴求却又不得的希望,正如陈白露所说“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可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当说出那句“我们要睡了”,想必那时,她只愿做一个“空白的人”,没有钱与权的压抑,只有属于她自己的思想在脑海中环绕。
结语:
曹禺戏剧《日出》通过陈白露这样一个悲剧式人物展现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生活现状,陈白露是一位典型形象,是一位心灵受到压抑的女性,她向往过新世界的美好,可是终究被现实打败。当现实与理想矛盾时,她只不过选择了一个普通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日出”明媚而耀眼,陈白露的自杀忧郁而哀伤。
参考文献:
[1]王祎凡.浅析曹禺《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成因[J].大众文艺,2017,(10):37-38.
[2]毕静枝.再谈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之死[J].品位经典,2018,(03):1-4.
[3]牟熙春.灵与肉之间的永恒挣扎—浅析曹禺《日出》中陈白露之人物形象[J].戏剧丛刊,2014,(03):63-64.
[4]肖庆国.“人”的“在”困境与自我救赎—存在主义视域中曹禺戏剧探微[J].东吴学术,2018,(03):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