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员”的词语更替

2020-05-26刘艺帆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演员

摘  要:演员,是指在表演艺术中扮演某个角色的人物。或者说是指参加舞蹈、歌唱、杂技、影视、话剧等表演的人员。通过对一定语料的分析,结合相关例证,本文将对“演员”这一概念的词语更替进行分析,阐明在五个阶段中使用词语的不同、词语更替的原因以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倡优;演员;词语更替

作者简介:刘艺帆,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2

一、概念阐述及有关词语

古代的娱乐活动离不开乐舞、戏剧、杂技等表演项目,而有关表演的职业名称也不断更迭。演员种类繁多复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剧作演员、舞蹈演员、歌唱演员、杂技演员等。但由于古代杂技演员多由一些武将、力士、舞蹈演员或后来戏剧中出现的武生来展示,有时也称这些人为能人异士,这些人都是杂技演员的前身,但就词汇学角度来说,这些词都和专门指演员的词(例如“优”)相差甚远。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才出现“卖艺人”来表示类似于杂技演员的词汇,其中涉及到的词汇替换甚少。因此本文仅以剧作演员、舞蹈演员以及歌唱演员为主进行分析。那么主要涉及到的词语有:倡、优、俳、伶、伶人、倡优、俳优、戏子、歌童、舞女、艺人、演员等。

二、词语更替的历史轨迹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说到:“巫觋之兴,虽在上皇之世,然俳优则远在其后。”[1]由此可见,优伶和巫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演员的元祖是巫,但就词汇发展来讲,俳优才是专门用来表述演员这一概念的开端。因此在本文当中,我们就不再将巫祝作为表述演概念的词来进行分析。以下我们将详细阐述“演员”這一概念所经历的5个词语更替过程。

(一)东汉以前

起初,人们的娱乐方式并没有那么的复杂,从事表演的人基本可以用“优”这一词来概括完全。最早的表演者并不只承担唱歌或者跳舞的职责,他是身兼数职的,包括戏谑、歌舞、奏乐等,因此“优”也是可以进行各种表演的。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以戏谑为业的优人,其语言动作滑稽可笑,被称为“优笑”。

上古时期,“优”是表演的主要承担者。“优”的篆文从人,从憂(猿猴类动物形),会像猴子一样,会表演的人之意。

从中我们使用到主要语料来看,最初这一阶段,人们基本上只用“优”来表示,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东汉以前。针对这一阶段,主要选择了5部比较有价值的语料:《国语》《左传》《荀子》《韩非子》《晏子春秋》。其中《国语》和《左传》使用“优”的次数分别为15次和22次,《荀子》《韩非子》提到“倡”“优”的都很少,《晏子春秋》中第一次用了“倡”字。

(二)西汉到北宋时期

在整个语料比较当中我们发现,“倡优”是比较常用在一起的,但“倡”“优”并非从一开始就连用为词的,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由“优”替换为“倡”。这一阶段涉及到的语料主要有7部著作。

但替换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史记》《汉书》使用“优”的频率还是相当高的,分别为26例和20例。但《汉书》还有29例使用了“倡”字,包括后来的《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靖康纪闻》《梦溪笔谈》使用“倡”字的频率都与使用“优”持平甚至超过。在这一阶段的开始,“优”还是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且体现了较强的组合能力,最常用的一个形式便是“优”+人名,如:“优孟”“优旃”。

随后“优”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减低,“倡”的使用频率随之升高。根据统计,这一阶段“倡”开始越来越多的和“优”“俳”连用起来,这也说明“倡”“优”“俳”的区别越来越小,几乎不再被人们重视。

由此可见,在《史记》《汉书》当中,“倡”和“优”的使用比例不相上下,在这一时期,“优”的组合能力还是比“倡”要高一些的,因此还未被替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倡”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

(三)北宋到元代

词汇双音节的趋势是整个汉语发展的趋势。这一阶段主要采用了《太平广记》《新五代史》《新唐书》《大宋宣和遗事》《金史》5部作品,使用较多的就是“倡优”“俳优”“伶人”。《太平广记》中,“伶人”使用了13次,“俳优”使用了12次。《新五代史》中,使用“伶人”26次,《新唐书》使用“倡优”次。而“优”“倡”单独使用的频率渐趋于0。

(四)明代到民国初年

宋元时期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戏剧发展的成熟时期,明清时期更是到达了发展的繁荣时期。戏剧出生于勾栏瓦肆之中,能够被更多的百姓接受,因此戏剧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娱乐内容,而“演员”就从歌舞表演转变为了戏剧表演,“戏子”一词也就诞生了。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尽管“倡优”“俳优”等以歌舞表演为主,但也承担了戏谑、百戏等多种表演形式,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看做是剧作类演员的前身。

但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一定不会意味着从前艺术形式的消失,那么从事歌舞乐的表演者又被赋予了什么样的名称?

对相关文献的查找以后,我们找到了部分称呼,它们分别是:舞女、小优、歌童、歌姬。这些词都在这一时期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同时,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知道歌者、舞者已经分工明确,也因此将歌者舞者用不同的词汇来表示了。例如,《金瓶梅》中“小优(儿)”的使用次数为28例,“歌童”的使用次数为26例,《醒世姻缘》中“戏子”的使用次数为23例,《儒林外史》中戏子的使用次数为38例。

(五)民国以后

到了现当代,“演员”“艺人”这样更显尊敬的词就出现了。而对应“歌儿”“歌童”“小优”这类歌唱演员,现代汉语也诞生了新词“歌手”。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现代人对“演员”的概念常常会局限于“剧作演员”的概念,有时会忽略“歌手”实际上也是演员身份。歌唱演员实际上是文化艺术工作人员中,第三小类演员下的第六细类具体职称,因此对“歌手”一词的使用也不能够忽略。像《古今情海》中已经以使用“艺人”这样的词为主了,其中共有23例;老舍的一系列长篇小说,包括《火葬》《鼓书艺人》《北平的初夏》《隐士的造句》这四部作品,就有48例使用“艺人”一词的。

三、词语更替的原因

从“优”到“演员”,词语的更替不仅受到词语系统内部的影响,也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负担过重

“优”作为最初表示“演员”也是最早被替换掉的。由于到了中古时期,“优”同时拥有四个义项:优秀、充足、悠然和演员。这就导致“优”的词义负担过重,使得“演员”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直到被替换掉。由此可见,词义负担过重,个别词义比率较高,“演员”义项使用频率下降,所以“优”才逐渐被意义相近的“倡”取代。

2.词语的双音节化趋势

“倡”也并非只有“演员”这一个单一的义项,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示领唱和倡议。“倡”“优”的词义差别非常细微,因此经常连用或替换使用。再加上词汇也在经历着双音节化的趋势,为了不让“倡”“优”受到各自其他义项的影响,“倡优”就开始作为一个词来使用。准确地来说,这样的替换过程是双音节词替换的原来的单音节词的过程。

3.和新的表演形式有關

宋元时期,北有杂剧,南有南戏,戏剧便在这一时期达到成熟,也因此“剧”和“戏”的表演形式更加深入人心。在此条件下,剧作演员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戏子”的表述也随之增加。

4.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大致到了20世纪40年代,演员的社会地位在逐渐提升,甚至到了国家层面。革命期间,宣扬爱国救亡运动的剧社成立;解放以后,也成立了国家级别的专业剧社,可见其地位的提高。因此,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特点,摒弃曾经人们对“戏子”“优伶”的偏见,“演员”“艺人”的使用也进一步的增加。

注释:

[1]王国维著.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第8页.

参考文献:

[1]黎国韬.俳倡优伶辨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93-96.

[2]刘荫柏著.中国古代杂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

[4]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戏曲研究 第3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演员
浅谈戏曲演员的修养
编导创作与演员呈现之间的互动
从“演员”到“明星”
百变“演员”
杂技艺术与音乐简析
《琅琊榜》浅评
浅谈黄梅戏演员如何塑造角色
演员演出前情绪的培养及重要性
浅谈黄梅戏青衣演员的综合修养
浅谈“北京人艺”走向成功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