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员”到“明星”
2016-12-14
作为一本商业杂志的从业者,我们喜欢探究不同行业背后隐藏的商业力量—尤其是那些表面上和商业不那么直接挂钩的行业。比如,光鲜的娱乐业背后,牵扯了多少品牌和公司的金钱与诉求。
将这些商业诉求与消费者连接起来的,正是娱乐业最前沿也最耀眼的角色:明星。按这个逻辑,对明星的商业价值做出合理推算,是梳理娱乐产业链条上关键的一环。
去年第一次讨论这个话题时,没费多少周折,大家很快达成共识: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小鲜肉”几乎横扫社交网络。这是娱乐业的新现象,一群年轻(据说年龄在12至30岁之间)而俊俏的男明星以商业运营揽获大量粉丝,其影响力已不能为品牌所忽视,他们所代言品牌的数量及金额都呈几何级增长。该如何衡量小鲜肉给娱乐业带来的变化?我们的第一份明星商业价值榜单就这样出炉了。尽管标准上有点粗糙,但它代表了我们以商业的视角穿透娱乐业浮华表象的努力。
但众所周知,在这个嘈杂的名利场里,人们对明星的关注也是瞬息万变的。一则八卦,一段传言,一个事先张扬的突发事件,可以轻易改变一个明星的口碑。社交网络时代尤其如此。厘清种种因素的不确定影响,尽可能全面地体现一个明星的商业价值,是我们今年做第二份榜单的一个任务。
2016年,我们找到有丰富品牌研究经验的凯度华通明略作为合作方,制作了这一年的中国最具商业价值明星榜。尽管从排名来看,两年的榜单并没有很大差别,但其核算维度及权重设计却完全更新了。榜单的统计维度从去年的两个增加到四个,分别为专业力、代言力、媒体活跃度,以及个性区隔度。这些新维度也综合参考了消费者对明星的喜爱度,以及《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排名等数据指标,并相互对应。
和此前很多榜单仅以明星代言收入作为评判基础不同,我们所理解的明星商业价值,包含着对其创作内容以及社交网络活跃度的考量。正如今年的主题所阐释的那样,“内容”成为衡量一个明星价值的重要因素。
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如今的“内容”,绝不限于明星参与的影视作品或演出活动,还包括其在社交网络中的言行与形象,以及与品牌商共同塑造的故事。简言之,人们对“内容”的理解日益宽泛化了。它不只是一个团队的主观创作行为,或演员展示自身技艺的方式,相反,“内容”变成了一个可容纳多元解释的名词。
娱乐业的一些既定标准随之遭到颠覆。例如,传统的演艺明星凭借影视作品来积攒粉丝,而体育明星则以赛事名次为个人品牌基础。但在如今的社交网络上,这些专业技能不再那么必要了,足够有趣和个性化的言行,也能带来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从演员到明星的蜕变过程中,社交网络起到了高效的发酵作用,而商业则是重要的驱动力。作为重要的内容发布及互动平台,社交网络也重塑了传播路径。明星的制造方式逐渐改变,在这个链条不同环节上驻扎的公司和品牌随之更迭。网红式明星登场,新玩家们蠢蠢欲动,传统的界限就此模糊—像很多行业一样,娱乐业正迎来一场自己无法预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