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茶道历史发展的研究
2020-05-26叶佳鑫
叶佳鑫
【摘要】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地区人类生活要素习惯的统称。本文通过学习日本茶道的初始到繁荣经历的一系列变迁来理解茶道文化和日本民族精神,促进两国异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关键词】日本茶道 民族精神 思想观念 历史人物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文化之魂。早在南宋时期,日本成为了最早接受中国茶文化的国家之一,在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革新并逐步趋于平民化,最终形成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是融宗教、哲学、礼仪、伦理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它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茶道即“茶汤之道”,早在镰仓初期传入日本,到了室町中期由一位叫做村田珠光的僧侣进一步改革发展成了“茶道”。十六世纪末,由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的茶道精神,创立了正宗的日本茶道。从此日本茶道逐渐走向成熟与繁荣。故人们常将村田珠光看作是茶道鼻祖,将武野绍鸥定位为中兴名人,将千利休作为集茶道文化之大成者。
一、茶道早期的发展和确立
在东山时期,茶道初期茶室似乎都为中国式样,被称为“饮茶亭”。南北朝时期又引进了书院建筑,能阿弥将此建筑的客厅作为茶室,后又编制了书院建筑以及台子装饰的规则。因将军不满足于简单的点茶法,能阿弥想出了“台子点茶”,此时的台子点茶种类繁多,形式复杂。除此之外,能阿弥还将足利将军家传承的唐物名器分三等,并将其中的上等品和中等品中的上品命名为“东山御物”,无一不展现着这个时期的茶道所流行的奢靡之风,自然是平民百姓所触手不及的文化。能阿弥还规定了茶会上主客双方出席茶会的服装,根据身份地位的高低对应不同的服饰,如身份低下的庶民应穿礼服“裃”;贵人则穿“素袍”;将军则是着“神官服”。不仅仅是服装,古代茶室的入口、洗手池等等细节上都可以充分地体现此时茶道的阶级性。
传闻早期的村田珠光因怠慢寺役而被逐出了寺庙,后跟随能阿弥学习过立花和唐物鉴别,又跟随一休和尚参禅并获得了“印可”之正。大彻大悟后作出了“佛法亦存在于茶汤”的论点,随后不断创新并确立了新的茶汤之法,把场所从富丽堂皇的书院建筑变成了名为“数继屋”的草庵茶室,整体的装饰也向简单朴素转变,并在茶汤中注入了精神层面的“道”,逐步给中国式的茶室注入了日本的风俗文化,使其开始走向日本化。珠光主张人要摆脱物质的牵绊和人人平等的思想。为了消除了茶汤中存在的明显的阶级差别。他让大家统一使用本该是下人使用的东西,贯彻茶道的“侘”。“侘”原意引申为“寒酸贫穷”“失意落魄”,后因受到禅宗及茶道的影响,开始趋于积极化,引申为“真诚、谨慎、谦逊、平和”。在珠光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宾主举止”,他认为主人应该去尊敬客人,客人则应该持有着“一期一会”的态度去敬畏主人。由此以品茶为名将彼此的心连结在一起。
在室町时代末期的战国时代的堺城出了两位有名的茶艺大师,那便是武野绍鸥和千利休。武野绍鸥原是大名武田氏的后裔,他在茶道的发展过程中无疑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被称为是“茶道之中兴”。他在珠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茶室及其装饰上发明了新颖的绍鸥派风格。绍鸥还是一位歌人,他不像前人那样否定恋歌,还将和歌挂在壁龛中。和歌是日本较为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八重葎之歌》就是第一首挂在壁龛中的和歌。绍鸥将和歌的美学与茶室的装饰相结合,使佗茶变得更为素净典雅,无形之中使茶道更加富有灵活性。其次,绍鸥杰出的鑒赏能力“目明”也令他发现了以竹、木、粗陶瓷为材料的简陋器具所具备的美,并将其用作茶具登上茶会,逐渐成为主角,这一举措更是在无形中降低了茶道的门槛,使许多爱好茶道平民得以享受茶道的乐趣。武野绍鸥传道时还提出了关于茶事的十二条告诫,这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绍鸥对茶道的“潜心钻研”,以及对器物的珍惜和对人的尊敬。其实在武野绍鸥之前,堺城这个文化之都也存在着不少的杰出茶人,有一位法名为“空海”的茶人,属于能阿弥流派,其弟子北向道城就是千利休的老师,而珠光的再传弟子武野绍鸥也是千利休的老师,因此千利休是在继承了能阿弥和珠光的理论基础上,亲手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使其成为深入人心的国民文化。所以说千利休是茶道的集大成者确实是当真无愧。
千利休,1522年出生在一个平民阶层的富裕家庭中,自幼便爱好茶道,拜过许多师,1540年改名为宗易,号抛筌斋。“利休”这个称号是为了辅佐丰程秀吉开办茶会的相关事宜,由大德寺的古溪和尚挑选,天皇御赐的名号。利休在茶道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把茶室和室内装饰简化缩小到了最小限度,随手便将生活用品用作茶具;还很大程度上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和形式并形成了“四规七则”的茶道礼法。“四规”是指千休利在珠光所提出的茶道精神的基础上改动了一个字,提出将“和、敬、清、寂”作为茶道的宗旨,“七则”则是指要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碳,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千利休的行为使茶道挣脱了物质的束缚,打击了拜物主义风气。茶会本该是营造人与人相互尊重,促进心与心交流的活动,如若过分注重身外之物,则辜负了茶道的本义。
二、茶道的弘扬及变革
千利休因过于接近权势者,在木像事件和茶器出售事件的双重罪名下,被勒令切腹自尽。但千利休的弟子们继承了利休的茶道并为之发扬光大。“利休七哲”之一古田织部是日本茶道历史上第五位名人,织部并没有像绝大部分弟子那样原封不动地沿袭师傅的做法,反而对茶道进行了不断的创新。织部有着华丽的审美,他为茶室设计了“织部窗”,使壁龛显得略微明亮,便于欣赏壁龛里的字画,这恰到好处的昏暗正是织部茶室的特点。他还会在数寄屋“露地”上种植蒲公英,吸引鸟雀啼鸣,这样的茶会和之前的侘茶相比,实属风雅。这也正是桃山时代所盛行的华丽美学。同期的还有一位名叫小堀远州的茶师,他给茶室增加了书院茶室的元素,同时恢复了茶室的明亮感,还用小路连结了露地,增加了树木池塘等元素,构建成一个具有王朝风格的庭院。远州还经常使用色彩鲜艳华丽的茶器,彰显着“古雅之美”,女性喜欢上茶道大抵是从这儿开始的吧。远州还是首个提出要为茶器添加和歌铭文的人,如音羽山的茶叶罐,它的名字源于《古今集》中的恋歌“朝过音羽山,遥闻山间有杜鹃,啼鸣高树巅”,如此一来,茶具好似凝聚了更加高雅的趣味。两位名人虽都在利休的茶道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看法和喜好,但是他们对茶道的感悟和对其精神的贯彻却是相同的。利休的子孙在延续和推广茶道的道路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中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的贡献更是不可小觑。他的贡献概括来讲可分为三点:一是为民间普及了利休流传下来的茶道;二是奠定了“千家十职”的基础;三是成立了茶道三千家,分别为武者小路千家、表千家和里千家。为了不步利休的后尘,宗旦并没有投靠在当时权势者的名下,而是作为一介民间茶师,向百姓普及千家茶道。其实发扬茶道的还有一位茶师,名为片桐石州,他是德川将军府的茶师,在茶道的弘扬上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区别是他是向将军大名阶层的人普及茶道。确立了新的结构 “家元制度”和新的茶道游艺“七事仪式”,即品茶、花月、回碳、回花、一二三、且座和数茶。打破原有的规则具有两面性,不可否认这一变革给茶道其他流派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为茶道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茶道多一分自由豁达的韵味。
三、总结
如今的日本茶道一定还存在着些许问题,但不可否认它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及其精神都是着的我们去学习和钻研的。茶道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创新”二字,历届著名的茶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新的风格。不仅限于茶道,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这两个字,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可能性,要学会在落实中创新,勇于实践。其次是茶道的精神,虽然茶道在不断变革,但追溯其根源,千利休所指定的规范并未过时,现代的有些茶会变得趋于形式化和利益化,过分拘泥于茶具和搭配,而忽略了主客之间的心灵交流,过于追求物质,而忽视了精神上的体验。这样的茶道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初心,根本触及不到侘的境界。应该抱有着发现美的眼睛,去探寻适合的茶具,留心于身边的每一处风景,而不是人为摆放华丽的装饰,过于追求形式只会止步不前,茶道应该是纯粹、和谐、但又充满乐趣的。在现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也希望能保持着这份初心,敢于发现和尝试,学会打破常规,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桑田中亲.《茶道六百年》[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2.
[2]桑田中亲.《茶道六百年》[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27-29.
[3]藤原定家.《小仓人一百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112.
[4]桑田中亲.《茶道六百年》[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89-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日茶文化的对照研究(编号2018XJDCA09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