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2020-05-26胡文强
胡文强
摘 要: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顺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新任务和大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这个团队,应建设一支不但能讲授理论知识,还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基于此,重点从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措施等角度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5-0043-03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而教师是这一路径的最直接实践者,教师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且占有主动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教育部在2015年7号文件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着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但首次提出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而且强调要加强“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新建本科高校大多选择向应用型转型,应用型高校需要有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需要有应用型培养道路的开拓者和实践者,“双师双能型”教师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开拓者和实践者[2]。
一、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是顺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精英教育主导着民众对高等教育人才的诉求,主导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思路设计,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市场对人才需求也出现了多样性的选择,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质的期望与高校人才培养实际存在较大落差,目前普通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岗位技能、问题解决、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满意度较低,如果继续延续这样的人才培养老路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就会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的偏差。因此,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必须突出“应用”这个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核心,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应用、突出实践。
(二)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求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以应用型人才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以立足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的能力,打造能够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区域性和应用型特色的大学文化为特点。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教育、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是否具有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是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
(三)是教师个体发展与高校应用型定位一致的需要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科研氛围不及研究型大学浓厚,科研要求不及研究型大学严格。在科研能力和发展平台方面,应用型高校與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都有着巨大差异。如何发挥教师自身特点,在自己所选类型大学的教师中脱颖而出,应用型高校教师应该立足所在学校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努力方向,因此“双师双能型” 教师发展方向是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倡导教师向“双师双能型” 发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教学水平和指导实践能力,拓宽个人发展的维度,找准个人定位和发展方向,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双师双能型”教师这个群体找准职业发展的新航向,脱离高校教师趋同化的旧怪圈。
二、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知不足,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只是在形式上向应用型转变,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实现社会服务价值的理解各有不同,而对发展应用型的理念和思路在认知上还停留于表面。有些高校教学理念仍旧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思维模式上,重教学、轻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没有有效形成,“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作用也就没有真正发挥的舞台[3]。这样的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应用型这一培养模式的应有内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师资队伍建设没有清晰的方向和规划,认定标准的制定不够科学,只是片面追求在数量上满足应用型转型的指标要求,而对培养和保障没有足够重视和有力的措施。
(二)单一的教师引进渠道限制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引进或招聘的重要渠道是研究型大学,引进的条件多是沿用老牌高校的条件,追求高学历和高职称,招聘的重点大多放在了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博士或硕士,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识水平,但他们基本都是校门到校门,大多都不具备实践指导能力,这就无法在实践环节给学生更好的指导。而另一方面的渠道是企业或行业,企业或行业中具有丰富专业指导经验的领域精英,虽然他们能很好地担负起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的任务,但往往因学历或职称偏低,达不到高校对教师引进或聘任的要求,这就很难被纳入高校教师队伍中,往往作为外聘教师使用,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长远的发展。
(三)“双师双能型” 教师发展的机制不健全
教师发展机制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导向牌,制度激励的方向就是教师努力发展的方向。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正处于学校发展的探索期,在学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将会面临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配套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激励、考核评价、薪资分配都没有清晰的政策出台;在职称评聘方面,学校依旧只是重视科研、论文,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成果没有纳入职称评聘的条件,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这就让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与“双师双能型” 教师的培养产生了观望情绪,降低了积极性,减少了教师参与培养的数量,延误了“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的建设进度[4]。
三、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一)强化认识完善管理,打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大环境
高校领导者和各部门应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和内涵,组织各学院认真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和实操的可行性,认真研究各个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以及教学安排与组成,这样才能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构成比例,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做好前期规划,让教师明确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配套制度建设,制定适应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这个认定标准要得到行业认可,这样才能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确定“双师双能型”教师专项职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任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系列政策,在教师准入标准、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等方面予以倾斜。探索将“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只有从多方面营造有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成长的大环境,才能吸引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这一定位发展,才能打造一支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历史任务。
(二)大力拓展“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渠道
目前,多数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渠道比较单一,也是这些高校的痛点之一。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而影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中“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行合作和校岗合作这些平台开展校内培养。这些平台充分发挥了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指导有机结合的作用,通过各自优势结合能够取长补短碰撞出强大的综合优势。要大力鼓励教师充分挖掘和用好这些平台,有意识地加强最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实践指导能力,通过定期学习成果分享机制,完成成果的传递,不断提升自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二是通过有计划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围绕本专业教学和实践安排,有目的地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实操能力的需求程度,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以便能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各专业要结合自身特点,打破学历、职称等的限制,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实践性较强专业课的指导教师,把外面最前沿、最懂市场需求的血液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的交流和提高。四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探索校企“双向交流”模式,通过校企人员互聘互派,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指导和学业考评等。让学校教师到企业从事操作实践,课题调研、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这样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信息交流、能力互补,有利于促进校企互聘互派教师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成长与提高。
(三)建立激励性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只有建立起激励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保障机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保证“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保障机制的确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确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标准和目标,只有在标准和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认定标准的制定;第二,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机制,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考核一定要脱离原有的教师考核的旧思路,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与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要放在实践教学的指导完成情况考评上。第三,在教师培训方面要制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多走出去、多到企业行业去实践锻炼,目的就是希望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和实践锻炼,开阔视野,熟悉专业领域实践内容,拓宽知识体系,能够更加从容地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技能[5]。第四,学校要针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制定全新的职称评聘制度,不能只用科研成果的多少来评价教师能否晋升职称,对于选择“双师双能型”的教师就应该在评职称的条件上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调整的条件必须以有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和有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整体的建设和发展为目标。第五,出台奖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对于认定为“双师双能型”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待遇奖励,增强这类教师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学校要对职称评聘进行改革,对于这类教师在职称评聘时要有针对性的评聘条件,评审条件要破除唯论文、唯科研这种旧有的不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单一条件,而是更加注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素所需条件进行设置,如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和成果、实践育人成果、实践教学成果、技术转化成果等这样的条件应更多地体现在职称评审条件中。第六,设置优先权,对于认定为“双师双能型”的教师要在诸多方面享有优先权,如申报成果、评优评先、出国培训、職级或职务的升迁等。这些保障措施或保障机制的设立是“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和进步的垫脚石,是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助推器,是彰显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风向标,是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四、结束语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顺应了应用型高校定位的需求,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和更好为地方服务的必然要求,“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且时间紧迫,因此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一定要认清形势、抓紧机遇、措施得当、锐意改革,努力为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出新贡献、结出新成果,努力为社会输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11-12.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0-23.
[3]王桂红.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8):79—82.
[4]韦文联.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5):43—52.
[5]叶小明,朱雪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56—58.
Abstract:The primary task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which is a new task and a great achieve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key factor for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s the team of teachers. The goal is to establish a team that can not only teach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guide students practi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tea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蒋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