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域下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

2020-05-26张霞

北方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演唱民族声乐基础教育

【摘要】习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提出“文化自信”。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时代视域下推进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更好地践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声乐演唱,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基础教育;语言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111-02

【本文著录格式】张霞.新时代视域下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J].北方音乐,2020,03(06):111-1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研究”(项目编号:B2018138)研究成果。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唱法在我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要发展与建设好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广大文艺工作者及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学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并付诸于实践行动。

一、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的民族声乐演唱

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和教育者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音乐文化。只有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上的民族声乐演唱,才能在新时期有新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唱响最具时代特色的民族之声。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博大精深,随着音乐创作的繁荣发展,各类体裁的中国声乐作品也在不断发展和嬗变。这其中包括传统地方民歌、小调,借鉴采纳戏曲元素的戏歌类声乐作品,根据古代诗人、词人的诗词从新谱曲的新古曲类歌曲,歌颂时代进步的各类创作歌曲以及中国歌剧等,这些作品都为我们在演唱曲目方面提供了广阔天地。而要准确地演绎和塑造这些作品的音乐形象,演唱者就必须扎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只有扎根于我国音乐文化土壤所滋养出的民族声乐演唱,才是我们任何时期民族声乐的溯流之源。

武汉音乐学院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万昌文老师曾说过;“要唱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就需要用民间音乐的风格和唱法,这样即使创作歌曲,唱出来同样有民族风味。‘无古不成今,祖先传下来的东西,你首先要继承并把它消化,然后你再来创新。学习过民间音乐的人,唱出的东西表现力就强。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首先语言是很重要的,它左右曲调的进行和风格的表现。同一首民歌,不同省份或地区的民歌手用自己的方言,可唱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语言的作用;其次是地方演唱风格和装饰音的唱法等。如果不掌握这一点,民族声乐永远不会有民族特色。发声方法,据我的体会,大的方面,无论西洋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共同点要占一半。关键是声音要通畅。共鸣腔的运用,中西有哪个部分多些、哪个部分少些之别,并非发声方法有根本性的矛盾,问题是你的根底打在哪里。无论是戏曲、曲艺还是民歌,无论是哪个地区或种类的音乐,唱得好的都不是憋着嗓子,发声都很通畅。并且,中国民间的歌唱方法丰富多彩。”基于以上认识,唱响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之声,应以继承为主、借鉴为辅,但始终要站在民族的根上,立足于民族、民间音乐。

二、以地方风格为特点推进民族演唱的多元化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民歌的地方性特色也呈现出丰富的“地方色彩”,如内蒙古的长调、陕北的信天游、侗族的大歌、苗族的飞哥、青海的花儿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体裁作品,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有着独特的魅力。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曾说过:“内蒙古草原上的蒙族歌手在演唱长调的拖腔时,喉头往往偏高,采用不同的vibrato的颤音方法发出近似马头琴的装饰效果;维吾尔族的民间歌手将嗓音做靠前靠后的急速交替,表现诙谐的音乐情调;青藏高原的藏族歌手为展示歌声的开阔深远而运用喉头使声音有较大幅度的摆动,发出某些喉部的装饰音;傣族民歌因语言的特点而使声音带有一些鼻音等”。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雷佳在2019年“首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上说:“每一个地域民歌都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因此要唱好不同地域的民歌,所用的技巧绝对不是单一的,作为职业歌唱者,我们不能惧怕,甚至更应该主动地去尝试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每尝试一种之前没有唱过的民歌风格,我的嗓音可能就会经历一次历练。”综上所述,要演唱好不同地域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需要演唱者运用不同的演唱技法实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表现,以地方风格为特点推进民族声乐演唱的多元化。

三、新时代民族声乐教学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处理好传承与借鉴

自1919年蔡元培提出“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的构想开始,中国音乐人的追梦之旅已历将近百年。纵观这一历程,不难看出音乐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是单纯地产生中国民族新音乐,让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更涉及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发展与转型,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在世界文化语境中创作既有民族特色又能走向世界的民族化新音乐。音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梦,走民族化道路,弘扬中华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正是实现音乐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我国最早的声乐专论《唱论》于十四世纪就已出现,后有《词林须知》《曲律》《方诸馆曲律》《乐府传声》《顾误录》等一系列的声乐理论文献。在教学中要做好音乐文化的传承,就需要我们多在这些传统理论上下功夫,提取其精华而凝练之,而后贯穿于我们的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实践中。做好理论研究是建立民族声乐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对于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有着深远意义。

在欧洲歌唱藝术的长远历史发展中,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显著特点,在于通过人体解剖学中倡导出一系列迫使发声机构以最精细和微妙地进行自我调整的方法,获得与人类语言相关的音质、音色、力度及共鸣进行协调变化出乐感的声音,参与音乐形象的表现,从而形成整体的呼吸、喉位稳定、共鸣腔体贯通、声音音色连贯统一而自然流畅的歌唱表现。借鉴西方科学发声技法之所长,更好地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是声乐教学中如何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师范”类声乐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教学力度

音乐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基础音乐师资人才的重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百年大计”。1996年6月13日,国家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这一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六个具体目标。2001年,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即所谓的“新课标”。“新课标”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足见其对“弘扬民族音乐”理念所给予的重视。如何在新时期实现音乐教育声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的弘扬呢?首要任务是对从事“师范类”声乐教学的教师的重视。“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良好音乐教育的根基在于音乐教师的培养,要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就需要对基础教育的师资进行良好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我国56个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歌、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这些传统的民间音乐应该成为滋养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源泉,成为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基石。“师范类”声乐教师只有广泛涉猎这些艺术门类的精华,才能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方面有所认知。在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教学力度,是民族声乐得以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注重民族声乐的“语言性”问题

我国汉语的结构为声、韵、调三个部分。汉字由声母及复韵母组成,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如何在歌唱中实现其吐字行腔,我们从传统的戏曲、曲艺和古代声乐文献中可以吸取到一些经验,如:“五音”“四呼”“四声”“十三辙”等,如:“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齿、牙、唇处著力,则其音必不真”,如:“一字出口,无论几许公尺,比得唱完,口不改样,至尾方收本字之韵,方是此字音节。”这些都明确告诉我们如何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完成发音吐字,并做到完满的收声归韵。我国传统唱法中的行腔润饰素有“云山千万、变化无穷”之说,通过旋律装饰不仅能体现歌曲的韵律美,并有利于歌曲的艺术表现。结合发声吐字、呼吸用气,做到起落有致、收放自如,才能取得“音似波、气如澜、波澜起伏、滚滚而至”的艺术效果与演唱功力。“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在民族声乐的教学演唱中,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对所唱作品进行分析,推敲每一句的演唱,从歌词内容、音乐载体、语音语调、思想情感、音乐意镜及艺术表现等唱出不同体裁中国声乐作品的韵味,做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传声、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

(四)加强辅助课程群的建设,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往往存在“重技术,轻艺术”的教学现象。对于声乐教学中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培养学生具备人文思想的惯性思维等方面往往十分缺乏。要实现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良好教学,一定要加强声乐教学中辅助课程群的建設,“任何一首声乐作品包含的人文知识又是复杂多样的,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对应的时代特征、作品蕴含的民风民情、作品风格等等都是声乐作品情感表达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改变“重技术,轻艺术”的现象,需增加音乐类综合素养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加大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力度,建设如《中国民族声乐论》《中国民族声乐史》《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等理论课程群。各地方院校还可邀请地方知名的戏曲艺术家、民间艺人、曲艺表演艺术家开设相关课程,充实声乐学科的单一化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视域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唱响“中国声音”,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实现实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张霞(1974—),女,汉族,河南南阳,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演唱民族声乐基础教育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声乐教学略见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