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幼儿“情感忽视”的意义及策略

2020-05-26姜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幼儿心理策略

姜芳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好的教育是提供环境、塑造人的过程,而教师和同伴是幼儿园重要的精神环境。教师要发挥好精神环境的作用,帮助孩子提升自尊;关注孩子,给他真诚的赞美;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肯定孩子的能力和表现;认真倾听,给孩子表达自己建议和想法的机会;鼓励小朋友主动与其游戏、合作,帮助孩子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受重视,给孩子各种成功的体验。并结合家园合作,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情感忽視;幼儿心理;策略

一、情感忽视的定义

我们都熟悉“忽视”这个词,根据心理学中韦氏词典,“忽视”的定义是:给予很少的关注或重视,或漠不关心,尤其是指因为粗心而不提供照料、看护。童年期的情感忽视,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情形。纯粹的情感忽视是看不见的,它通常是非常微妙,很少有身体上的或是肉眼可见的迹象。并且很多经历情感忽视的孩子确实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家庭看上去非常完美,没有一点外在迹象表明他们被忽视。

二、案例现象及后果

案例一:

4岁男孩瑞瑞长得虎头虎脑,体格强健,比同龄的孩子高大许多。3岁入园时发现孩子特别好学好表现,有着超越同龄孩子的认读能力。但不会听成人要求和指令,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管成人怎样问询,都不理会,自言自语、无交流感、无情感连接。孩子父母都是公务员,工作非常忙。家里除了有老人照顾,还请了两名保姆,一名负责做食品,一名负责辅导学习。由于在家庭中,过于重视孩子的营养和智力开发,从早期开始就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所有互动都是投向对外界的认识和学习,和母亲及家人几乎没有目光交流。

案例二:

5岁女孩媛媛,行动迟缓,尤其看到奶奶,走路都拖沓。不会正常与同伴交往、不敢正视对方,私下行为怪异,常常用手偷偷地拧同伴的身体,或者趁人不注意破坏玩具。父母外地打工,妈妈从不关心孩子,视为拖累。从小就由奶奶带着,奶奶很不情愿地承担养育的任务,平时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要听话”。孩子从小就只能用听话服从来换取大人的感情。

案例三:

6岁男孩波波,述情障碍。遇事说不清、打人、打自己,生自己的气。4岁时情况特别严重,很容易冲动,小朋友都不敢跟他玩。陪伴孩子最多的是爷爷,爷爷脾气暴躁,遇事不说理,孩子调皮就挥拳打压。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成年后表面看起来也很正常,但是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自身根基的结构缺陷,他们也不知道是他们的童年对自己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会产生不解的疑惑:为什么其他人看起来比我快乐?为什么我和亲人感觉不亲近?为什么我会有厌恶反感依赖的行为?这些感受时刻影响着他参与和享受生活的能力。这个缺陷并不显眼,但它会使“房屋结构”本身面临风险。这就导致童年期在人格塑形时被情感忽视过的孩子,在未来不能自我调整情绪。

三、情感忽视出现的原因

(一)无良好依恋、无及时回应

良好的依恋是从婴儿期开始,父母来满足小婴儿对安全和情感连接的需要。温尼科特关于母爱的观察在本质上也论证了一点: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链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关注。要识别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物质需求,并满足他。如果父母能够有效识别并满足孩子在婴儿期的情感需要,一个“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并保持下去。否则,就会养育出不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如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其家庭环境中采用的教养方式是缺乏感知能力,没有情感和行为上的回应,甚至是拒绝的方式。父母回应的可能是一些非情感性的行为,如:饥饿、摔倒等。但是对于幼儿情感的需求,沮丧、生气、恐惧等情绪却是拒绝不理,甚至毫无回应。成人的冷漠和不回应,使得孩子在其幼年时,情感没有在与人的互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情感需求长期被忽视,孩子就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真实感受,为了适应生存,孩子显得安静、顺从,把自己的感受与需要都屏蔽,最终可能会成为一个不能识别自身情感需求的人。

(二)各类型家庭内部问题

代际传递:父母自身曾受到过情感忽视,养育中通过代际又传递给孩子。虽然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受过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自恋型父母:自恋的父母从未意识到子女是与他们相互独立的。孩子的需求实际上是父母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会教训孩子这是自私,不善解人意。他们会希冀子女成为完美的化身,不接纳孩子的失败,不理会孩子的失落。

专制型父母:许多专制型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顺从等同于爱。他们希望孩子静静地、彻底地服从父母,他们才感觉到被爱。他们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只按照自己脑中的小孩该有的行为模板来要求孩子。

放纵型父母:这种父母和专制型父母相反。他们认为“不要担心,长大会好的”。看起来很爱孩子,以为给孩子自由和包容就是最好的教养,他们没有意识到要适当地展现权威的一面,通过规矩、后果来对孩子说“不”,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并理解各自的感受。

离异家庭、工作狂父母、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有抑郁倾向的父母,都会因各自的原因忽略儿童早期的情感需要。

四、通过家园合作帮助被情感忽视儿童

(一)父母自身的成长与改变

小时候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成为父母后,会因早年的情感忽视问题而备受挑战。他们首先要做的是修复自己的情感认知。从确保知晓自己的情绪,到抚育的孩子能意识到自身情绪,再到与他人有情绪共鸣。修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了解情绪的目的和价值;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感觉;接受和信任自己的感觉;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觉;理解和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无论父母做错了什么,都是可以修复、弥补的。孩子有难以置信的适应性。

(二)及时回应

0~3岁,妈妈是最重要回应对象。回应就是观察、跟随孩子的状态,做他想做的。跟随孩子的眼睛,学会领会孩子的精神状态。听他想说的,在他想要安静的时候给他空间,在他想要爱的时候给他拥抱。儿童还会把自己对面孔和表情的领悟力用在语言学习上。若母亲不理睬孩子的信号,只灌输自己的指令,不仅孩子容易抵抗,而且母亲失去了最宝贵的启蒙机会。

(三)给出具体要求和指令

有的父母对孩子呵护有加,实际上并没有给孩子学习规则的机会,也没有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不良行为。虽然家长是爱孩子关注孩子的,但没有在子女面前建立权威,家长要通过规矩、后果和对孩子说“不”,帮助到孩子了解自己并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感受。所以,从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开始,就要给孩子一些规则。

(四)集体中时刻用美化的镜像照亮他

成人的眼睛,就是孩子的“镜像”。孩子是通过父母和成人眼中的倒影来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如果抓住孩子的问题去盯着看,或者有意无意地去提醒,反而适得其反,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如果家长和老师只针对孩子的点滴好的表现放大,给予一个美好的认可,形成一个好的镜像,则给了孩子最大的鼓励。

(五)集体中创造提升孩子自尊的机会

被情感忽视过的孩子,自尊心都会不同程度受损。低自尊的孩子在能力上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好事情,不再期待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去获得自信和他人尊重。并伴有自卑的性格特征。在活动中不敢主动提出要求和建议,不敢表现自己,只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表现得胆怯、内向、消极,缩手缩脚。或者呈现反向形成特点:不求上进、我行我素。这些由自尊造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很难自動修复。

教师和小伙伴是幼儿园重要的精神环境。教师要发挥好精神环境的作用,帮助孩子提升自尊。关注孩子,给他真诚的赞美;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肯定孩子的能力和表现;认真倾听,给孩子表达自己建议和想法的机会;鼓励小朋友主动与其游戏、合作,帮助孩子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受重视,给孩子各种成功的体验。

在压力日增的时代,年轻父母们也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固然重要,情感层次上的需求更不容忽视。爱孩子,就从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开始,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真正的需要,抚育出情感成熟的孩子。

猜你喜欢

幼儿心理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析农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园色彩创设与幼儿心理引导探究
动画“情结”
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由半朵小红花想到的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