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毛泽东思想与错误路线斗争的历史逻辑

2020-05-26王琼

新丝路(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

王琼

摘 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指导共产党人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然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右倾投降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三大主要错误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正确思想。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5年七大召开,经历24年之久,其时间跨度之长,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苦苦探索之路,为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内涵,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形成;路线斗争;精髓内涵;对立统一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真理之光,激励中国人民走向了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道路。然而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浴血奋战和艰辛探索,才逐步实现了理论的成熟,其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具体结合的经验,成立了毛泽东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意义的提出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合法化,其距共产党成立已经经过17年之久。

一、在与三大错误路线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正确经验

1.缺少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观导致的右倾机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集中力量组织进行工人罢工,利用经济斗争改善工人悲惨命运,但内地帝国主义的阻挠和封建军阀的破坏,尤其是“二七惨案”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扩大同盟进行斗争,当时国民党在孙中山领导下比较有影响力,在苏联的支持下,孙中山同意改组国民党。之后共产党的迅速发展以及过早实施的土地革命政策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不满,并开始予以限制共产党。由于思想理论的不成熟和斗争经验的不丰富,陈独秀主持中央工作时,没有采用斗争以求团结,反而选择退让以求团结,后期国民党右派利用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剧了统一战线破裂的危险,最终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遭到了国民党的清洗。

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根源在于没能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马克思在社会形态划分中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划分了五种社会形态,当时的中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过分强调社会形态的依次发展性,即中国必须先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待生产力发展充分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由此产生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根源,而“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导致其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革命实践,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彻底失败,国民党窃取了北伐革命胜利的果实。另一方面,共产党由于在北伐中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罢工,并进行了土地革命的尝试,过早暴露了与国民党相左的革命主张,引起国民党右派即大资产阶级的恐慌。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和统一中坚持对立必须牢牢把握。只有统一战线的统一,没有区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对立性,从而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必须坚持对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中共从血的教训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2.過分强调唯心主义而忽视客观实际导致的左倾冒险主义

在经历过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对军队建设有了清醒的认识,必须建设一支属于党的军队。在阶级矛盾激烈的现实下,仅仅靠秘密斗争、经济斗争,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使命,进行土地革命建设。由于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仇恨和对陈独秀投降主义的愤怒而引起来的革命急性病,使党内“左”倾情绪很快爆发,暴动的情绪和行动一浪高过一浪,从1927年的秋收起义到1934年的反围剿斗争,多数暴动由于对敌情的轻视和对我军战斗力的过高估计都失败了,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和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中提出“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左倾口号,号召红军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罔顾红军战斗力不足的事实,遭到了失败。博古在苏区的指挥背离红军机动灵活战术,与敌人硬拼死守,结果差点葬送了中国革命,导致了红军的被迫大转移。

左倾冒险主义的根本在于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共产党的客观实际情况。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共产党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而现成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实践自然成了最好的学习模式,即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但共产党没有充分认识到革命力量弱小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过高估计了帝国主义之间和封建军阀、国民党之间的矛盾,错误判断出革命形势的极度高涨,党在初期的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导致了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丧失和战略转移。

3.忽视辩证唯物主义导致的右倾投降主义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全面侵略,主要矛盾已由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第二次国共合作新局面形成。针对国民党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共产党在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方针,但1937年王明从俄国返回延安,盲目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方针,并在武汉长江局与延安党中央对峙。

盲目服从统一战线具体表现在只认识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民族敌人,而忽视了国民党这个阶级敌人;只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任务,不讲建设新中国的任务;主张靠国民党军队抗战,反对发动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毛泽东针锋相对提出的在统一战线领导下的独立自主方针,即统一中必须坚持斗争,失去斗争就失去了统一的意义,斗争是为了更好的统一。在蒋介石企图整编人民军队,独揽军权时,毛泽东针锋相对指出:人民的武装,一支枪和一粒子弹,都必须保存,不能交出去。

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对立统一作为基本规律贯穿着毛泽东思想始终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军事斗争中,在与敌人激烈对抗中逐渐成熟发展起来。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统一、均势),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独立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变动性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革命战争的目的在于夺取政权,夺取政权后更好地变更生产关系,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发展。马克思形象地指出思想教育一旦离开物质利益,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中国由于封建制度存在千年之久,广大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模式根深蒂固,农民对土地高度依赖,因此必须利用土地制度关系变革经济模式。经济上,共产党采取土地革命政策,在不同时期采取灵活的土地方针,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变革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生产关系,解放农民生产力。针对富农土地财产灵活实行,最大程度将激发农民的斗争意愿和统一战线结合起来。

2.矛盾分析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利器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矛盾,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进行解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只有充分发动人民力量,依靠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才能解决民族矛盾主要矛盾,为解决阶级矛盾创造条件。而解放战争中,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只有依靠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同时争取国际力量尤其是苏联的支持,才能解决阶级矛盾,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条件。因此,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态度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早期共产党没有成熟的理论思想作指导,更多是遵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大大束缚了中共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毛泽东在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指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是实事求是思想形成的开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离开实际的调查分析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马克思指出事物的前进发展是螺旋上升的,每一次对现存事物的正确否定都蕴含着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事物朝着更高层次发展。毛泽东在与国民党反动派较量中和具体实际结合,变战略中的红军内线防守为外线中的战略进攻,防守本是战争中的否定因素,改变消极防守中的不利因素,利用退却诱敌深入,在适当时机集中优势兵力聚歼敌人,变否定为肯定,取得胜利。在对资产阶级否定因素的处理中,没有采取激烈对抗的消灭方式,而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变否定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态度,中国才能走向民主、独立和富强之路。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研究的启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J].2016(01):14-1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顾海良.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逻辑[J].2019(05):4-15

[4]鄒升平.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J].扬州大学学报,2019(07):5-13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
试论《溪山琴况》中的艺术辩证法思想
试论《溪山琴况》中的艺术辩证法思想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荒原》主题的辩证法解读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跨越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