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试论文化词外译
2020-05-26陈海丽
陈海丽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来越的中国文学作品输出国外,文学译介受文化意向思维、地方方言及难以避免的文化空白影响,不可避免误译和漏译问题,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有效输出。由此,需要在加强中外译介合作基础上,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才能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关键词:文化词;莫言;丰乳肥臀
一、文化词概念与意义
“文化词”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表达,文化负载词、文化特色词、文化独特词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界定标准尚未统一。戴庆厦(2013)[1]指出“文化词,是指能反映该民族文化特点的词,能使人们通过这类词窥见这个民族现在或者过去的一些文化特点”;周志培(2013)[2]认为“表示某一社会独有的文化特征的词或词组,在被另一文化吸收时,称为文化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词无疑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核心文化的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化词的翻译是翻译领域很重要且难以统一的部分,如果没有对本源语和译入语所在国文化熟悉掌握是难以实现两者的意思完全对等的。毫无疑问,文化词的翻译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能否被异域文化正确解读。近年来大量的中国文学被译成外国文字,向世界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历程和价值观,一方面对外传播中华传统和现代文化,增进与世界文学交流,另一方面也从中反思我国文学路径的文化输出的效度。本文以莫言代表作《丰乳肥臀》为例,从“他者”的视角反思今天我们的文学输出是否得到了正确的解读,希望对今后我们的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有所启发。
二、文化词的翻译方法
莫言小说之所以在越南传播取得成功,其作品的翻译者陈庭宪先生功不可没。陈庭宪先生是越南有名的汉语小说翻译家,也是目前翻译中国小说最有权威的翻译家之一,他在处理文化词方面的技巧可圈可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要用到直译法、转换法、意译法、音译法等。
1.直译法
直译法又称对等翻译法,按照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地翻译,体现了不同的语言会存在相同的文化内核。
越南从中国版图独立出来后,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法战争结束后,越南正式脱离清政府的管辖,从中国版图分离出来。在谋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道路上中越两国朝着共同的社会主义目标并肩奋斗。正因为中越同种同源的特殊关系使得越语包含了大量的汉越词,很多时候直译便可以实现概念或信息的对等交换,实现内容和风格准确转达,减少读者理解负担。如文中出现的几种文艺表现形式,像“扭秧歌”、“茂剧”等,译者分别直译为“múa ??ng ca”,“k?ch M?u Xoang”形式对应,译入简练。“扭秧歌”是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民间舞蹈形式,舞蹈欢快,节奏跳跃明朗,尤其适用于欢庆气氛下表演;“茂剧”即“茂腔”,属于山东一带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以上文化词的越译都采用了直译策略,尽管有助于保留原词汇的形式和风格,但是由于大多数越南读者对种类繁多的中国民间艺术认识不深,直译这些带有民族艺术特色的“扭秧歌”、“茂剧”,容易造成原语信息的缺失,如果此处结合注释,分别简单介绍这是中国北方这两种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无疑可以减少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存在的信息缺失。
2.意译法
意译法在成语俗语方面最为常见。对于那些不容易被越南读者理解,但在越语中又没有相应匹配对应的成语俗语,我们只能改变其原有表达形式,根据具体语境,采取意译的方法,以合乎当地读者的语言习惯翻译出来。除了部分直译以外,很多时候是需要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再用译入语来进行转换意译。不少源于中国的文化词即使被借入越语字库里也因受本土化影响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类词语仍带有浓重的汉语原词语的痕迹的同时也体现越南民族思维特征。
在文章里出现不少让外国读者理解破费劲的句子如:“我不是手提帽,也不是永久帽”,另一处也出现了类似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戴的,不是‘手提帽,你是极右派,是永远摘不掉帽子的右派。”要理解此处的“帽子”需要有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这里的帽子是看不见的抽象比喻,带有政治色彩。“帽”比喻所犯的罪名,“手提帽”指暂时的罪名;“永久帽”指永远也难以摆脱的罪名。针对这个明显属于带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词,译者巧妙地借助上下文的意思将“手提帽”意译成“phái h?u t?m th?i”,“永久帽”译成“phái h?u v?nh vi?n”,精简而有效地将“帽子”政治内涵信息传递给越南读者,扫除了越南读者的阅读障碍。
3.音译法
文章中对人物名称如“青天大老爷”(Bao Thanh Thiên)、“孙猴子”(T?n Ng? Kh?ng)、“武大郎”(V? ??i Lang)等基本采用了音译法。因为这些中国经典小说中的人物,早已通过小说、电视剧、电影等多种形式传入越南,深入人心。越南人在平时的日常交谈里也习惯借用中国文学的典型人物以使的表达更生动。如?a nghi nh? Tào Tháo(像曹操一样多疑),b? Tào Tháo ?u?i(被曹操追)暗指“拉肚子”。因此,译者直接音译中华典故里的人物名字,即使不用加注释,但也足以让越南读者心领神会。
4.转换法
转换法也叫替换法或借译法。即用相似功能与影响的译语文化词,对原语文化词进行转换,帮助译语读者克服语境差异与文化障碍辨认出与之对应的文化词。在翻译过程中,转换法是最为常见翻译策略,但会造成原语文化词的文化内涵或特殊功能有可能在译语中得不到最佳体现。例如文章有个片段是鸟儿韩对樊三大爷作出警告:“当头的,不要赶尽杀绝吧?兔子急了也咬人……”(L?o ??u s? kia, kh?ng nên c?n tàu ráo máng. Con giun xéo l?m c?ng qu?n ??y!)譯文对俗语“兔子急了也咬人”作了本土化改动,即“con giun xéo l?m c?ng qu?n”(蚯蚓遭到踩踏也会蜷曲)来形容即使是弱者,被压迫或者逼迫到绝境,也会爆发、报复,做出意想不到的事。这种替换简洁而明了,马上减轻读者的理解负担。
三、文化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皮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的观点。不可否认,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作品在不同的语境里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新的内涵。然而这也注定它需要通过“叛逆性”才能实现“再创造”。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和叛逆性是无法分离,是和谐的有机体。我们需要针对译者的无意识还是创造型叛逆来分析其“叛逆”的表现及成因才能洞察不同文化的差异。
1.文化意向思维的引导
文化意向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相对固定的特殊意义和内涵,有时还附带着深远意义的文化联想。读者一旦看到即心领神会,达到与作者的思想共鸣。这部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作品中,莫言运用了大量的俗语、俚语等,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词,蕴含着文化意向。一旦进入阅读,我们受制的不光是常识,还有我们的民族文化积淀,因此,误译也就不奇怪。
原文:看看俺这个儿子吧,他比狗还皮实,什么活都能干。
译文:Nó trung thành h?n con chó,vi?c gì c?ng làm ???c!
“皮实”根据词典解释,它源于契丹语,“金刚”之义,后来借入汉语中,既可以指人的身体结实强壮,也比喻物品的结实耐用。原文的母亲因生活所逼,不得不忍痛卖掉自己的孩子。她向一位贵妇这么推销自己的儿子:“他比狗还皮实”。本义是想告诉贵妇人,他儿子身体结实,容易养活,而且什么粗活都能干。但译者却理解有误,把“皮实”理解为“诚实”(trung thành)之义。译者的误译其实是受本土化所形成的文化背景知识影响。在越语,“狗”带有忠诚,卑贱的含义。形容人身体结实往往与“水牛”联系在一起而不会联想到“狗”,加上“皮实”与“诚实”只一字之差,译者容易先入为主,误认为“皮实”就是诚实之义。殊不知母语文化的不自觉上位造成了整句话的意思与原意不对等。
2.方言口语的影响
原文:“酒干倘卖无?”金钱如粪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译文:R??u ?? d?c b?u,bán cho ai?Ti?n tài nh? ??t b?i,sinh ra kh?ng s?n có,lúc ch?t ch?ng ?em ?i theo?
金童即小说里的主人公被妻子汪银枝软禁半年后,赶出门流浪街头时想起母亲,希望与母亲相伴,捡酒瓶卖,粗茶淡饭,自食其力的心里活动描述中引用了既是经典的歌名又是曲中反复提及的歌词“酒干倘卖无”。译者把它翻译成越语意思是“酒已经倒出壶,卖给谁”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后面紧接着是描述金童对人生与金钱观的反思:“金钱如粪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上,“酒干倘卖无”源自闽南语的音译,意思是“要卖酒瓶子吗?”以前在闽南、台湾一带专门有人收购废弃的空酒瓶子,然后卖到废品回收站以赚取一些利润。他们往往一边推着自行车,摇着车铃,一边沿街串巷地喊“酒干倘卖无”(音译)。若有谁家里有空酒瓶子要卖,就会叫住这收购废品的人。而译者只是单纯从字面去翻译“酒干倘卖无”显然没有理解背后所隐藏的意思。
《酒干倘卖无》是源于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里面融合了最为经典的闽南语方言。这部电影主要是讲述主人公因得到好心的哑叔捡破烂为生抚养成人,幸运成为大歌星后,渐渐看不起自己的养父,后来又突然醒悟,不顾经纪人反对,在演唱会上用这首歌表明了她对养父的忏悔和感激。可见,没有对这个文化背景的理解,译者误译在所难免。
3.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
原文:“每桌自成中心,猜拳斗酒。酒源源不断……”
译文:“lúc này ti?c r??u chuy?n sang tr?ng thái t? nhiên,kh?ng còn chuy?n b?t m? làm quen gi?a bàn n? v?i bàn kia,mà bàn nào bi?t bàn ?y,m?i bàn là m?t trung t?m,r??u ch?y nh? su?i…”
译文里存在值得惋惜的译入空白。原文描写六姐嫁给巴比特的婚礼宴席上宾客喝酒吃菜的热闹场面就直接跳过了“猜拳斗酒”这个成语的翻译,没有留下半点信息。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古代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直到现在都还保留,这是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不管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它的娱乐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为了活跃和增加饮酒气氛。现代酒桌文化上改称“猜拳”或“猜码”。喝酒双方一边划拳一边喊数,一方喊的数正好等于两人出拳的总和为赢。然而,越南酒桌文化里没有中国这种行酒令形式。现代的越南人在喝酒的时候,大部分通过喊口号“hai ba,dro”(一二三,哟!)来助兴。针对这种酒令文化的缺失而留下的翻譯空白现象,笔者认为可以直接用拼音,音译然后采取描写法,对中国人猜拳斗酒的情况做个概括性地描述和介绍,只有这样才补偿越南人所不了解的中国酒文化。
四、结论
文学翻译可以视作是一种文化构建行为。译者需要把某一民族文化的形象改成能适应另一种民族文化的形象,从而完成一种社会和文化的构建。这种文化的构建往往没法再很短时间就能一气呵成的,需要译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去逐句斟酌、体会和传递作者的意思,才能跨越跨文化交际遗留的鸿沟,因此我们要耐心地给予译者足够的时间,并且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壮大我们的文化传播使者的队伍,壮大我们文化传播的力量。
尽管译文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瑕不掩瑜,陈庭宪先生的译作仍不失为优秀译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呼吁更多翻译者怀着高度的文化传播责任去传播我们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针对中国文化词外译应该首先考虑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结合直译加注或音译加注的方法对一些文化词语进行信息补充,弥补理解性上的损失。中外合作翻译校对,各取所长将是今后文学翻译较为有效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庆厦.语言调查教程[M].商务印书馆,2013
[2]周志培、陈运香.文化学与翻译[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王兵著.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教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谢天振.隐身与现身[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