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传统瓷器龙纹之演变

2020-05-26尚亚力徐跃帼吴增波

江苏陶瓷 2020年2期
关键词:龙纹演变瓷器

尚亚力 徐跃帼 吴增波

摘  要  通过查阅大量瓷器史料及其图片,分析归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朝历代龙纹造型的历史演变,透析了龙纹背后所蕴藏的当朝政治、经济、文化及兴衰的背景。

关键词  瓷器;龙纹;演变

盘古开天地以来,龙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几千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皇权独大”及“君君臣臣”的等级特权,皇家设计出了寓意稳坐江山、龙驭在天、四海升平等等的龙纹应用于陶瓷器物与纺织品等方面的装饰,以此来“麻醉”百姓使其思想受到禁锢与约束,从而达到奴隶制或封建制度的稳定,并达到传宗接代、传承皇位成为名正言顺的法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百姓思想的解放,在反对皇权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剥夺统治阶级作为掩盖其独裁统治工具的龙纹,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民间艺人设计出了寓意鱼化龙升(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等吉祥纹样,应用于瓷器与纺织品等方面的装饰,激励人们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祈望通过科考中举飞黄腾达以及表达喜庆吉祥之祝愿。

1  早期瓷器龙纹的演变

龙的出现,缘于我们民族的情感,想象力超凡的祖先将龙图腾总结为九似,取各类动物之长,组合成一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的神兽,其精神意蕴代代升华、一脉相传。

1.1隋唐之前瓷器龙纹

龙纹据考证最早被发现于在甘肃甘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红陶双耳壶”,商周至秦汉时期目前未发现陶瓷龙纹。魏晋南北朝陷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崩离析、多元文化激荡,直至21世纪在六朝古都——南京,多处出土了三国时期吴的青釉褐彩贴花瓷器,其中一件腹部绘有翼龙,其动势保留了汉代风格。山西省太原市、河北省磁县、山东省兖州市出土的北朝“龙柄鸡首壶”或“龙柄壶”,龙纹为半身单头造型,但河北省沧州市出土的一把贴塑“盘口壶”,龙纹则通体紧附于壶身,四肢蹬抓于壶身刚劲有力,为后世唐代造型风格雷同的“凤首龙柄壶”开创了先河。

1.2隋唐时期瓷器龙纹

隋唐时期龙纹在陶瓷装饰上的应用开始增加,通过故宫博物院藏隋朝“绿釉螭龙莲瓣纹博山炉”,可观之龙纹形象强劲有力,前双肢上持博山炉体,身体以蛇之蜷曲缠绕炉身数圈,整个形态动感极强,威严孔武。唐代龙纹之势可由故宫博物院藏唐朝“白釉双龙柄盘口瓶”而感受,双龙张口衔住盘口,下腭超长,有鲸吞之势;龙耳尖利、龙角卷曲,设计超凡,富有极强的艺术感。

1.3宋与辽、金、西夏、元时期瓷器龙纹

宋与辽、金、西夏、元近400年间长期对峙冲撞,最终形成汉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此时龙纹已成长得十分具体,流落到日本的磁州窑“龙纹瓶”和美国的磁州窑“长颈撇口龙纹瓶”,演绎出焕然一新的龙纹布局和姿态。两瓶均饰异常醒目的独龙充盈画面,龙纹头大颈粗、体壮如熊、四肢粗硕、趾甲如刀,满身密布鳞片,唐龙双角被独角取而代之,汉唐灵动之风戛然而止,新颖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元代强大彪悍的蒙古军队以飓风般的速度和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欧亚大陆,班师回来不仅带回商品,还带回匠人与技术。元青花、掐丝珐琅(景泰蓝:景泰年间达到巅峰故称之景泰蓝)等西域技术与中国技术交融并生。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几件元青花梅瓶可谓为元朝龙纹之代表,多条龙相互间俯仰呼应翻江倒海,或独龙呈行走状朝气蓬勃;另土耳其托善卡帕皇宫所藏多件元青花与之形象相同的器物,龙纹细颈小头、蟒身鱼鳞、利爪长鬣、四肢发达,较宋朝龙纹明显瘦身,但态势强劲凶猛,极具杀伤力,似乎回到唐朝风格,灵动又不失凶猛,为明清瓷器龙纹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2  明朝瓷器龙纹的演变

明朝长达276年,辉煌过、衰败过,峰回路转过,最终江山社稷不保被农民起义军覆灭。龙作为神兽,真龙天子的形象在明朝普及朝野,皇宫用器龙纹、建筑龙纹比比皆是,随着明朝社会万象起伏,龙纹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统治者文化不同而异。

2.1明朝早期瓷器猫脸龙和凶猛龙

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极富戏剧性灵光一现,如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春寿龙纹梅瓶,龙之体态如元代之形,但头部变得很大,角软弱无鬣毛,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永乐和宣德两朝瓷器大增。故宫博物院藏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云龙纹、青花穿花龙纹等器物,以及景德鎮永乐地层出土的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龙驱体粗壮,四肢强健;趾甲较元代龙偏短,形如匕首;龙首饱满,张嘴龙上颚翻卷如象鼻,闭嘴龙嘴形如猪,俗称“猪嘴龙”;眼侧如比目,角如刀切齐整,鬣毛丰满怒发冲天,龙纹形象生猛与永乐和宣德两朝国势相呼应。

2.2明朝中期瓷器俊美之龙

以成化弘治两朝为代表的明中期龙纹,由永乐和宣德之凶猛转而俊美。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龙纹盖罐,龙奔波于海水之上,尽管龙身三弯翻肘向上,配上一副犹如眼镜的眼睛,给人一种不思进取水中戏耍之相;弘治时期的龙纹仍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慵懒姿态。成弘父子对江山社稷采取和平守势的懦弱性格由龙而表现。而紧随其后的正德皇帝为明代最不循规蹈矩的君王,一反旧制,喜武厌文,让龙插上翅膀,翱翔天空,进而体现皇帝天马行空“威武大将军”的意图。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紫禁城内奉祀玄天上帝、修道炼丹,对该朝瓷器纹饰影响至深。故宫博物院藏嘉靖青花云龙纹罐盒和龙穿莲池纹五彩绣墩,充分体现到龙纹显得漫不经心,龙纹驱体由立体扭动而变成平面动态,龙爪不再锋利有力而如蟹爪一般松散,俗称“风车爪”,鬣毛如湿重的帽子,方头圆眼嘴似张而不能合之状。

2.3明朝晚期瓷器龙钟之龙

万历崇祯两朝为代表的明晚期龙纹传递出大明王朝一天天衰弱的凄美之相。明十三陵定陵出土一对青花龙纹带盖大瓶及故宫博物院藏同类器物,均为万历御窑瓷器重器,但仍掩饰不住国势衰微艺人心碎之情。龙纹由嚣张变为恐惧,尤其后肢有逃脱之感,且在全器装饰比例明显缩小,空间感失衡。尽管崇祯皇帝踌躇满志,但回天乏术,龙纹强悍内质消失殆尽。观复博物馆藏青花崇祯龙纹缸,龙纹老态龙钟,毛发细弱,观之如雪,似诉说着大明朝凄凉之势。

3 清朝瓷器龙纹的演变

清兵入关击退大顺军迁都北京,清政府面对几千年中华文明,自觉主动地向汉文化靠拢、学习、实践、运用且发扬光大,从瓷器龙纹可看出端倪。

3.1清朝初期瓷器龙纹

清初顺治时,龙纹出现都是半遮半掩、云里雾里,由故宫博物院藏青花云龙纹花觚可洞察一二,其纹饰为云纹带火珠,龙一身三现,翻云覆雨,龙纹造型与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明清交替,民族、社会、文化矛盾深重,艺人捉摸不定。

3.2清朝鼎盛时期瓷器龙纹

康雍乾三代是清朝鼎盛时期,其瓷器龙纹一改前朝躲躲闪闪的艺术风格,透着一股关外的凶猛生劲。故宫博物院藏康熙五彩龙纹盘及海水龙纹青花瓶,双双传递着康熙朝桀骜不驯的内心反映。前者龙由天而降,龙头正视前方虎视眈眈,额头高起,长颈短鬣,多扭曲的蟒身,四肢伸展有力;后者龙由海而升,龙头侧视。康熙朝宫廷少清规戒律宽松随意,龙纹以四爪或三爪为主,五爪很少应用。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则表现了另一类吉祥龙纹题材,鲤鱼跳龙门,一跃成名。熟读四书五经的雍正皇帝对龙纹有了更深的理解,雍正瓷器上的龙纹已脱离康熙龙纹的野性并带着汉化的痕迹。故宫博物院藏雍正青花云龙尊,双龙戏(赶)珠,龙体态肥硕,鬣毛整齐,向上飘前,角光滑如修饰,上下颚平齐,开合有力,身体甩动,四肢粗壮,五爪精美。乾隆皇帝一生奢华,龙纹瓷器数量巨大,遍布朝野,鉴于其当朝时期统治思想为官员严厉民众宽松,因而龙的造型千姿百态,蔚为大观。故宫博物院藏乾隆青花釉里红九龙纹梅瓶,红龙姿态各异腾飞于蓝色云纹之上,并抢戏一颗红色火珠,九五至尊乾隆皇帝普天之下非我独尊之心态由瓷而传递。

3.3清朝晚期瓷器龙纹

清朝自嘉庆起,一路下坡,嘉庆道光时期还能看到残留的盛世景象之龙。清晚期的龙都是有气无力,强打精神面世而已。故宫博物院藏嘉庆青花云龙瓶、同治青花云龙纹赏瓶、光绪粉彩龙凤纹盖碗等,龙已站不知如何立,行走已不知出哪条腿合适,眼如同近视,肢体如麻痹,龙已不再是皇家威严肃穆的象征。

4  结  语

瓷器龙纹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由最初的具象演变成集所有动物之长,被塑造成智慧灵动的“神兽”,且因时代的不同,肩负不同的使命,其造型风格也稍有差异。唐代的龙纹多胖美健壮,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宋代的龙纹形象基本形成,犹如宋人辛弃疾词曰:“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玉龙舞”;元代龙纹常与祥云、波涛相组合,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明清出现了正面龙,龙“正襟危坐”于江河湖海之上,张牙舞爪、面相威严,上肢和两爪左右伸张如轮盘飞舞。由此可见,历朝历代的龙纹都在强化宣传封建帝王对江山社稷的执掌。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龙纹不再是真龙天子的符号表征,而是脱胎换骨成中华民族大众化图腾,中华人民是龙子龙孙,龙在民族文化中形成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參 考 文 献

[1]马未都.马未都谈瓷之纹:甲光向日金鳞开——龙纹[J].紫禁城,2012(01):68-91.

[2]马未都.瓷之纹(上)[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龙纹演变瓷器
瓷器上的龙纹
中国的名牌瓷器
浅谈中国古代龙纹的演变历程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高傲的瓷器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