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音乐非遗融入高校课堂教学研究

2020-05-26周昌印

艺术评鉴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教学

周昌印

摘要:传统音乐非遗是一个民族的珍贵财富。本文从国家级非遗项目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的基本内容作为切入视角,分析“好花红调”的经典作品《好花红》的艺术特征,探析如何将优秀的非遗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课堂的新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堂教学   布依族民歌   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103-02

一、传统音乐与非遗概念解读

传统音乐非遗是“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传统音乐”不同的文化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内很多著名学者对“传统音乐”概念都做过相应的总结,如音乐学家田联稻先生、音乐学家董维松先生、王耀华、杜亚雄等在相关文献进行过分析与概述。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是音乐学家董维松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一文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所下的定义。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或少部分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包括现(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音乐品种。[1]其中包含有各种分类,如宗教音乐、民间音乐、民间曲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一概念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而来,最初提出非遗雏形的是日本在《文化财产保护法》,指的对民间文化和财产的保护。通过在不同国家的发展与演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一特有文化不断保护和完善,并赋予法律制度的规范,最后在2004年8月通过我国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决定我们将他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有很多种类,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文件舞蹈、民族医药等十大类。

二、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文化内涵

(一)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

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在政府和非遗保护单位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下2008年6月7日成功获得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这一项目有国家级传承人和省级传承人各一人,他们担负着“好花红调”传承和传播的使命。音乐风格婉转动听、曲调迷人、多属于平腔山歌风格,多以四声或五声小调式为主。

(二)“好花红调”同宗同源民歌简述

“同宗同源”民歌,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其基本含义,所有的变化和发展的结果都来自同一母体产生的变体。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一书中,给同宗民歌下了一个较权威的定义。“同宗民歌: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的若干子体民歌。”[2]据文献资料和笔者采风了解到,目前同宗同源的歌曲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0首以上,音乐风格基本保持布依族民歌特点,旋律千变万化,其中以《好胡红》最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同宗同源的歌曲,如:《隔山远路不好连》《牡丹开花好逗人》《桂花开在贵石岩》《喜讯传到布依寨》《山歌不好枉自多》《山歌越唱越宽乐》等。

(三)“好花红调”经典民歌《好花红》分析

1.从歌词内容分析《好花红》的艺术特色

歌词:好花(啊)鲜来好花鲜(呃),好花生在那刺梨尖(呃);好花(啊)生在刺梨树(呃),哪朵向阳哪朵红(呃)。“好花红”中的“花”指的是刺梨花,刺梨花长着三片花瓣,象征着布依族三个土语区紧密团结,牢不可破的精神,[3]刺梨花生长在贵州很多地区,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犹如歌词所唱的好花生在刺梨蓬,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它始终保持着挺拔的身影。哪朵向阳哪朵红,“红”象征着布依族人的精神面貌,开朗、热情。刺梨花的颜色一般为粉红色或者红色,红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鲜红的颜色,象征着喜庆等。作为刺梨花的颜色它更象征着高贵、吉利,更象征着生命。第二段歌词“鲜”,“鲜”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很多,和花联系在一起更贴切的解释是鲜艳、鲜丽、鲜红、鲜美等。在好花红歌词中可以解释为刺梨花的色彩鲜艳、美丽,与第一段歌词的“红”意思相同。

《好花红》从歌词上我们还可以看出有衬词,如“啊”“呃”,这是布依族山歌歌词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金玲在其硕士论文《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文化审美研究》中提到布依族山歌中的衬词可分为两类:句尾衬词和句中衬词。在具体运用时,一般是句尾衬词使用较多,而句中衬词使用较少。其中,句中衬词又分为单词衬与单字衬两种。单词衬如:久不(阿是嘎呐呐子)唱歌(尖噜噜)忘记歌(呀),久不(阿是嘎呐呐子)钓鱼(尖噜噜)忘记(咕噜噜子)河。单词衬词如《好花红》就是典型的例子。

2.从音乐形态分析《好花红》艺术特点

国家级非遗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最经典且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好花红》曲式结构为单乐段组成。1~8小节为第一乐句,9~16小节为第二乐句,两个乐句构成规一个乐段;每个乐句又分为4个乐汇,两小节为1个乐汇,4个乐汇间又形成了起、承、转、合结构。这首歌曲为四声e羽调式,旋律骨干音为角音和羽音始终贯穿整个曲调。旋律主要采用级进与跳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级进为主,跳进为辅。这是一首根据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改编最为成功的作品,采用了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根据布依族经典风格调式特征以及唱腔特点运用现代创作手法进行的二度创作。

三、传统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堂分析

高校课堂是传播文化的最强阵地,将传统音乐融入高校课堂有效地增加了高校音乐课堂的活力。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一)编著音乐类非遗校本教材

教材是组成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布依族民歌有自己的人文历史,布依人有着自己的人文情怀,“好花红调”有属于自己的同宗民歌几十首。把它们编成教材或者编进教材,走进课堂,让民歌动人的旋律得到更好的传播,让民族经典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让高校课堂教学教材资料更加充实。

(二)在高校不同的课程中融入课堂

“好花红调”目前作为中小学课堂中常用的内容,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材中就选入了《好花红》作为教学内容。但融入高校音乐课堂目前还是空白,探讨将传统音乐国家级音乐非遗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融入高校课堂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是融入传统音乐理论课堂;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有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好花红调”人文历史、风格特征以及传承史料等都可以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传统音乐理论课堂中丰富教学资源。二是融入歌曲写作课堂;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一门课叫《歌曲写作》,把“好花红调”音乐特征融入到《歌曲写作》课程资源中,对“好花红调”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好花红调进行再创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三是融入声乐课堂;“好花红调”同宗同源歌曲有几十首。

(三)传统音乐融入不同教学对象

1.融入专业音乐课堂

对音乐专业特别是音乐学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教学中,教材融入好花红调相关歌曲,不仅拓宽了声乐学生的视野,更丰富了声乐课程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歌非遗“传承人”,同时对传播布依族民歌,树立布依族文化品牌起到关键的作用。

2.融入艺术公共课堂

艺术公共课主要针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素养课,将布依族民歌委婉动人的优美曲調,融入艺术公共课堂中,可以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综合艺术素养能力、增强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辨别能力。

四、结语

将传统音乐进入高校音乐课堂,可以让高校的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弥补教学内容的单一化。高校中拥有更加丰厚的教育资源,能够为音乐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得到充分的保障,为非遗进一步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把音乐非遗融入到高校课堂教学无论是对高校的教育发展还是对民族音乐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2]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3]张文媛.论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艺术魅力与社会效应.[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