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流体体积模型的泵站前池流态及组合式整流方案

2020-05-26营佳玮俞晓东贺蔚张健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流态立柱水流

营佳玮,俞晓东,贺蔚,张健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某工程引水流量为20 m3/s,引水管道及输水隧洞均采用有压重力流输水,泵站内设置7台(6用1备)机组,装机容量为10 800 MW,最大扬程为42.82 m.

针对泵站前池流态所做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立等[1]对泵站进水池内部流态和各断面速度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说明在矩形进水池内增设导流墩和W型后壁可以改善进水池流态;张光碧等[2]采用流体体积(VOF)模型对带支流河道的复杂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原位试验观察结果对比,说明该模型是处理自由表面有效方法;陈刚等[3]研究了入口设计对于泵池水面的影响,表明VOF模型数值计算可以模拟跌水趋势;张硕等[4]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几何参数对于清水池水力效率的影响,表明清水池的水力效率受长宽比的影响明显;于永海等[5]对侧向引进水泵站进水侧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布置导流栅可以明显地调整引水段动量分布.冯旭松[6]采用模型试验分析了二维情况下单道底坎整流机理.罗缙等[7]基于模型试验研究表明立柱与底坎相配合可以较好地调整水流流态.罗灿等[8]研究了不同底坎布置对于正向扩散前池中水流流态的影响.夏臣智等[9]分析了不同几何参数条件下,单排方柱对前池流态的影响.

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在前池中采取整流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前池水流流态,数值模拟结果准确.文中建立某实际泵站工程前池水动力模型,分析其流态情况;针对出现的不良流态,对比分析提出本工程的整流方案.

1 计算模型与数值方法

1.1 控制方程

基本控制方程包含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为

(1)

动量守恒方程为

(2)

式中:ui,uj为流速在i,j方向的分量;ρ为流场密度;t为时间;p为考虑湍流动能的静压力;μeff为有效黏性系数;gi为重力加速度在i方向的分量.

VOF模型中,对于每个计算网格单元,水气两相分别求解质量守恒方程、共享同一个动量方程.平均密度为

ρ=αaρa+αwρw,

(3)

式中:下标a,w表示气相、液相;αa,αw为气相和液相各自的体积分数,满足

αa+αw=1.

(4)

1.2 湍流模型

本引水系统多相流研究拟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中有关k和ε的瞬时湍流方程分别为

(5)

(6)

1.3 计算模型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正常运行时开启1—6号机组,7号机组备用,每台机组设计流量相同.设定截面X1为进口处的垂直过流截面,截面X2为距离前池进口45 m处的垂直过流截面,截面X3为出口隔墩前的垂直过流截面;截面Z1为前池底部水平截面,截面Z2为距离前池底部5 m高的水平截面.

采用非结构化网格进行划分.针对每一种网格模型,分别对进口流量Q1为20 m3/s下的流场进行模拟,提取前池平均液面高度,并与进口水位高度进行误差分析.表1为不同网格划分下前池水位,表中H1,H1分别为前池水位高度及其误差.结果表明,所有水位的误差均在2%以内.当网格数达到3 540 000时,水位的误差不超过1%.增加网格数量对于水位误差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综合考虑计算准确性以及计算时间,最终采用3 540 000网格数进行计算.

表1 不同网格划分下前池水位

Tab.1 Water level in pump forebay in different grid sizes

注:前池池底进口端高程为0 m

1.4 数值算法与边界条件

计算模型使用VOF模型.进口选在前池入口处,出口选在水泵进水管处.对于流动区域的固体壁面采用壁面边界条件进行约束,固体壁面均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即在固体壁面处流体是静止状态.采用适应性较好的二阶迎风格式,在计算过程中考虑重力作用,采用适用于非稳态可压流动计算的PISO算法.

2 计算方案

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先计算无整流措施时的前池流态;再对固定尺寸的立柱与底坎分别计算仅布置立柱、仅布置底坎方案与立柱、底坎联合布置的方案下的前池流态,并与无整流措施方案进行对比.各方案立柱及底坎位置如图1和2所示;具体方案见表2,表中L1/L0和L2/L0分别为立柱、底坎位置.

图1 立柱、底坎位置示意图

图2 三维结构示意图

表2 整流措施布置方案

对典型断面进行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计算.均匀度越大,流速分布越均匀.流速分布均匀度为

(7)

式中:uai为计算单元的轴向速度;Ai为计算单元的面积;m为计算单元个数.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无整流时

图3为截面Z1,Z2的流线分布图.前池进口流速较快,由于存在扩散角,进口主流与周围水体的速度不一致,前池两侧边缘从距离进口13 m处开始产生回流.机组非对称运行使得7号机组侧回流区范围大于1号机组侧范围.

图3 无整流时截面Z1,Z2流线分布

Fig.3 Path lines in sectionsZ1andZ2without rectification measures

3.2 立柱整流

立柱的布置位置、尺寸、形状等因素都可能对整流结果有影响.由于篇幅限制,此处给出较优方案:立柱距离L1取为 0.6L0,立柱长宽均取1.4 m.布置立柱后,前池流态如图4所示,由于立柱减缓了进入前池的水流流速,主流居中情况得到改善,水流向两侧扩散.前池两侧的大范围回流消失,前池两侧在立柱前存在小范围回流,如图5所示;立柱后方1号机组侧存在小范围回流,7号机组侧存在较大范围回流.

图4 方案1的截面Z1,Z2流线分布

图5 立柱后旋涡平面示意图

3.3 底坎整流

省略底坎尺寸的优化过程,仅给出较优方案:宽为1.5 m,高为2.5 m.针对无整流时两侧回流区较大的情况,底坎距离L1取为0.36L0.底坎整流[10]如图6,7所示,水流流经底坎处,过流面积减小,水流流速增大.一部分水流冲击底坎前部向两侧产生回流;一部分水流越过底坎向前流动,经过底坎后产生坎后旋滚.

图6 方案2的截面Z1,Z2流线分布

图7 底坎后旋涡立面

3.4 立柱与底坎联合布置整流

方案1—3计算不同的位置方案下的联合整流效果,如图8,9所示.主流冲击到立柱时受到阻力作用,在立柱前方两侧形成小范围回流,亦在立柱后方形成小范围回流.经过立柱后分散的水流,冲击到底坎上,将水流打散,使得水体重整.

图8 方案1—3的截面Z1流线分布图

图9 方案1—3的截面Z2流线分布图

图10和11为截面X2在5和7 m水位的流速v分布,图中L为距离:以4号机组中心为原点,由正到负方向为1—7号机组方向.由图可知,无整流措施时,前池内流速变化大;方案1—5,前池内流速变化小,水流扩散趋于均匀.相同运行条件下,低水位的流速分布变化大,随着水位升高,流速变化减小.方案3—5的截面X3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由式(7)计算分别为61.3%,50.1%,81.3%.计算对比方案1—5的水力损失区别不大.综合考虑水流流态和水力损失两方面,在进行立柱底坎联合布置进行整流时,推荐立柱与底坎间距离占立柱与出水口间距的80%.

图10 截面X2在5 m水位流速分布

图11 截面X2在7 m水位流速分布

4 结 论

建立了前池三维数值模型,通过进行多方案计算,分析了前池流态及立柱底坎联合布置进行整流的可行性.

1) 采用水气两相流方法进行前池水流流态模拟.无整流措施时,水流与进口边壁的边界层产生分离流动,未能充分扩散,前池存在大尺度回流.

2) 在前池中分别设置立柱、底坎可以调整水流流态,改善主流居中的现象,提高前池中的流速分布均匀度.

3) 立柱与底坎联合布置时,两者间距对流态有影响.立柱与底坎距离为立柱与出水口间距的80%(即0.8L1)时,流态得到较好改善,流速分布更为均匀.

另外,文中仅从数值模拟的角度分析了前池的流态并优化了其整流措施.随着工程可行性研究进一步深入,课题组将结合物理模型,验证文中结论,确保工程安全高效运行.

猜你喜欢

流态立柱水流
复合掺合料在高流态特种混凝土中的应用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立柱挠度影响因素试验分析及其仿真
实验室小浮选机流态优化对浮选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八旬老者 文化养生——记85岁北大老学长陈立柱
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张衡在他的地动仪中是如何成功地用立柱验震的
春水流
五台山掠影
顺河跨海大桥工程对河道影响数值分析
花空烟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