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设计”对贵州苗族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影响

2020-05-25赵蕾查建敏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再设计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蕾 查建敏

摘 要:贵州地处西南山地,自古以来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虽然相对封闭落后,但贵州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近年来交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贵州文创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谓“再设计”,是指站在现代设计学科的角度,以促进产业发展的眼光,对现有的苗族非遗手工艺产品进行设计角度的重新考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产品创新开发,以配合当地文创工艺品产业实现非遗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与活态传承。

关键词:“再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注:本文系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贵州苗族非遗手工艺产品‘再设计与活态传承模式研究”(710718476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贵州地处西南山地,经济发展滞后,同时,贵州也拥有异常丰富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苗族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省苗族人口400多万,是我国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苗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不少手工艺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苗族刺绣、银饰、蜡染、剪纸等,享誉海内外。在工业化占据全球主导性力量的今天,工业文明对于农耕文化生存空间的挤压,使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急速破坏,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迫在眉睫。长久以来,历史地理原因造成的相对封闭、独立的原生态状态正逐渐被打破,民族聚居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受到了严重侵蚀。因此,将非遗作为宝贵独特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转化为具有现代生命力的、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产品,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是对立的矛盾体,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互补共存的。

一、“再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再设计”实质上是指对苗族非遗手工技艺产品的设计创新和二度改造。今天的苗族地区非遗手工技艺,在静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建立了各级各类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用静态展示和数字化记录保存的方式,录入了大部分亟待被保护的传统手工技艺。而对非遗手工技艺的产品开发则相对欠缺,在黔东南等旅游业较为发达的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市场上,非遗手工艺创意产品虽层出不穷,但水平参差不齐。非遗的活态性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要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通过保护性开发,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较于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现代设计出现的时间较短,现代设计学对应机械化生产方式,有批量化、高效率、耗时短、造价低廉等特点,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手工艺,植根于农耕文明,具有手工制作、效率低下、造价高昂等特性。一直以来,传统手工艺与机械化生产方式之间具有冲突与差异,两者对立融合,难以达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再设计”对非遗活态性传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梳理。

二、“再设计”对贵州苗族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影响

(一)传播非遗知识,树立文化自信

苗族非遗手工技艺长期边缘化,在文化上缺乏主流意识,思想上缺乏主导意识和自信,导致传统手工艺人缺少足够的话语权,主流文化观念的占据,未能给予手工艺人充分的尊重,造成手工艺人地位低下,缺乏自信。

传承人是苗族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主体,传承人技艺的习得通过师徒式传承,口传心授,手工技艺的传承主要在家族和村寨中进行。在苗族人传统的认知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认识:“技艺不传外姓是为了保证家族技艺的纯正,外姓学徒学不好会影响师傅的名声,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随便破坏。”近些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和政府、民间对于传承工作的推进,许多相对开放地区的传承人也接受并认可了更加开放的传习制度,只要有人愿意学习,老艺人们都愿意展开培训倾囊相授,但是年轻人还是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愿意学习和从事传统技艺工作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他们更向往外面的世界、现代化的生活,更愿意外出务工寻求经济来源,意识中对于祖辈所传承的东西缺乏认同感,认为那些是陈旧生活方式的代表。因此,在公众中普及非遗知识,提高传承主体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活态传承的推进。而“再设计”通过对传统技艺产品的开发,衔接传统技术与现代生活,为传承活动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传统民艺与现代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贵州大部分贫困区县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东等民族聚居地区,苗族聚居村寨贫困问题突出。民族地区虽然相对封闭落后,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贵州打造的“东线民族文化风情旅游”,以黔东南苗寨为代表,行业发展具备一定规模。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贵州旅游行业赢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旅游业带动的旅游商品市场得到高度发展,凯里、镇远、台江、施洞等地区的苗族传统银饰、蜡染、刺绣产品成为当地旅游商品市场的主流产品,并以此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台江当地涌现出许多苗族刺绣工作坊,有政府牵头的以村寨为单位的合作社,也有民间资本商业性质的文创产品公司,与当地妇女建立合作关系,收购她们的手工刺绣作品,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一些新图案和内容,交给妇女们制作。由此,当地掌握刺绣手艺的女性在传统的农忙季节之外,有了更多收入来源。“再设计”通过对民族手工艺产品的开发、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来实现创收。

(三)完善非遗社区建设

世界在变,非遗手工艺所处的环境也在变,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非遗,通过自身文化构建内部环境,非遗赖以生存的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前非遗手工艺产品的载体失去了在现代生活中扎根的能力,脱离了实际生活,非遗技艺便失去了在当代环境中生存的根基。对外,“再设计”将非遗手工技艺中的生产工艺、生活智慧、审美意蕴和精神信仰,通过合理化设计展示出来,产生符合现代美学价值的物质载体,满足城市人对于“乡愁”的眷戀、城市生活对于多元文化的向往,无形之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非遗融入社区,扎根现代生活。对内,苗族社区以产品“再设计”推动的产业发展为契机,实现城镇化,融入现代社会。这激活了非遗手工技艺的自身造血能力,进行自我进化以适应族人生活环境的变迁。如果单单从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考量苗族手工技艺的产品开发,未免落入被资本化控制的窠臼。“再设计”不单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行为,更注重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延续,以此适应现代化乡村社区的变化,更好地发挥其在本民族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四)促进地方品牌建设

通过“再设计”,鼓励优秀手工艺传承人与设计公司、工作室、设计师密切合作,取长补短,既可以弥补手工艺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系统设计研发产品能力的缺陷,又可以弥补设计师不具备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对非遗传统文化不了解的不足。在产品层面,建立地方非遗手工艺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如以苗族银饰和刺绣工艺为基础开发的“太阳鼓”民族银饰品牌,就是优秀的苗绣和银饰工艺传承人与来自上海的设计师之间的碰撞产生的结果。“太阳鼓”的饰品既富有时尚感,又具有民族特色,在消费者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度和品牌效应。

三、结语

非遗手工艺需要在当代社会获得能够支撑自身发展的内在生命力,这是维持一成不变的传统技艺和生产模式无法产生的,寻求改变,使自身具备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续存的能力,是活态传承的关键,也是“再设计”之于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内涵。因此,“二次设计”或“再设计”的方式是非遗保护性开发的关键点。“再设计”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只有适当的设计,深深根植于非遗传统的土壤中,立足于民族核心文化基因的创新,才能实现非遗宝贵文化财富的全面传承。

作者简介:

赵蕾,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查建敏,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音乐。

猜你喜欢

再设计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字号,新活力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废旧木制家具再设计及制作
传统婚庆视觉产品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