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结构转型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2020-05-25陶玉涓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艺术设计

陶玉涓

摘 要: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城乡结构转型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生活方式结构的转型推动智能化设计的滥觞,消费结构转型推动分层化设计的发展。在此趋势下,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勢必随之发展变更:于教学内容而言,必须注重市场的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人才;于教师而言,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智能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双向互动;于学生而言,必须明确设计应以人为本,满足社会需求。通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方面对社会结构转型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有力应对,能够有效地使艺术设计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为人民服务,推动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社会结构转型;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注: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社会结构转型期设计的责任与发展策略”(CRKSK009)研究成果。

一、社会结构转型期概述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占有一定资源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数量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它会跟随社会需要而建立、发展和转型,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社会结构转型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人口结构转型。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2.6%,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深。一方面,老年人口占比的提高增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由于老年群体伴随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和心理需求会有所改变,如从视觉上来看视力下降尤为明显,从心理上来看老年群体更需要被人关爱等,因此,如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升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的能力,利用设计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尤为重要。

其二,城乡结构转型。国家统计局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为60.6%,城镇化水平在持续提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乡村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乡土文化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动而缺乏传播载体。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应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

其三,生活方式结构转型。移动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众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5G网络的逐步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衣来看,购买衣服可以使用VR技术试衣;从食来看,购买食品可以远程查看食物种植环境、加工操作过程,而且可以采用互联网购买;从住来看,BIM技术的发展使居住环境更加智能化;从行来看,无人驾驶技术已逐步应用。这些方面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愈加便利和智能。

其四,消费结构转型。伴随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大众的消费结构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其消费偏好可以知晓:第一,大众对商品的需求个性化趋势明显;第二,消费者更加注重文化旅游、健康饮食;第三,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响应政策的号召且大众自身素质提高,其更加注重绿色消费。

二、社会结构转型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一)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从人口结构来看,我国正处于向老龄化社会过渡的阶段。由于老年群体的不同特性,艺术设计的方法势必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置入有关适老化产品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使设计为老年人服务,使老年群体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艺术设计为其带来的便利性、舒适性,让他们能够安心养老。从城乡结构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促进了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乡村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绿色设计等内容愈显重要,将这些方面纳入教学内容,能够使乡村规划更加合理、房屋住宅更加宜居、艺术设计更具环保意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还可以提取地域文化符号,将其融入到乡村设计之中,既能够凸显地域特色,又能够使传统乡村文化更加广泛地为人所知、所见、所感。同时,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增加这些教学内容还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面进而提高就业率。再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生活方式的变更,于学生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四通八达,寻找的设计素材更加广泛,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版权意识和原创意识的培养,注入保护知识产权的教学内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设计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

(二)合理优化教学方法

技术的发展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技术不仅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成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不断地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知识获取路径同样在发生改变。从教学方式来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教学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各个高校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精神陆续开展了网络教学,使2020年成为在线课程教学元年。在此时期,各种在线直播课程平台层出不穷,操作方法也各式各样。于教师而言,则需要紧跟生活方式结构转型引起的教育方式的改变,与新时代、新技术、新方法接轨,积极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熟练操作网络教学平台,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从而符合当下学生的生活习惯,利用其对网络的依赖,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总体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网络教学终端,能够为学生提供便利:其一,能够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同学们可以实时收看直播或录播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其二,可以使教学方法多元化,能够实现多种交互,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时互动,解决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三,网络教学能够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增加资源的获取路径,打破曾经学生只能通过课堂学习而获取知识的单一路径,从而实现从独立授课到协作学习的混合型学习形式。

(三)深入贯彻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已被纳入到政策的高度。于社会而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大众的努力奋斗;于艺术设计而言,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它的成长来源于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在设计中,以人为本就是要确保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具有易用性、易理解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设计的产品能够影响人的不同方面。其一,设计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普适化设计,为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设计。其二,设计应在满足普适性需求之后注重对消费者心理需求和情感价值观的发掘,如赋予艺术设计文化附加值。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从大众的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三方面系统地思考和设计,以确保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此外,还应提醒学生设计应该避免功能主义的自我满足,而不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其三,为了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社会实践项目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当下社会的真实需求,培养其设计素养,从而使设计有的放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新的人口结构形态、城乡结构形态及生活结构形态,从而使各行各业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于艺术设计教学而言,社会结构的转型一是使得教学更加注重适老化设计,从而使广大的老年群体感受到设计为其带来便利性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二是教学内容中加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合理规划及对乡土文化的再使用和再设计的相关内容,从而为建设美丽乡村、留存乡土文化打下基础;三是教学方式上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使教师不断学习和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既符合同学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习惯,又能够动态地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个体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玉照.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健.人与自然的和谐[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艺术设计
《自然生活》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