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新型教师权威的思考

2020-05-25张小梅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3期

张小梅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教师权威也有了新的含义,新型教师权威应该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解包容为润滑剂,在彼此交往和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影响。构建这样的新型教师权威,需要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学生家长、相关国家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关键词:教师权威;新型教师权威;专业权威;感召权威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角色也跟着演变,教师在社会大众以及学生心里的权威也发生着变化。目前,教师权威已经演变成我国课堂管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秩序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秩序,学校教育一刻也不能进行。不可否认,我们学校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教师权威,适度的权威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传统的权威即权威者与权威对象之间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服从。[1]然而,传统的教师权威已经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了,面对新环境、新知识、新要求,构建新型教师权威势在必行。

一、教师权威的含义和合理性

1、教师权威的含义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韦伯将权威的来源分为三种类型:(1)传统的权威,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权威;(2)人格感召的权威,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3)法理的权威,法理的权威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的或法理的权威;一类是官方的或法定的权威。具体来讲,这种影响力来源于四种因素:传统的、法定的、感召的与专业的。其中,传统的、法定的权威源于教育制度,是外在的,其大小取决于一定社会文化对待教师的态度和教师的法定地位;而感召的、专业的权威则源于教师个体的素养,是内在于教师个体的,其大小是由教师个体素质的高低所决定的。[2]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内在的权威要比外在的权威更有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风范,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如果教师获得了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他们的教学、教育就更容易得到学生认同和信服。现代教师权威就正经历由“外在依附”到“内在生成”的历史性转型,即教师权威日益由“外在依附”的传统、法定权威趋向“内在生成”的感召、专业权威。这是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标志着教师专业化的真正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树立权威,就要更多的依靠自身的魅力和实力。对教师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内在生成”的教师权威必定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

2、教師权威的合理性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上讲,教师权威的存在有其不可否认的合理性。教师所面对的大多是道德和理智都尚未成熟的儿童,教师必须对他们施加一定的影响,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期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权威,导致学生不怕他、不听他,就管教不了学生,更谈不上对学生施加影响了。一定的权威可以发挥控制、管理和协调等作用,使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不仅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而且为师生双方的相互发展提供了可能”。教师如果在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将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

二、当前教师权威面临的问题

1、“外在依附”的问题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是规训者,学生是被规训者。古代师生的互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规模小2.目的单纯3.具有情感和混合关系。也就是说,过去的师生关系建立在知识传递和道德影响的基础之上。古代的师生关系一般是“师道尊严”、“师权至上”。当今社会,随着教育在社会分层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学生是否有机会向更高一级的社会阶层流动,都受到教育、文凭的极大影响。同时,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了极高的关注,广大家长也纷纷参与进原本单纯的师生互动之中。教师手中的权力,由传统的知识传递逐步夸大到教育资源的分配,学生在课堂中的座位、思想品德评价、三好学生评定、优秀学生的推荐等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事务均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决定。因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掺杂了过多功利性的因素,也同时增加了老师处理各项事务的难度,也加剧了师生交往的冲突。教师的权威也在这种冲突中逐渐减弱。

2、“内在生成”的问题

专业权威下降。从专业权威的角度讲,教师是一种职业,并且是有专业性要求的职业,不仅要精通所授科目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权威,不然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3]但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能力缺失情况严重。

虽然教师资格证制度和招聘制度的改革以及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使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考察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出现了虚假性,教师水平你难以提高;比如,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整体专业素质更差,而且继续学习的机会极少,等等。此外,教师并不像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专业性那么强烈的知识。退一步讲,就算是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很严格地要求。

三、构建新型的教师权威

既然教师权威有其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传统的教师权威又遇到了种种问题,那么构建新型的教师权威是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那么新型教师权威是一种社么样的权威,又如何构建新型教师权威呢?

新型教师权威应该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解包容为润滑剂,在彼此交往和潜移默化中实现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都强调“师道尊严”,因为“闻道有先后”,学生必须尊重老师的权威,却从来不谈老师也应尊重学生。教师的地位比学生高,学生一切都听从老师安排,缺少自我意识的表达,这样很容易压抑学生的性格和创造力,并不利于学生成长。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样一种状态。现代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身心状况和长远发展也是重点关注对象。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学会分辨是非对错,利于学生自主发展。

相互理解包容。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是不自愿的、强制性的,而新型教师权威建立在师生间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上面。大多数学生还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正确引导。理解包容不是单方面的,学生也应该理解老师,教师职业也有很多辛苦的地方。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师已经不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了,加入了很多新时代元素。教师权威也有了新的含义,但是绝不是说,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师权威。新型教师权威应该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解包容为润滑剂,在彼此交往和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影响。构建这样的新型教师权威,需要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学生家长、相关国家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这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这是关乎整个教育的事,所以也是关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事。

参考文献:

[1]田国秀.关于教师权威的辩证思考教[J].育理论与实践,1998.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3]刘春兰,郑友训.构建新型的教师权威[J].基础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