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策略
2020-05-25宣晓光
宣晓光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课改中,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将语文的核心素养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结合语文课教学实践,本文从培养兴趣、落实素养、指导方法、读写结合四个方面谈谈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书香少年。
借助课堂,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思考和积累,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发展。”为此,我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借助课文开阔阅读视野 在学生学习、理解了课文之后,语文的学习活动并没有简单结束,除了要求学生加强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完《动物时装表演》一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介绍动物皮毛的书籍,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我常常会结合教学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摘抄比赛、诗配画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阅读素养,课内落实
叶圣陶先生曾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可见,语文课堂中的课文阅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以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四首》的教学为例,我把前两首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放在同一课时。教学第一首诗,首先要求学生“读通入字、读韵入文”,让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审美的鉴赏从这里开始;再“读景入境、读情入心”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赏析重点字词段落,感悟文章语言内涵,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最后的“读言入法”则是构建一种思维,使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融触摸文体、理解内容,领悟表达,体会情感,揣摩章法为一体。第一首诗的导学过程渗透读文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第二首诗则充分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巩固习得的方法。学习之后,在生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汇报,做到全体学生参与。这样的课堂不仅充分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能力,指导方法
很多学生在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和具备了阅读能力后,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阅读中,可是阅读效果却不尽人意,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些阅读建议,教给学生一些阅讀的方法。
首先,告诉学生“读什么”。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辨别选择的能力比较差,所以选择合适的书籍是指导小学生阅读的第一步。对此,我通常采用好书推荐的方式,将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作为好书推荐环节。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会准备好书推荐的PPT给学生范读,渐渐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推荐展示;中年级学生可以自己制作好书推荐卡;高年级可以通过制作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好书推荐展示。好书推荐,不仅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如何选择阅读对象,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其次,指导学生“怎么读”。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注意力很难集中,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确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堂上默读的指导到课外阅读的定书、定时、定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阅读计划,如确定读书时间、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等。
阅读高效,读写结合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精华,学会积累,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短文、片断入情赏读,直至诵记于心。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断,写读后感等,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今年统编版的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就是“找出文中你感兴趣的句子”。低年级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中高年级上升到理解含义写一写。可见,引导学生摘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从语文课堂中就开始了。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做到培养兴趣、落实素养、指导方法、读写结合,既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又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路上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从阅读中触摸幸福,成为儒雅博学的书香少年。
(作者单位: 北京市房山区长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