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银川
2020-05-25宁上杉
宁上杉
一个地方的名字,往往像密码一样,包含着一些深层的意思。
川,本意指河流。中间一竖代表水流,两边代表河岸,很象形。后来引申出平原、大道的意思,所谓百川归海、一马平川。
银,就很好理解了,钱的代名词,跟银字沾边的,一般都是好东西。但还有比它更高级的金,不过在世俗的社会里,金被一些人贴上了俗气的标签,相较之下,银似乎显得雅致、含蓄了许多。这个美学概念多少有点可笑,但也透出人性的难以捉摸。然而,金川这名字早被用掉,铜川也被用掉了。
银川,直译就是银色的平原。很多人说,因为银川平原冬天退水之后现一片盐碱,白花花地像铺了一层银子,故名银川。总觉得这种说法是闹着玩的,谁会把缺点顶在脑袋上呢?所以“银川”二字,必有更深的含义。
宁夏地方文献中出现“银川”一词,约在明末清初。一些文人墨客在咏赞宁夏平原时,用“银川”来形容。
连山似浪奔,
黄河一带宽。
城郭渺如舫,
银川亦寥廓。
还有“或是天吴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银川亦寥廓,微茫但一望。”之类。这些诗词中的“银川”,是形容词,并非地名,意思是银色之川,或者是银子一样值钱的地方,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片土地的珍贵美好。
银川地名确立不早,历史却不短。
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戎狄、匈奴等少数民族次第在这里游牧。
秦朝就开始设了个北地郡进行行政管理,到汉武帝直接设置为廉县,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县级建制。
汉成帝在今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建北典农城,是银川建城之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就是银川典农河的出处。
公元5世纪十六国的大夏国时,赫连勃勃在今日银川市东约8公里的地方兴建了王家园林,叫丽子园,是一处游乐之地。这个名字银川老百姓听起来会觉得耳熟,因为今天它还在被商家们不断使用。
唐高宗时建怀远新城,即今银川市兴庆区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历史。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此建国称帝,史称“西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与宋、辽及后来的金鼎立近200年。
此后的元明清都在银川有建制。
直到1944年,宁夏省筹建,设立建制市,“银川”才从“朔方”“兴庆”“兴州”“中兴”“怀远”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宁夏省城的地名。
银川,作为地名,开始熠熠生辉。
一个城市的核心要素,就是人。自公元三四世纪起,就不断有人口向宁夏迁徙,1000多年来未曾间断的移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宁夏最后一次大规模移民,大批知青和五湖四海的干部、科技人员、工人来到了银川。
移民带来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有力地促进了银川的繁荣发展。不同民族、地域人口的杂居,使得银川形成了具有宽容度和包容性的文化特点,也使得银川具有了大都市的气质。
银川平均海拔1100米,属中温带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很适合人类居住。科学家说,分明的四季对人的生理及心智的成长很有好处,加上移民带来的基因差异,就解释了为什么银川多俊男美女。
银川的春天有冬的味道,春寒料峭,羽绒服和大衣依然是主流。尤其是刚停暖那几天,让人怀疑冬天去而复返了。有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这样的邻居,西风强劲时,偶有沙尘暴会“光临”,很多“蒙面大侠”便出现在街头巷尾,“塞外”的景象赫然显现。但这样的日子基本已成回忆了,随着环保力度加大,近些年已经很难再见沙尘暴了。当绿芽从树枝上冒出,银川布满新绿时,杨花便四处飘荡,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天就热起来了。“一川烟柳,满城飞絮”,李清照这是照着银川的样子写的吗?
以前老说,银川的夏天,就热几天。然而,不知是地球整体变暖还是其他原因,总之,逐年变热,并且也开始让人难耐。从前,找个树荫立刻就有清凉的感觉,但现在不行了,是无处可逃的热。女孩子们却喜欢,可以穿最节约布料的衣衫、吃最热的火锅、发出最响亮的尖叫,背上印着“生活不止是眼前的枸杞,还有啤酒烤串花生米”,一点都不宁静。但总的说来,银川的热,比起那些“火炉”城市,算是毛毛雨了。
一入秋,银川就显出天堂般的模样。多晴日,少阴霾,田野是传说中的金色,天空是梦幻般的深蓝。酷热散尽,城市和人一下子都温和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散漫,人与自然,奇妙地有着相同频率。大街小巷的树叶都黄了,颜色饱满明艳,像一幅幅油画,颇有点欧洲的味道。若有风,黄色的叶子便开始飘飞,如怀旧的老电影。人生最好的样子,大概就是银川秋天那样吧。
冬天漫长乏味,一切都慢了下来,似乎到了休养的季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银川是特别容易激起喝酒欲望的地方,晴天阴天下雨天,雾天雪天刮风天,都是喝酒天,也都是喝酒的理由。但冬天更适合,一到冬天,进哪个馆子都温暖得跟回到家一样。若是天逢大雪,整一碗热腾腾的铁锅羊肉,抿一口烧刀子,瞬间就没追求了。遗憾的是,近几年,雪也少了,但总觉得,这只是暂时的,雪一定还会多起来的。
解放街是值得一说的。
在老银川人的心里,解放街就是银川。解放街是银川的中轴,鼓楼和玉皇阁在这条街上“站”了1000多年,目睹着这座城市的变化。还有西门,虽然城门早就消失无踪,但名字保留了下来。
传说一只凤凰落在银川,人们就在这里开始建城,所以银川又有“凤城”之誉。这明显是个传说,但执著的银川人还偏偏在西门立了一个“凤凰碑”,来佐证这个传说。n字型的底座就像一个长腿的人站在那里,顶上是一只修长的凤凰,朝着东方,展翅欲飞,成了银川地标性雕塑。
岁月悠悠去,夕阳几度红。解放街早就告别了“一条街,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的时代,成为银川的商業街。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解放街上已经不能漫步了,其商业性也大不如从前了。虽然以鼓楼为中心的传统商业区还在,但已经式微。随着时代发展,银川的商业圈逐步转移了,以正源街为轴的新商业圈正在形成。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地方是唐徕渠。据载,唐徕渠始修于汉,复建于唐,故名唐徕渠,也称唐渠。全渠300多公里,流经银川市区13公里。记得上大学时坐1路公交车,出了西门,就是唐徕渠。当时正值灌溉季节,渠面宽阔,水满流急,一个人出声叹道:“黄河的水好大啊!”顿时引来一车厢的笑声。当年渠边有好多沙枣树,春天花香飘荡,沁人心脾。秋天则结满了果实,繁密无比,经常落了一地,随时可以捡食。唐徕渠渠摆当时还没有硬化,是学生们闲余的好去处。现在已经被政府整治为唐徕公园,早晚锻炼的人,密如沙枣。宁夏数花里的“沙枣子花儿开哎嗨呦”,我一直认为唱的就是唐徕渠的沙枣树。唐徕渠灌溉了银川的良田,是银川的生命之渠,也是银川的休闲之渠,完全可以和中山公园媲美了。
除了唐来渠,银川还有典农河。虽然是人造河,但水面宽阔,连接阅海,可以行船。阅海则是在银川老西湖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目前是银川市区最大的湖,风光迷人。
银川素有“湖城”之称,旧有72连湖之说。一个塞外边远之地,竟然叫“湖城”,有点辣耳朵,要不说银川是“天选之地”呢。追根溯源,还是要归功于黄河。可惜银川曾有过填湖造地的运动,一些湖泊已经消失,但“湖滨街”这样的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银川是个很新的城市,二三十年前还保留着大农村的模样。老城区很小,任何一个方向走快点就出城了。
银川市的三个区原来叫老城、新城、新市区。老城就是老银川城,出了西门,就到了郊区。经过罗家庄、三一支沟、满城,才是新城。再过了火车站、西花园等,就到了新市区。一老一新再一新,从地名就可窥见银川拓展壮大的轨迹。后来这三个乳名被换成大号,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登上了历史舞台,但银川人还像喊孩子的小名一样老城新城新市区地叫。20多年前三个区还没有连成一片,中间地带全都是稻田,从老城到新市区就算是去了趟外地。现在三个区已经浑然一体、难以分割了。
那时的银川,就是一种把城市盖到农村里的感觉。马路不宽也不拥挤,红绿灯很少。路边有高大的白杨,田埂上黑黢黢疯长着灌木的枝条,郊区真的在郊区,罗家庄是真的村庄,三一支沟也是真的水沟。
沧海桑田似乎在一夜之间,银川如今已有大城市的模样了。辖三区两县一市,人口近230万。城市基础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商业圈也在不断增多增大。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银川近20多年的变化是巨大的。楼不厌其高,路不厌其宽,银川在快速地都市化。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殊荣,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
不觉中,银川已经变成人类宜居城市了。
市内的大街小巷,各种小店、各色小吃,都各具特色,是消磨时光的好去处。还有古塔“承天寺塔”“海宝塔”,可以怀古追今,与时空对话。
沿贺兰山一线,有一溜子景点。贺兰山岩画、苏峪口、滚钟口、西夏王陵、镇北堡影视城,都好看、好玩,令人留恋。
银川市区周边也不乏景点,水洞沟、鸣翠湖、华夏河图、黄河外滩,也燕瘦环肥,各领风骚。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西夏区的“怀远夜市”,无意间竟然成了网红的打卡之地。黄昏时分开始,便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小吃的世界总是最吸引人的,何况品种这么多,价格这么便宜呢。
银川的美丽三言两语是說不完的,不如亲自来体验一下吧,银川欢迎你哦!
(部分图片源自宁夏画报影像中心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