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开追赶小康的步伐

2020-05-25张艺菲

宁夏画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养牛养殖村民

张艺菲

西吉县是宁夏人口大县,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最多。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有的村因为地域限制,基础条件薄弱;有的村因为产业缺乏“筋骨”,群众致富信心不足;有的村因为没有好“当家”,发展没劲头,邻里矛盾多……这些村,一度成为困难重重的“后进村”,在脱贫路上慢了步子。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指引下,这些村依托政策扶持树起了发展致富的信心,奋力投身脱贫攻坚,强基础变村貌、谋产业奔光景,努力迈开追赶小康的步伐。

满寺“正”名记

春风送暖,沙沟乡满寺村的杏花次第绽放,格外引人注目。村支书马常梅满脸笑意,每天从早到晚不着家地在外奔忙,从未停下来好好看看山上这一簇簇粉白,但她心里有一幅别样的绚烂图景,那是对村里发展的满心憧憬。

这段时间,村上的主要工作是拆除剩余20多户废旧的土坯房。虽然遇到了一些棘手问题,但马常梅信心十足地向前来督战的乡长汇报,一定 按时完成任务。

沙沟乡乡长李学智感叹,这个村现在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不容易。

3年前,李学智刚刚担任沙沟乡乡长时,满寺村的状况让他很头疼。村干部和村民不融洽,家族之间矛盾重重,闹事上访时常发生。沙沟乡因满寺村“出名”,但这个“名”让大家脸上无光。

如何改变满寺村的面貌?新一任沙沟乡领导班子反复研究,“诊断”出病根:满寺人爱闹事,说来说去,还是因为穷。解决问题,就得对症下药。

满寺村多为山地,全村394户1789人,退耕还林后有7830亩土地没有被有效利用,是西吉县基础条件薄弱村之一;另外,没有一个好“当家”,村里缺少主心骨。

2017年,马常梅被推向风口浪尖,担任满寺村党支部书记。

马常梅上任,家族里的人以为有了靠山,等着拿好处。不料马常梅处理事情不沾亲带故,只讲公正、公平、公开。原本是最合情合理的处事之道,在当时的满寺村却不叫好,有人怨马常梅不向着自己人,也有人说马常梅存私心。

矛盾激化于对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新认定。马常梅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不符合条件的坚决拿掉,符合的必须纳入。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马常梅遭遇了从未有过的人身攻击,亲戚找上门打骂,路上被人迎面吐口水。马常梅丈夫去世早,一个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心里的难和苦没人分担。马常梅是个犟人,不管多难,只要事情办得公道,她绝不妥协。

“国家惠农政策好,好日子是靠劳动拼来的,不是靠打闹折腾来的。”马常梅对村民这样说,同时给自己鼓劲,既然当了这个“官”,就要把村子管好治好,改变村里恶习,引导村民勤劳致富。

马常梅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家一户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一次不行,多次登门。经过调研走访,确定了村里的致富产业以养殖为主。乡上大力支持,鉴于满寺村有贩卖饲草的传统,把全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饲草配送车间建到了满寺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助力。同时,在乡干部的指点下,她在老上访户中找典型,培育致富带头人,以他们的蜕变影响带动村民观念的转变。

马母撒就是被成功扶持的例子。从2017年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贷款5万元购进5 头牛犊开始,滚动发展至今,马母撒家牛圈已有40多头牛。今年,他还准备扩大规模。 夫妻俩忙不过来,一年花3万元雇人帮忙。乡村干部鼓励他联合带动户成立合作社,互帮互助一起致富奔小康。马母撒高兴地说:“养牛是个好路子,只要不犯懒,好日子不争不抢肯定是你的。”

满寺村变样了,安置1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个移民点整齐坐落在村子中 央,5000 多亩覆膜玉米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银光,50亩红梅杏和大果榛子经果林孕育着希望……满寺村村民变样了,聚众闹事的人少了,一门心思謀发展的人多了 ,217 户常住户户均养牛 5 头 ,有养殖示范户59 户。2019 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0余元。

高同致富产业“牛”起来

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吉强镇高同村村民白金成夫妇着了急。小两口一直在县城经营一家小吃店,到了3月小吃店还无法营业,一家人为生活保障发愁。

无奈之下,他向哥哥白金山求助,哥哥毫不犹豫地给他支招: 养牛!白金成不加思索地点了头。村里人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白金成是看在眼里的,哥哥的建议,让他下定了决心。

2015 年以前,高同村没有主导产业,全村人守着 6500 亩土地,只能解决温饱。

村民日子过不好,村支书袁敬霆心里急。放弃做了十多年的木材生意回来当支书,他是信心满满想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

“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这是村党员大会上讨论最多的话题。一系列惠农政策激活了他们的思路,依托地域特点,高同村确定了以草养畜,发展养殖业的路子。

发展方向明晰了,但村民热情并不高,“种地务工起码能混个温饱,如果转了型,会不会赔得连肚子都填不饱?”村民大会上,质疑声起。

群众不敢迈出步子,村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

2017年,袁敬霆组织村干部和有发展意愿的养殖户,到县内外已有成功经验的村学习取经,回来后立马把全村的1200亩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上青贮玉米。自己和其他16名党员自掏腰包,建起了17座青贮池,并请来农牧专家在青贮池边、牛棚圈舍现场教授技术。

养牛有补贴,卖牛不发愁,还有专家来指导,看着养牛的农户赚了钱,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动了心。2018年,青贮池增加到 82 座,2019 年达到 160 座。今年第一季度,又有 30 户人开始建池养牛。

白金山就是2017年开始养牛的。他从购进4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摸索起,现在增加到16头, 2019年就出栏了4头牛犊。

今年弟弟想养牛,白金山积极奔忙。趁天气晴好,兄弟俩赶忙请工人建牛棚,仅1个月时间,200吨容量的青贮池建成,1座30米长的牛棚完工。白金山又在剩余空地上规划了1座 16 米长的敞圈,准备今年再购进几头牛。

发展有产业作保障,群众才有致富的信心。如今,316户常住户,户均养牛6头,村民一家比一家,把心思用在致富上, 谋划着怎么把日子再往前奔,民风向善向好。

鹞子川引来返乡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时,米付珍早已起身三四次了。因为每隔两小时就要去牛棚里看看牛,这一整晚,米付珍睡了不到两小时。

米付珍是从2019年开始养牛的,他的家乡白崖乡鹞子川村,家家户户都养牛,他算是养得迟的。说起米付珍养牛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弟弟米付林。

2014年以前,米付林常年在外地煤矿打工,一家四口都靠他每月3000元的工资过活,仅够日常开销,家里一旦有事,就无法维持。在外打工的日子并不好过,妻子、孩子都在家乡, 米付林记挂着家,又放不下工作,两头牵挂。孩子需要父亲的陪伴,妻子也需要丈夫的陪伴, 米付林常想自己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可不能让孩子走他的老路,一定要回家督促孩子好好学 习。正在这时,他聽到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于是,辞了工作,返回家乡。

此时的鹞子川村正在焕发生机。机修农田的隆隆声像是充满信心的号角,村里发展肉牛养殖的政策让米付林充满了希望。因为缺技术和资金,米付林被村里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一年享受到了8万元金融贷款支持,从2头牛发展到如今的16头牛。现在,米付林家里的土坯房早已被亮堂的砖瓦房取代,家里也有了积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想法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米付林来到哥哥家,开门见山地说:“哥,养牛效益不错,牛价又比较稳定,你干脆也养些牛吧。将来咱们扩大养殖规模,也办个合作社。”米付珍早看到了弟弟一家的变化, 正为他们高兴,听到弟弟的建议,他只考虑了几分钟就下了决心:“行!哥跟你一块养牛,向你学习。”兄弟俩望着对方,眼里写满信任。

从此,米付珍也走上了养牛之路。以前,他也试着养过6头黄牛,半年下来,发现牛不仅长得慢而且价格也低。现在,弟弟告诉他,西门塔尔牛长膘快价格好。米付珍一下贷款20万元,购进24头西门塔尔牛。村里有人说,你别买这么多,先买上几头养,效益好了再买。米付珍可不这么想,他觉得无论打工、种地,还是养牛、种草,做什么都要冒风险。这次他就要冒这个险,先干了再说。凭着这股子劲,米付珍每天都抽空翻资料看养殖手册,而且还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养殖培训。为了给牛防疫,每晚都要起来三四次,去看看牛的情况。

弟弟带动哥哥养殖的事传遍了村里,大家深受启发,积极响应村里发展产业的各项号召,这让村支书王常喜很欣慰。

当了10年的村干部,王常喜熟知鹞子川村大大小小的事。看到现在村民们充满信心的笑容,王常喜直说不容易。

鹞子川村是白崖乡最大的村,虽然土地面积大,但几乎全是山地;虽然人口多,但是文化水平低。这限制了鹞子川村的发展。

王常喜被选为村支书时,有点没信心。一是村里的路况太差,到哪都是一身土,村民反映了几次没有解决,说路都修不好,谁当村支书都一样。二是能种的土地太少,全是山坡陡洼不好种。村里人都说,不解决这两个问题,脱贫致富就是句空话。

为了解决鹞子川的问题,县农田水利部门、交通部门现场办公,利用几年时间逐步进行机修农田改造,将 7000多亩的山地推成平整的梯田;一条15.2公里长的硬化路,连接起5个村民小组。这田地、这道路从此成了鹞子川村脱贫攻坚的硬件。

一条路带动了一个村,从外地购牛成了轻而易举的事,地里种满的青贮玉米,基本满足了本村肉牛养殖的需要。从此,鹞子川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户均养殖5头肉牛的养牛村。

平坦整洁的道路,圈里膘肥体壮的肉牛,让鹞子川村人乐开了花。这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法宝,是他们的好日子,更是他们的希望和未来。

猜你喜欢

养牛养殖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两头牛的命运
养牛伯脱贫纪事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非暴力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