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巧娘织锦绣

2020-05-25钟培源吕蓓蓓

宁夏画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烙画大院剪纸

钟培源 吕蓓蓓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古诗词《孔雀东南飞》这样赞美女子的心灵手巧。

如果这是巧娘的“古代版”,那么,她们就是现代巧娘。

只是,现代巧娘“巧”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表达的“心意”也更宽阔。

这些现代巧娘,用精巧的心思、灵巧的双手,以及对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的继承,在手工行业里“织”出一片锦绣。

近些年,为了发挥手工产业在助力妇女脱贫、吸纳妇女就业、促进妇女创业、传承手工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政策、资金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促进妇女脱贫致富、创业增收。仅自治区妇联,累计发放农村妇女创业担保贷款突破百亿元,扶持19万人次妇女创业,发展妇女手工龙头企业、手工编织协会27个,带动贫困妇女转移就业1.5万余人,激励广大妇女奋发进取,追梦圆梦,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手艺坊里的“大天地”

走进石嘴山市惠农区园艺镇安乐桥村,村舍让人眼前一亮,各家的院门有不同的造型与装饰,布局整齐的一排排平房外观充满乡土气却不失现代感。马秀琴的“庄户人手艺坊”就坐落其间。

安乐桥村原本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的扩张,如今已属城区范围内。征地后村子的土地减少,多数妇女成为失地人员,就业成了很直接的问题。

今年58岁的马秀琴,年轻时任村里的团支书,后来又当村委党支书,支书工作干了31年。2013年开始,石嘴山市政府为失地人员多次举办多个技能培训班,帮助村民再就业。她报名参加了著名剪纸绘画艺术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折红旭举办的剪纸培训班。从彼时开始,马秀琴那双做农活、干瓦工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精细灵巧,她一步步走进了手工艺制品的世界。

走进马秀琴的“庄户人手艺坊”小院,扑面而来的是各种葫芦、根雕,屋子里更是挂满了剪纸作品、花花绿绿的香包,如同一个文玩市场,但又要雅气得多、安静得多。据马秀琴介绍,结束了剪纸学习,她又学过葫芦烙画,还去甘肃庆阳学习了香包制作。一晃七八年过去了,马秀琴从一名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农民到现在不用拷贝仪器就能在葫芦上烙画出准确人物形象的手艺人,她下的功夫可见一斑。

近些年剪纸、葫芦烙画等手工艺术品的销路不错,马秀琴在介入这个行业后首先想到了村里的失地妇女。她常年组织村里的妇女,教她们剪纸、烙画、做香包,积极联系文创公司接下各种订单,分到愿意干的妇女手中。在马秀琴的组织下,村里的失地妇女、低保户人员,最多时有十几人在做此类工作。一年下来每人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马秀琴说“失地妇女在家多数没什么干的,有些就会去打麻将什么的,教会她们剪纸、手工缝制,一来可以增加收入,再者能有一个好的兴趣爱好。”马秀琴认准的事情做起来相当投入,她自建工作室,添置设备邀请有意愿的人员体验、学习。她每年都要在石嘴山地区举办几期剪纸、手工缝制培训班,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一技术,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美化生活和丰富心灵。

今年春节后,马秀琴着手绘制几件抗疫内容的葫芦烙画作品,钟南山、李兰娟等人物形象在她的一双巧手中生动地浮现出来。她介绍,刚完成的一件烙画作品被一位客商收藏了,她有点不好意思,认为自己的作品还不够好,但作品被人收藏對她鼓舞很大,她表示要在手工艺品的制作道路上带动更多的人走上创业增收路。

丹青绘就“公益路”

杨玉英自小衷爱绘画,却因家境贫寒,没有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但绘画的梦想一直在心中,为了圆梦,农活之余,她努力学习了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1991年如愿考入原宁夏教育学院美术专业。大学毕业后,她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直到因病提前退休。

几十年的“绘画缘”,给杨玉英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滋养与寄托。绘画与她,是难舍的。

1年的身体休整后,她于2015年10月自筹资金成立了吴忠市民族书画院,并且发动当地书画界部分人士组建团队开展免费送书画下乡、进社区、进移民新村、进校园、进军营、进养老院、进机关、进企业、到景区、到工地,通过开展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书画。当时免费送书画的事情极为少见,为此她遭致了个别同行的冷嘲热讽,甚至谩骂攻击。但她和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仍然将“好事”做下去。

杨玉英的每月退休工资除了补贴家用外,剩余全部被用到“送文化下乡”上,每年开展惠民文化活动、公益活动几十场次。当一次次看到群众获得书画时的喜悦,杨玉英觉得一切都值了。2017年,文化扶贫的概念被广泛认知,全国各地才陆续开始做送文化下乡公益活动。杨玉英和团队的“先见之明”无疑让他们成为行业内的先行者。

此时的杨玉英对公益送文化下基层的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书画创作中去?有想法马上就干,这是杨玉英一贯的做事风格。2018年2月,她又创办了吴忠杨家文化大院,利用自家的老宅子和家庭成员在传统手工艺编制、绘画等方面的特长,创建农民画创作基地,弘扬传统文化。

杨家文化大院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了解和传承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平台,免费提供学习材料并义务为爱好书画的退休干部、农民和女职工进行教学。没想到,文化大院吸引了不少书画爱好者,他们的不断加入让小小的大院变得热闹起来。

“其实,许多人是有绘画天赋的,只是没有机会被激发出来”,杨玉英笑着说。有一位70岁的老人经常到文化大院画画,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老人与杨玉英同台表演,俩人都获得了二等奖。文化大院能培养更多的书画爱好者,能为传承传统书法绘画艺术作出贡献,杨玉英觉得特别欣慰,也达到了她的初衷。

现在的吴忠民族书画院和杨家文化大院,每年免费接待团队观摩学习交流达几千人次,画院更是成为吴忠市对接全国各地及国际上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的窗口。杨玉英在送文化下基层公益活动中的不懈努力,也得到了多方认可。她还被评为“民建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杨玉英对绘画的喜爱与执着成就了内心世界的丰富,她又把这份美好传播给他人,让更多人在精神上不再贫穷。

寻常物打造“新世界”

穿过盐池境内明长城的一处豁口,一座极具民俗风情的大院闯入视野,外墙装饰有地方特色纹样,走进大院,一排箍窑,窑门上鲜红的辣椒颇为抢眼,这里就是宁夏盐池县春雪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

公司是孙建春和丈夫昌万学于2013年开办起来的,主要生产地方特色实用手工艺品,如耳枕、草编工艺、盐池滩羊皮工艺画等。这些产品的制作工艺是当地及陕北地区的传统工艺,原材料虽然是盐池常见的乔麦壳、碎花布、柳条、芨芨草、玉米皮,但是在材料品质和加工工艺有较高要求。成品完成后精美、环保、时尚,受到了顾客的喜爱,公司这几年也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走进产品展区,精致的羊皮画,造型独特的花布耳枕,各种草编花瓶、茶几、箩筐、草鞋等,编织精美、配色典雅、器形可爱……透着天然环保的品质、淳朴浑厚的民风。展厅不大,每件产品却都能留住你的脚步。

因为是手工工艺,产品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这也契合了盐池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富民的部署要求。公司对本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群体进行免费培训,建立订单收购机制,有效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公司还正在实施“千百十”培训活动,即3年有效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剩余劳动力、留守妇女3000人次,其中熟练掌握手工技能要达到300人、示范引领创业达30人。

通过传统技艺、地方特色原材料加工和妇女特有的心灵手巧,孙建春无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之路。这条路将越走越宽,带动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猜你喜欢

烙画大院剪纸
烙画映照时代
大嘴蛙学剪纸
火笔生花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
张守福:潜心弘扬千年烙画
“大院子弟”说“大院”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
手工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