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奔流

2020-05-25宁上杉

宁夏画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灌溉宁夏黄河

宁上杉 

人类文明的起源,基本离不开河流,这几乎是一条铁律。因为河流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是人类生存基本要素之一。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的古巴比伦,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恒河孕育的古印度,黄河孕育的华夏文明,等等,其实都是河流的故事。

黄河文明大致形成于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从中国历史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

黄河历史上周期性地泛滥,频繁地改道,形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提供了创造农耕文明的沃土。黄河流域的气候也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理天时,加上先民的智慧勤劳,孕育出农耕文明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在长期的发展中,又吸收、融合了周边地带的文化精华,形成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脉。所以说,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是有充分道理的。

古往今来,有无数讴歌黄河的文艺作品。最深入人心的就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么伟大的河,只能从天而来。李白的诗句浪漫地表达了对黄河的崇拜和敬畏。

俗话说: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

黄河当然不会从天而降,它的源头在青海卡日曲。

出自巴颜喀拉山脉的小溪,吸纳百川,一路东流,最终成长为鼎鼎大名的黄河。经四川,入甘肃,过宁夏,进内蒙,贯穿陕西、山西、河南,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

地理学家把黄河分为三段。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口至河南孟律为中游;孟律以下为下游。

黄河上游,跌宕起伏,水质较清。到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裹挟了大量泥沙,水色变黄,如同泥汤。到了下游,泥沙沉淀,河底渐高于地面,在华北平原变成地上河,然后平缓地流入大海。

黄河所流经的省区,无疑都是当地的骄傲。

作为黄河流经的省份之一,宁夏可谓独享尊荣。

像黄河这样的大水,具有很强冲击力和侵蚀性,遇到山体就下切成为峡谷,遇到平地则冲积成平原。宁夏境内因地形原因就有黑山峡、青铜峡和三道坎三个峡谷,也有因黄河冲积和改道而形成的宁夏平原。

黄河流出甘肃,经黑山峡,自中卫南长滩翠柳沟进入宁夏,辗转397公里,在石嘴山头道坎麻黄沟出境,扬长而去。

黄河一入宁夏,腾格里沙漠松软的怀抱就舒缓了它奔流的节奏,在中卫和沙漠冲撞出一个漂亮的沙坡头。沙坡头也因此成为宁夏最具代表性的景区,这是黄河送给宁夏的第一个礼物。

青铜峡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峡谷,山高水深,两岸悬崖峭壁。长10余公里,宽50~100米,两侧的崖壁高30米以上,具有粗犷雄浑的北方特色,被誉为“黄河中上游第一峡谷”。青铜峡是黄河九大干渠的渠首,也是“塞上江南”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结束了宁夏无坝引水的历史,宁夏的黄河灌溉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青铜峡水电站目前是世界上仅存的两座闸墩式水电站之一,其水利工程作用可与都江堰相媲美。故而享有“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的美誉。

108塔是西夏古塔,于青铜峡的黄河岸边,依山而建,默默地伫立了千年。在这样的峡口,建这样规模的佛塔,一定和黄河有着不为人知的关系。

宁夏沿黄河有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4个地级市,还有中宁、沙坡头区、青铜峡市、利通区、灵武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平罗县、惠农区10个市县区。如果没有黄河,还会不会有这些城市?这些城市还会不会是现在这样富庶的模样?

是黄河催生了这一座座城市,几千年前诞生的文明延续至今,离不开黄河的滋养和大自然的恩赐。

中国自古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所谓一套,指西起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北自狼山、大青山,南到鄂尔多斯高原的广大地区,就是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的合称。人们习惯把贺兰山以东称为银川平原,就是黄河西套。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前套平原。这些地方加起来总面积约有25,000平方公里。难得的是,黄河在这里流连忘返,由西南向东北绕出了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增加了在这一地区流域的长度,对形成湖泊湿地,起到了重要的补水作用。因地势平坦,土质较好,又有灌溉之利,所以河套地区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

尤其是在宁夏境内,金色的黄河水,随河渠缓缓地注入肥沃的土地,生生造出一个塞上江南来。

黄河全长5494公里,在宁夏境内的流程约占黄河全长的十四分之一。其中引黄灌区就有318公里。黄河在宁夏境内都属于“地下河”,水面比地面低,但与地面高差又不大,非常适合引黄灌溉。加上这段河水里的泥沙含量少,冲刷河床的能力强,因而河床淤积少,不易泛滥。比起上游山区不便灌溉和中下游河床不断淤积而至的悬河,不可相提并论。难怪有人说,上帝对宁夏抛了一个媚眼呢。

宁夏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区,降雨量偏少,如果没有水源根本就谈不上发展,而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可远溯至秦汉。宁夏古灌区南北长320公里,东西最宽40公里,面积达66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灌区之一。除了朝代更迭和战乱破坏,黄河在宁夏不曾有过重大灾害,因此早在明代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是黄河干流上的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排委员会称赞它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

与此同时,黄河水不仅在宁夏平原上自由流淌,宁夏扬黄灌溉工程的建成,还使得黄河以每年4亿立方米的供水量,流进宁夏中部干旱带和“苦瘠甲天下”的中南部贫困山区高地,灌溉了约170万亩干涸的土地。

宁夏近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59%的耕地用的是黄河水,77.7%的人吃的是黄河水。分布于宁夏北部的引黄灌区和中南部干旱带的扬黄灌区,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灌区总干渠和干渠25条、总长2290公里,支渠5300多条、总长达12000多公里。可以说自引黄灌溉起,宁夏2000多年的水利开发建设史就是一部流淌着的经济社会发展史。

但人类经常犯对大自然索求过度的错误,例子比比皆是。黄河,也在所难免。

长期以来,人们靠河吃河,大水漫灌、过度捕捞、废水排放等等,终于致使黄河河床萎缩,过境段水质下降,安全隐患增多。母亲河伤痕累累,黄河的状况令人担忧,各种呼吁也随之四起。

所幸人们对人和大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对大自然的警示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保卫黄河,拯救母亲河,成为了共识。

为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除实行河长制、改变灌溉方式、用水审批制等一系列办法之外,宁夏还修订出台了《宁夏水资源管理条例》《宁夏湿地保护条例》《宁夏河湖管理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使河湖生态治理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方面有法可依。

党的十九大以来,“亮剑”治违纪,严管成常态。宁夏共立案查处生态环保领域违纪问题近600件,问责处理近1000人,形成持续震慑。

随着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初战告捷,黄河宁夏段生态环境也在持续好转。黄河在逐渐恢复生机,焕发出光彩。

2019年习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指出,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年4月,自治區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在调研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时强调,宁夏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富、因黄河而美,黄河滋养了两岸人民,成就了“塞上江南”。我们一定要感恩黄河、保护黄河、治理黄河,让母亲河肌体健康、安澜无虞。

宁夏人对黄河的感情是难以言说的。一条河的故事,也是一个民族兴衰的故事,有着说不完的英雄豪杰,道不尽的风云变化。

黄河不语,东流入海,昼夜不舍。但一切喧嚣,终将归于平静。

(部分图片源自宁夏画报影像中心图片库)

猜你喜欢

灌溉宁夏黄河
Life in 2060
对现代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及管理的分析
宁夏
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宁夏
黄河
宁夏
浅析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