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高职图书馆人的阅读三问

2020-05-25张泽华

科技风 2020年15期
关键词:书香校园数字阅读阅读推广

张泽华

摘 要:本文主要依次论述三个问题,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阅读因技术进步而变得更多样;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阅读有助于提升师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下,个体阅读行为有助于从书香校园向书香社会的理想靠近。

关键词:阅读推广;数字阅读;职业教育改革;书香校园

1 信息时代怎能终结阅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时间碎片化、思考浅显化,让人们沉溺于网络精彩而无暇读书,因此读书少是因为网络侵占时间”这似乎是当下不少人的想法,让人不禁疑问“大势所趋的数字时代真的没有阅读的一席之地吗”。其实不然,信息时代并非排挤阅读,阅读依旧可乘“数字之风”。

首先,阅读需要自觉、主动与坚持。阅读是读者主动对材料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通过视觉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在大脑中形成认知,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1]。阅读与理解是彼此支撑、相互促进的,阅读水平从低到高意味着读者对材料由浅入深的理解,从基本的识文断字、到领会文本内涵再到领悟作者深意并不断调整、完善自我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融会贯通[2]。而在“信息输入-思考-改变-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读者是自我主动探寻、求索,那么这一精神活动中就无法提升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历史”。正因为阅读需要恒心与毅力,所以,即使人人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并非人人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不想阅读,任何事情都会成为阅读的“拦路虎”;如果热爱阅读,任何机缘也会成为阅读的“垫脚石”。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确实为人们提供更多简单、放松、不费脑的娱乐休闲方式,但是因此就将读书退化归咎于信息技术,可能并不合适。

其次,阅读载体的变化不应成为也不会成为阅读的阻碍。从阅读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的变革引发载体形态的变化,这是阅读转型的诱因,并引领了新的阅读特征与方向[3]。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战国出现的简帛文书到东汉后期改进的蔡侯纸再到纸张最终成为千百年来文本的主要载体形态,技术变革带来文本变迁。同时也因为纸张成本低廉、书写高效、流通便捷等特点,提高了文本的流通速度、延伸了知识的传播广度,实现了阅读人群从少数上层贵族社会向众多寒门士子的转变。历史证明,技术的发展会产生新的、传播效率更高的传播媒介,并成为社会的主流形式。从千禧年前后至今,人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见证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但是人们对数字技术的适应与熟练掌握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亦难以适应新的阅读载体。但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无纸阅读是可以期待的。

第三,缺乏数字阅读技巧与方法。在阅读与网络的讨论中,人们总围绕着海量信息增加读者查找资料困难、内容泥沙俱下容易误导读者、光挂陆离的网络世界难以为读者提供良好阅读环境、数据库使用不便捷、数字阅读做读书笔记困难等话题,诚然,在这个大阅读与伪阅读并存、深阅读与碎片阅读共生的时代里,无论是从读者阅读体验还是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当前的数字阅读确实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有一个熟悉、适应、掌握的过程,数字阅读自身也有一个发展、完善、提升的时期,因而,我们还是需要多一点的宽容与期许。实际上,在年轻的信息时代里,有阶段的、系统的、规范的数字阅读及电子笔记的相关产品已初具规模。如,以kindle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电纸书以电子墨水屏、大容量存储空间、支持多格式文本、专著阅读等特点广受青年人青睐,其类纸化阅读体验、无闪烁无辐射不伤眼的屏幕设计、轻巧可携带存储册书多的便捷、笔记易导出可整理兼容度大等优势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再如,随着2015年Apple Pencil和iPad Pro的问世为学习与轻办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Apple Pencil等电容笔通过笔尖传递手感压力将操作要求显示在屏幕上,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做笔记的真实感与书写感,同时,电子笔记的标签、分类等功能实现笔记的快速、高效地检索与归类;Notability等笔记类APP对图片、音频的支持也是传统笔记所没有的优势。再比如以幕布、XMind等思维导图软件的异军突起将人们带领到一个可视化、形象化的思维整理工具的世界,利用连接线与结点将主题关系层层分解开,建立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之间的记忆链接。通过树状图等结构化方式展现具体内容帮助用户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理清思维脉络,将脑中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强化记忆[4]。如果说上述的三款设备多用于日常阅读,那么以Endnote与中国知网推出的知网研学E-Study软件则是为学者设计集文献检索、浏览、笔记、写作等于一体的科研服务软件,为学者数字学术阅读与写作提供便利。

在信息社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形态下,图书馆不应只将服务定位于资源与读者之间,数字时代的阅读不仅包含阅读内容的数字化,同时还包含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因而,载体升级同样也应当是数字阅读服务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既然载体的变化不会成为终结阅读的“杀手”,纸质书与电子书都离不开阅读的本质,与其排斥、拒绝数字阅读,图书馆人不如重新出发,在资源内容质量与阅读载体使用等诸多方面提升宣传意识、服务自觉与指导能力,让读者不仅徜徉于书海,更能遨游在电子书的世界中。

2 宏伟的职教改革目标怎能与图书馆无关

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5]”再到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可以说,职业教育迎来了黃金时期。尤其是《方案》的公布,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6]。在实现宏伟目标的道路上,高职图书馆不能置身事外,无论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双师型队伍”,还是“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亦或者是“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这些要求与目标同样也是高职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使命!

学校图书馆的事业本旨是为学校提供教学、科研服务,“双师型”教师队伍离不开学术资源的支持。“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能力的教师,这是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能力要求。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识应当是行动的开始,应先求知再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而知识的获取是在广泛、优质、全面的学术信息基础上,经过持续钻研、深刻思考形成的智慧结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专业设置的科学评估、对未来前沿技术的把握、对专业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兼顾也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那么,谁来提供这些全面的学术资源?那必定是以资源安身立命的图书馆。除此之外,“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对高职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永葆学习的动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机会,虽然学生学习有老师的指导与传授,但是图书馆的开放、自主、灵活、资源多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授课不足,是学生获取更多专业知识的“第二课堂”。而且在网络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教师的传授可能有延迟,但是,通过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可以无延时、无滞后,以最快速度回应学生学习诉求。

如果说在学术追踪与学科服务方面图书馆只是响应性地配合,那么,通过课外广泛阅读构建读者是知识体系、培养文化素质则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7]时代呼唤的大国工匠不仅仅是掌握精湛技能、水平高超的“人形机器”,更要有工匠的人文情怀与个人修养。图书馆大量的文学类、心理类、科普类等资源的图书为读者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无论是阅读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还是对认知、行为、关系的心理学求索;无论是探索于科学世界的精彩,还是以实用主义为阅读原则的技巧追求……在图书馆的相对完整馆藏里都能读者提供优质的图书及资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获取价值、获得人生意蕴的体验、陶冶情操。

3 “书香社会”怎能缺少“书香校园”

根据人的自然生长规律与人生进程发展,今日的在校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阅读的重要力量;也会步入婚姻、为人父母,成为亲子阅读与家庭阅读的主导者。因而,只有书香飘满校园,才能让书香飘满社会。

高职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阅读水平的高低。在《方案》中开篇第一句便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意味着,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人才的来源之一。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高职学生中的大多数并非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者,他们在学习意愿、学习能力、阅读水平等方面相比本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而言,大学三年基本上是他们最后的求学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去图书馆的意识、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基本的检索技巧与借阅流程不能得心应手、不同的阅读方法与技能难以熟练掌握,没能从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转变成一个爱看书、会看书的有情怀、有思想的青年,那么,等到他们步入社会之后,又如何主动成为一个社会阅读者?即使到那时有强烈的阅读欲望,但是在这条需要能力与毅力的道路上也会多走很多弯路。

那么,如何弥补高职教育定位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呢?我想,这需要高职图书馆的主动出击。阅读是图书馆天然的使命,“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我们不能被动等待读者有需求才来为其服务,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上,只有图书馆人主动有为才能在师生心中有一席之位。因而,图书馆应该与教学等各部门联动,建立以阅读为核心理念的服务体系:

(1)为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与要求,图书馆做好分级、分众的阅读专业指导。

(2)努力将馆内日常开展的主题阅读、阅读沙龙、真人图书馆等活动办成特色品牌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抹亮色。

(3)在新生入学季、开学季、毕业季等重要节点上开展深入学生心中的优质阅读活动,并且依赖学生们喜爱的、用户粘度高的手机平台上开展有声有色、设计活泼的文案宣传。

(4)在充分支持读者阅读自由的前提下,图书馆应有意识地引导读者阅读经典好书,根据读者借阅数据、日常交谈等途径发现读者新的阅读拐点,并做好图书评论与书目推荐。

(5)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图书馆,实现设备与服务的科技化提升。不仅提供传统图书的推荐服务,而且在馆内设立新技术设备专区,为学生提供专业使用指导、新兴技术宣传,同时提供优质电子资源推荐,让纸质载体与电子载体都为阅读服务。

(6)建立全面的馆员阅读推广培训体制,围绕阅读服務为馆员开展诸如目录学、图书评论、活动策划、文案写作与宣传、论文撰写等专业培训,加强对office、ps等软件技巧的培养,设置从活动的上游、中游与下游的覆盖所有环节的课程。同时,设置明确的职业阅读推广人的晋升资质,加强馆员的精神激励与荣誉感,不断激励馆员进步。

(7)将读者的互动与馆员的主观能动性融入其中,建立完整、客观、科学、联动的阅读服务评价机制,在评估中完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服务,实现彼此支撑与相互促进。

而建设“书香校园”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发挥学生阅读的“蝴蝶效应”。学生是父母的子女也终有一天会成为子女的父母,只有读者爱上阅读后才能将热情传递给家人,影响更多的人开始阅读,实现“书香校园”在全民阅读建设的中枢环节。“社会的细胞是家庭”,只有每个家庭都氤氲在文雅的氛围里,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书香气息[8]。子女通过日常交谈将阅读想法与心得与父母分享,为了实现深层次的阅读交流,父母也会有意识地阅读,而父母阅读过程中又伴随着子女传达自己的阅读方法、经验,在无形中加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在沟通中父母将生活经验、专业知识等人生智慧也传达给子女,缩短两代人交流代沟,增强情感加强沟通,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文雅、向上的家庭氛围。伴随着人的成长,子女会组建自己的家庭也成为父母,只有我们现在将学生培养成“读书能手”才能让他们重视对自己子女的阅读,营造崇尚人文情怀、探索尚真科学精神,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向子女传递着“耕读传家”的家风,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有理想、有远见、有追求的一代新人。

4 结语

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信息时代,阅读的载体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但获取知识的本质没有改变。在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图书馆不能对提升师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诉求视而不见。作为未来社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书香社会的建设。因而,在多重、多变的时期,高职图书馆人还应当转变服务心态,由被动变主动,为师生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袁曦临,王骏,刘禄.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05):35-46.

[2]张中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余光,熊静.纸简替代与阅读转型[J].图书馆,2014(03):47-51.

[4]王翠萍,胡石,宋佳.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14):66-70.

[5][EB/OL].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2018-03-13/2019-12-10.

[6][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02-13/2019-11-11.

[7]徐雁.校园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当仁不让的时代使命[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37(01):38-39.

[8]徐雁.学习型家庭+书香校园+图书馆阅读推广——打造“三位一体”全民阅读推广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J].图书馆研究,2019,49(01):9-15.

猜你喜欢

书香校园数字阅读阅读推广
经典开启幸福,书香润泽人生
对拓展农村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探索
农村用户数字化阅读培养策略研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浅谈书香校园的创建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