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环保科普+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05-25李振华黄金阳沈程程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环保科普思政

李振华 黄金阳 沈程程 张 晶

摘要: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社会,需加强环保科普,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构建高校“环保科普+思政教育”的新模式。高校环保科普应以环境热点事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使其学会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以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引,开设具有思政特色的环保科普类通识课程;建立融媒体环保科普常态化格局,让环保科普和思政教育双管齐下;通过环保科普使学生树立环境伦理意识,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科普;思政;环保;邻避;生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表述相比十八大报告新增了“美丽”一词。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人渴望,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期盼。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关系在过去处理得并不到位,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污染了,大自然便会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地“报复”人类。 由此导致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专业性较强的环境议题挑战集中显现出来,而环保科普教育的滞后与缺位正是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天然恐惧已经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自从2016年起,我国提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教育大有必要,可先以高校学生群体为重点开展环保科普,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再逐步影响社会大众。

一、环保科普概述

环保科普的全称是“环境保护科学普及”,具体是指通过普及基本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改善等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探索效益好、代价小、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任务。我国环保科普工作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为切入点,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围绕环保工作重点、难点,以及细颗粒物(PM2.5)污染、饮用水安全、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废弃物处理处置、核与辐射安全、有毒有害化学品风险防范、环境与健康等社会热点和焦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资源开发、活动设计和知识传播等。我国现阶段环保科普的重点任务是:繁荣环保科普作品创作;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搭建环保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环保科普基地建设;推进环保科技资源开发;利用全媒体传播模式和平台开展环保科普传播;加强环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环保科普。环保科普对于提高全民环境科学素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环保科普+思政教育”新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高校环保科普工作也正是希望通过科普教育传授环境保护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和环保责任,使其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传播者,并引领社会主流环境思想潮流。因此,探索与构建环保科普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共通共融之处,加强思政教育在高校环保科普中的价值引领,可使环保科普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同时,高校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的众多不良信息,尤其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流言甚至谣言层出不穷,导致学生极易被误导而迷失方向。这就需要通过环保科普和思政教育联合发力,一边传授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一边引导学生对环保问题进行客观理性分析,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为何现阶段依然严重,并正确看待我国环境问题与其他国家的异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也能同步提升环保科普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三、高校“环保科普+思政教育”实践

(一)以环境热点事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使其学会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焦点热点事件迅速增多,而公众的环保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环境热点事件极易引起群体恐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同时,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敏感期,大部分公众隔着一层“无知之幕”,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他们总倾向于相信不好的信息,最终会因知识盲区而导致行为误区。因此,当前很有必要在全社会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教育。高校学生群体知识丰富,对先进理念接受能力强,对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都有引领示范作用,可有效带动身边人群认识、了解和掌握相关环境知识和信息。故应首先以高校学生群体为重点,展开环保科普教育,这对提升全社会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和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有好处。

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社会文明的演化而发展的,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缺乏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而导致的。高校环保科普教育需以环境热点事件为切入口,一方面通过对环境问题背后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概念、原理等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现场的考察、环境问题的讨论和分析,还原事件真相,让学生学会使用辩证法分析环境问题。具体而言,例如针对近年来广受大众关注的PX项目、垃圾焚烧厂等“邻避”设施的选址和建设问题,首先,需让学生明确PX项目、垃圾焚烧厂等“邻避”设施是人类现代化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应使学生全面完整地了解垃圾焚烧厂等设施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及风险管控,化解他们的恐惧心理,消除学生“邻避”情结;再次,应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和实践,亲临一线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面临的环保困境;最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摆进去”,思考未来走出校门后,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类似环境问题应如何面对和抉择才能不至于迷失在自由复杂的社会漩涡中,保证其能在多元化的价值综合中坚守自己在学校业已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并坚持用辩证思维观察和处理环境问题。

(二)以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引,开设具有思政特色的环保科普类通识课程

当前,高校师生实体课堂面对面现场教学依旧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环保科普+思政教育”需充分利用实体课程,开设可面向所有大学本科专业的宽口径通识类课程。课程以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引。首先,课程可按“水、气、土、渣、生态”各环境要素的顺序,介绍基本的环境保护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并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彻彻底底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真谛;其次,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可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展开讨论,一是人类为何在近百年内遭遇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和演进的,二是现阶段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三是如何走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困境,即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环境总是先遭受工业污染,而后在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之后才得到治理,四是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制度优势,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不断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早日同世界共享“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方案;再次,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正确看待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从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的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并明确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最后,课程结业需要学生以自己所学专业为基础,深入分析如何在自己专业领域践行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并制作PPT现场汇报。为公平起见,成绩评定时,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例如在评定PPT汇报演讲的成绩时,可采用在线表单工具中的“考试测评表单”,每位学生通过手机“微信扫码”即可实现课堂在线评分,并由表单工具后台按预先设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计算平均分)自动收集并整理数据后,现场给出得分。

(三)构建融媒体环保科普常态化新格局,环保科普和思政教育双管齐下,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为增强高校环保科普的时效性,需针对当前“速食时代”的信息需求和以“00后”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群体特点,构建融媒体环保科普模式常态化新格局,使环保科普和思政教育双管齐下,相得益彰。具体而言,因学生对单一的环保理论知识灌输较为抗拒,喜欢指尖上的自由操作,故需充分利用新媒體在传播领域的优势和应用特点,创作一批适合在微信、微博、QQ、抖音APP、门户网站、视频空间等平台上传播的环保科普著作、短视频、动漫、可视化环保科普设计和环保科普文章等。而且,在新媒体上传播的科普作品,可以以传统平面媒体上比较成熟的科普作品为基础进行融合再创作,但不能是传统科普读物的简单复制,需在内容上一定是专业权威、丰富多样,形式上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语言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制作上逻辑严谨、节奏紧凑。另外,还需注重环保科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与日常生活结合,让环保科普真正走入普通民众,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尤其是针对热点环境问题和突发环保事件,要采用开设专栏、专版、专题等方式进行应急性环保科普,消除群体的非理性焦虑,占据主动位置,及时对环保负面信息或谣言加以破解和消除,严防对环保问题的“妖魔化炒作”,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让大家安心、放心和暖心。再就是高校环保科普要有提前量、预热期,要将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嵌入大学生思维中,让环保意识转变为环保信念,再由信念上升到自觉行动,让大学生来引导广大普通大众用科学理性的方式去看待环境问题,使学生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这也就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树立环境伦理意识,科学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环境伦理意识是指重视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并尽力维护它,同时充分认识到它的工具价值,并开发利用它,把自然环境的需求和人类的需要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环保科普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责任感,增强全社会参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科学性,加快环境管理转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高校环保科普中,要让青年学生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了解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生态之间的历史相关性,并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校环保科普工作的推进,逐步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高环保素质的“全球公民”。

四、结语

为早日建成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社会,需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普及,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高校“环保科普+思政教育”的新模式。首先,需以环境热点事件为切入口,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并学会用辩证法分析环境问题;其次,以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引,开设具有思政特色的环保科普类通识课程;再次,需建立融媒体环保科普常态化新格局,让环保科普和思政教育双管齐下;最后,还需通过环保科普使学生树立环境伦理意识,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总之,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学会“算大账”“算生态账”,要有终身为环境生态负责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陈瑛.十九大报告中的“美丽中国”关键词[J].理论导报,2017,(10):54-55.

[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

[3]环境保护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22598/wa1506191458.shtml,2015-06-08.

[4]刘心科,宋志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青年培养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19-20.

[5]张剑.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烟台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19,(8):8-12.

编辑/宋博瑶

猜你喜欢

环保科普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科普达人养成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