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0-05-25邓婵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邓婵娟

摘要: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和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上尚存在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相互脱节现象,主要依赖于思政课课堂教学。文章旨在发挥“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构建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时还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段话深刻阐述了课堂教学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将课堂教学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且明确指出高校“立德树人”不单单是思政课的任务,每门课程都应具备育人功能和承担育人职责。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把握自身特点,探索和构建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寻求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最大化,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项时代使命和实践课题。

一、现状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

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一直未能有效打破思政课在育人上“单打独斗”的困境。

(一)教育理念缺失

在教育理念上,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等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作为软指标而非最主要的考核依据,未能意识到大学生的三观正确与否将会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高度的一股潜在力量。

(二)育人意识缺位

在师资队伍上,许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还有待提升。他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应归于思政课、学工部、党团组织等部门,而自己只需承担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对“思政教育”关注较少,无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也就无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课程功效欠缺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各门学科和各类课程没有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效。这也就是说各门课程做到了“守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但没有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同时,思政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完全脱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共享,学科育人和课程育人无法实现。

(四)顶层设计缺乏

在管理机制上,很多高校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合力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制的常态化构建,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树立三全育人即“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挑战,上海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以課程改革为核心,探索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中课”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思政道路。“课程思政”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很快便得到了认可和接纳,这要求高校既要牢牢把握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要善于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二、逻辑理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然只是语序上的颠倒,但其内涵截然不同。

“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课程。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05方案”规定:以本科生为例,必修课程设置为4+1,包含4门必修课和1门选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还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和功能,强调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不是在高校中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通过推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将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和各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无论是作为课程体系的“思政课程”,还是作为教学体系的“课程思政”,它们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但从育人的概念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演进,既明确了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应承担的功能定位,也体现了“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应然价值,还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思政理论课与其他所有课程协同育人的基本要求。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理路

“思政课程”是一种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是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是教育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主战场,是将最新理论成果转化成课堂内容的主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及时将最新的理论前沿转变成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让思政课更有学术价值,更有穿透力。但任何东西都存在一定的边界,思政课也不例外,这就需要“课程思政”来进行有益的补充,以全面发挥高校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体系,通过主动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让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并且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进行协同育人,它体现的是一种完整的课程观和全局的育人观,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外延。

三、路径构建: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为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高校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这一核心理念,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关键是要构建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一)树立 “课程思政”理念,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复杂背景下,高校不能纯粹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发挥各类学科相互交叉优势,全校教师上下一心凝聚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实现高校“思政课程”转化成“课程思政”。

(二)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同向协同

高校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既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发挥思政课的“领头羊”作用,又要注重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融通,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立体多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实现全课程的协同效应。

1.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高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思政课的核心地位,发挥思政课的核心作用,同时借助“课程思政”对思政课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让思政课真正有益有趣,切实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拓宽综合素养课程的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高校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综合素养课程的特点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拓展综合素养课程的思政内涵。为此,高校可以在学校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赋予综合素养课程更多的价值使命,强化该类课程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作用。综合素养课程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取决于其是否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有效地传达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3.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

高校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并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融入综合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是一种极具创新性和感染力的教育方式,能够使课堂教学的功能最大化,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高校要从“课程思政”视角,以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为引领,以工匠精神为主线,让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鲜活起来,完成思政课程价值引领和专业课程价值渗透的有机融合。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共同体

习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高校要实现“四个服务”的重大使命,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这足以证明教师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因此,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形成教师共同体。一是高校教师在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充分合作,有利于教师本人的成长和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高校教师要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将其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三是高校各类课程教师虽然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特长,但是在追求“立德树人”这个终极目标上高度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存在一定的共性。在这三个维度上,所有高校教师实现了目标的一致性和实践的统一性,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四)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强化顶层设计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强化顶层设计,以制度的形式建立常态化和长效化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強调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制,落实党委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其次,要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明确高校所有课程都应发挥教书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应具备育人意识和承担育人职责,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再次,高校要成立“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委员会,重点负责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工作;最后,要逐步修订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程、专业课程育人和综合素养课程建设等工作,同时要鼓励全体教师加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升教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需进一步探索论证和落实完善;“课程思政”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或是一刀切,必须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3]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张增田,赵庆来.教师教育共同体:内涵、意蕴与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王秋.课程思政的思与行[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9-10.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