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同一性

2020-05-25张甲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群众路线

张甲子

摘要:教育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教育的本质属性同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教育的政策制定同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教育的实践品性同群众路线具有高度同一性。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群众路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传续文化、创新新知的重要工具;作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同全社会戮力同心,艰苦奋斗,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可以说,我国的教育规模和教育成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明体现。

一、教育本质同群众路线具有同一性

教育伴随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已由最初的“上施下效”发展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规模产业,教育的属性亦由仪式性、修养性逐渐转向功用性、价值性。如今,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本质属性同群众路线的本质属性体现出了高度的同一性。首先,主体观相同。教育的主体是人,关爱和尊重人的生命本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和基石,培养人的鲜活个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观照人的全面持续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鹄的。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教育的真谛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对自身的超越。群众路线的真谛同样在于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目的观相同。教育的目的有很多,个人本位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发展、提升个人价值、完善个人存在;社会本位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国家进步、建设人才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党的群众路线,于小处着眼,即关注个人价值,解决个人疾苦,实施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一对一负责制;于大处着眼,则是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党员联系一群众,关注一个人,犹如一星之火;九千万党员联系九千万群众,关注上亿人,则成星星之火。无论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的目的观,教育的本质属性同群众路线的本质属性体现出高度同一。再次,优越性相同。教育的优越性在于关照全体、惠及民生,国家通过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希冀将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这一宏图规划,没有党将“社会资源最大程度集合起来,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是办不成的。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在于坚定人民立场,赢得人民爱戴,集中人民力量办大事,党的群众路线同教育事业都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二、教育政策同群众路线具有同一性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是群策群力的结晶,教育政策亦不例外。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制定为例,2006年我国开始《纲要》制定的酝酿工作,2008年正式步入制定程序,历经调研阶段、撰写研讨阶段和征求意见阶段,涉及大量专家学者、大范圍意见征求、40多轮大修改。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为例,2016年初启动文件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对未来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开展前瞻性研究,广泛征询企业家、专家学者、各省(区、市)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高校书记校长的意见建议,听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见。不难发现,教育政策的制定是群策群力的鲜明体现。

《纲要》的制定,体现了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体现出教育政策同群众路线的高度同一性。首先,科学性与民主性相同一。《纲要》的制定,有着规范的决策程序,政策的制定及政策的出台都会公开讨论,听取群众意见,充分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纲要》的内容涉及惠及民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政策、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等都体现了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而《纲要》在制定过程中,深入贯彻了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等又体现了教育政策的民主性。德先生与赛先生总是伴随而来,科学性与民主性总是相互而生。其次,公平性与创新性相同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纲要》将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其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关注机会公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差异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及教育资源不均,正是以人为本、密切党群、根植群众、造福群众的重要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认为,《纲要》之所以得到了全社会较高的满意度,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正视问题,坚持改革创新。《纲要》制定过程中,为征求群众意见,特地将稿本一分为二,左栏列“主要问题”,右栏列“改革创新”。在内容上亦明确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纲要》在多项具体措施上又实现了创新突破。创新的汇生,离不开人民大众的集思广益,脱离人民大众,不仅无法创新,反而走向本本主义和官僚主义。群众路线的根本之道在于维护公平正义,在于坚持改革创新。在制定《纲要》的过程中密切复合群众路线,体现出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同一和公平性与创新性的同一。

三、教育实践同群众路线具有同一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政策的制定,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上。通俗地讲,教育实践即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可见教育实践的主体为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客体为人。无论从教育实践的品性,还是从教育实践的措施而言,党的群众路线始终贯彻在教育实践之中。

就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关系而言,最初的教育实践是先于教育理论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历经多年的教育实践,才能总结出科学可行的教育理论,而这种教育实践的客体即为广大的受教育者——亦可称之为“群众”。正是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互融共生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感悟与内心体验进行归纳总结,才逐渐演化为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逐渐生成与发展使其走向学科化与体系化,然而却造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實践的脱离,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根本原因,乃在于教育研究局囿于学院、学部或学究的理论创造,不再贴近人民群众,不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易言之,教育实践的品性,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品性。教育工作者只有融入群众、根植群众,经历实践体验,才能创造出具有情境性、智慧性和反思性的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方法的具体落实,是教育科学性、民主性、公平性、创新性的具体体现。按照人的发展历程,教育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阶段,“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形喻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始终贯彻之中。以义务教育为例:国家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缩小校际、城乡、区域教育差距,这些教育实践充分体现出“一切为了群众”的惠民思想。而关于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的争论,其“争”不在于是否延长,而在于是向前延长至学前还是向后延长至高中,这种“争论”亦同样反映出教育实践的落脚点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高等教育为例: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技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党员能够敢于开拓、勇于担当。高等教育选拔出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志愿者能够扎根民间、为民服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将自己的知识理念转化为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这些,都能体现教育实践的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7-30.

[2]邢婧.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4):3-5.

[3]绘制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9,(5):14-18.

编辑/宋宇

猜你喜欢

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群众路线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